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腹角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腹角雉(學名:Tragopan caboti),別名角雞、吐綬鳥,全長約50(雌)~65(雄)厘米。雄鳥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艷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於發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

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主要分布於浙江,在福建、廣東、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截止2013年,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地為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摺疊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

雄性成鳥(春羽):額和頭頂均黑;頭上羽冠前黑,後轉為深橙紅色,羽冠兩側 也為同色;後頸黑,此色經耳後向下延伸至肉裾的周圍;頸的兩側亦深橙紅色,向下幾乎伸 到胸的中部;上體包括兩翅的表面均黑,羽基具白色橫斑,羽端具明顯的皮黃色卵圓斑,各 羽兩側更雜以栗紅色三角形斑,整體看像是栗紅色,而滿布以具有黑緣的皮黃色卵圓斑, 特別華麗;尾上覆羽的皮黃色斑更形擴大,占着尾羽的大部;飛羽暗褐,雜以黃斑,尤其是 在外翈上;尾羽黑褐,密雜以黃斑,並具寬闊的黑端。下體幾乎純皮黃色,僅兩脅及覆腿羽 稍雜以與上體近似的羽色。

雌性成鳥:上體棕褐,而滿雜以黑色和棕白色矢狀斑;頭頂黑色較多;尾上黑色成橫斑狀;下體較背淡皮黃色,胸多黑色粗斑,腹部雜以明顯的大形白斑,肛周羽和尾下覆羽 灰白。

雄性幼鳥(1924年2月采自福建掛墩):酷似雌鳥,但頭頂和喉多紅色,上體無白色矢狀斑,但散布有皮黃色卵圓斑,下體白斑也較少些。

一月齡的幼雛:頭被以棕黃色絨羽;體褐色,具黃色斑紋,頸部斑紋較多,呈放射狀;腹部土黃色。嘴和跗蹠等均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角色,腳粉紅色或肉色,具一短距。雌鳥無距,亦不具肉裾,肉質角亦不發達。

大小度量:體重♂1400g;體長607~700mm;嘴峰♂14~16.5mm,♀14~16mm;翅♂225~233mm;♀192~213mm;尾♂207~230mm,♀151~171mm;跗蹠♂67~70mm,♀58~62mm。[1]

(註:♂雄性;♀雌性)

摺疊編輯本段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800~1400m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中,棲息地內全年濕潤溫暖,年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年降雨量約2000mm。其中尤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 、冬青科、山礬科 、薔薇科 、杜鵑花科和黃山松為建群樹種,林下植被較發達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為喜歡。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黃腹角雉為中國特產鳥。中國以外未見有分布。

產於浙江泰順、文成、景寧、雲和、麗水、遂昌、衢縣、龍游;江西永新、三清山、井岡山、鉛山、萬年、上猶、崇義、大余;廣東乳源、陽山、樂昌、曲江、連山、始興、仁化、南雄、大埔、五華、潮州、懷集;福建武夷山;廣西恭城、永福、靈川、興安、富川、賀縣、融安;湖南莽山。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 ​性好隱蔽,善於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飛。常成5~9隻的小群活動。活動範圍在0.02~0.3平方公里範圍活動。主要在地面活動和取食,白天常以鬆散形式在地面覓食,晚上則在樹上棲息雨天或雪天亦棲於樹上或在樹上取食。

主要以蕨類及植物的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如白蟻和毛蟲等少量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節。所吃食物種類隨季節而不同,春季主要以蕨 、山櫻桃、山茶 、油茶、映山紅、野海棠、交讓木和蛇根草等植物的嫩葉、嫩芽為食,夏季和秋季則主要以上述植物以及勾幾茶、草莓、懸鈎子、虎皮楠、山合歡 、胡頹子、青岡 、白櫟等植物的嫩葉、芽苞、漿果、堅果、種子為食。冬季則主要以殼斗科植物的堅果、香花崖豆藤種子和各種山茶的種子為食 。通常在7:00一8:00下樹之後和16:00-18:00上樹棲息過夜之前,活動和取食較為頻繁。

尤對交讓木的果實及葉有依賴性。交讓木的果實及葉片,是黃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對象,因而交讓木也成為秋、冬季黃腹角雉的主要棲息過夜場所。交讓木的分布與黃腹角雉的分布有較大的相關性。在樹上築巢,在粗大樹幹的凹窩處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針、枯葉、苔蘚等編成簡陋的皿狀巢。

黃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飛翔,喜歡潛伏,膽子很小,活動隱秘,反應遲鈍,有時還會幹出「埋頭不見」的傻事。當聽到危險響動時,它不飛不跑,站在原地不動,東瞧瞧,西望望。發現有人正逼近自己時,想逃已經來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頭鑽進了雜草叢中,可是身子卻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鴕鳥一樣,故又被人稱作「呆雞」。因此,它的天敵很多。

摺疊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野外繁殖

雌、雄鳥進入繁殖期後,活動強度都明顯提高,每天存在2個活動高峰,雄鳥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在室高潮,並隨着雌鳥產卵發生周期性變化,每天有2個求偶炫耀高峰。繁殖期3~5月。3月中旬即出現求偶炫耀行為,個別雄鳥早在12月和1月即有出現。求偶炫耀行為主要是雄鳥面向雌鳥上下點頭和展示喉下肉據,但早期的求偶炫耀多數由於雌鳥未發情而終止。多數在3~4月開始發情。

黃腹角雉繁殖期時,雄鳥占據一片山林,在清晨發出「哇……哇……嘎嘎嘎嘎嘎!」占區鳴叫。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一些體弱的雄鳥,則無力維持一片山林的所有權,只得四處流浪,因而失去了交配的機會。

發情時雄鳥喉下的肉裙膨脹下垂,顯現鮮艷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遠看好像繁體「壽」字,故又稱「壽雞」。頭上那一對翠藍色的肉角,挺直突出,更加鋥亮。雄鳥有一套複雜的求偶炫耀:首先面對雌鳥蹲伏,並不停地上下點頭,肉據亦隨之而徐徐展開並下垂至胸前,如肉據伸展不平或偏於一側時,則通過搖頭動作而擺平,同時頭上肉角亦隨上下點頭動作而伸出。接着雙翅展開,並隨點頭動作做同步大幅度扇動,肉據亦進一步充血膨大,同時張嘴發出「chi……」聲,尾羽展開,並輕微抖動。到高潮時身軀突然挺立,兩翅緊夾於體側不動,頭部向下低垂,嘴尖朝地,使天藍色肉角展示於雌鳥面前,並發出長而響亮的「chi……」聲。伴隨此長叫,有時雙腳前後快速交替伸縮,或向雌鳥衝擊2~3m,然後面對雌鳥蹲伏,上下點頭數次,肉角及肉據慢慢縮回,結束求偶。當雄鳥發情、面向雌鳥進行求偶炫耀時,雌鳥如佇立不動,注視雄鳥,則激勵雄鳥興奮,並完成炫耀的全過程;如雌鳥他顧,反應冷淡或離去時,雄鳥的求偶炫耀即告中斷。通常在雄鳥求偶炫耀刺激下,雌鳥表現出允許雄鳥接近並在雄鳥面前微張雙翅並蹲伏、尾羽展開如扇,或面向雄鳥扇動兩翅,並匍匐前進數步等發情行為時,雄鳥才上到雌鳥背上進行交配。交配時雄鳥用嘴銜住雌鳥頭頂或頸,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雄鳥發情時肉裙與肉角的展示作了生動逼真的記述,並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綬雞」。

通常營巢於海拔1000~1500m的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接近山脊的陰坡或半陰坡處,巢多置於華山松的水平枝靠基幹處,必在闊葉樹水平枝幹凹處或靠近主幹的茂密分枝處,距地高3~9m。巢較簡陋,主要由苔蘚和落葉構成。巢的大小為15.5~19mm×17.3~28mm,深6~11mm。3月末4月初開始產卵,每隔1日產卵1枚。每年產一窩,每窩產卵3~4枚,偶爾6枚,有時一年僅產一枚。雉卵比雞蛋稍大,卵土棕色或土黃色、密被細密的褐色或紅褐色斑點,有時還被有大而稀疏的灰紫色斑。卵的大小為51.5~57.3mm×38~43.9mm,重50~57.4g。

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卵初期雄鳥在巢附近活動,晚上棲於巢附近樹上,後期則不見蹤影。孵化期28天,孵卵期間每天只離巢1小時左右外出覓食。天敵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孵卵期間雌鳥甚為戀巢,特別是孵卵後期,常常人至跟前,甚至用木棍捅它身體和捉住它也不飛。在受到威脅時,它甚至能用1隻翅膀將卵挾住搬走,直至危險過去,才又將卵全部搬回巢內繼續孵卵。

雛鳥早成性,剛出殼時體重僅36.8~38.31g,全身被有棕褐色絨羽,出殼後當天就能掮動雙翅,第三日即能跟隨雌鳥下樹離巢活動和覓食,並以家族群為基礎過冬。照顧雛鳥的任務全由雌鳥承擔,雌鳥亦甚護雛,當雛鳥受到入侵者威脅時,會猛烈地向入侵者攻擊。幼鳥生長發育較為緩慢,兩年後才能發育為成鳥。

人工繁殖

黃腹角雉為中國特產鳥,易驚,不易飼養和繁殖。早自梁、唐以來就為古人所記載。

黃腹角雉的棲息環境狹窄,種群密度甚低。浙江烏岩嶺是中國黃腹角雉的唯一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

北京師範大學自80年代以來,對其野外生態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於1986年首次飼養繁殖成功,1995年已培育出3代,種群數量20餘只。

摺疊編輯本段亞種分化 摺疊編輯本段種群狀況 種群保護歷程

1981年,原杭州大學諸葛陽教授在烏岩嶺保護區發現了黃腹角雉,國家林業局遂把烏岩嶺定為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種和科研基地。

1984年開始,中科院院士、北師大鳥類學家鄭光美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對黃腹角雉進行了長達7年的系統研究。據鄭光美等1985~1986年在浙江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黃腹角雉棲息地的調查,該區冬季種群為50隻,平均冬季種群密度為7.08隻/平方公里。

1985-1986年,對廣東、浙江、福建、廣西主要分布區統計數量4000隻。

1986年首次人工飼養繁殖成功,現已育成了三代人工種群。[2]

1987年11月21日,首次在2隻雄鳥和1隻雌鳥上安裝了無線電發射器,將它們釋放到自然環境中。此後,又有10餘只角雉被如此放回大自然。1994年烏岩嶺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確定為中國黃腹角雉惟一的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

1991年國內黃腹角雉的資源估計量為5000隻,其中浙江省黃腹角雉的資源量約為640~1000隻,而據無線電遙測研究顯示,浙江泰順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黃腹角雉典型棲息地其種群密度可達7.08隻/k㎡(鄭光美等,1991)。

2001年3月,北師大副教授鄧文洪在烏岩嶺設置了200餘個人工鳥巢。

致危因素

影響種群發展因素主要是窩卵數小,孵化率低,天敵(青鼬、松鴉、豹貓)危害嚴重,加之森林砍伐、生境喪失和盜獵等人為干擾,使黃腹角雉的分布區愈來愈縮小,種群數量亦不斷下降。[1]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紅皮書瀕危等級 :R(瀕危)

IUCN等級:E

CITES : 1

《世界雉類保護行動計劃2000-2004》確定的急需保護種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