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位置;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

南北長;18.6米

東西寬;15.73米

真覺寺金剛寶座,又稱五塔寺塔,位於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白石橋路五塔寺村24號——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

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釋迦得道處伽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而建。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故稱為金剛寶座式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真覺寺金剛寶座頂上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誌「蟠龍藻井」。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真覺寺金剛寶座及塔身上遍飾雕刻,整座金剛寶座塔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藝術品。它是中國現存建築年代最早、雕刻藝術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中國明代建築藝術和石雕藝術的代表,是中外建築形式相結合的成功範例。

1961年3月4日,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真覺寺始建成。

明成化九年(1473年),真覺寺金剛寶座建成。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成祖文皇帝時,西番板的達來貢金佛五尊金剛寶座規式,詔封大國師,賜金印,建寺居之。寺賜名真覺寺。明成化九年,詔寺准中印度式建寶塔,累石五丈,藏級於壁,左右蝸旋而上,頂平為台,列塔五,各二丈。」寺內建築百餘間。

清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751~1761年),為崇慶皇太后慶壽時曾大修真覺寺,寺更名正覺寺,建築增至二百餘間。

清朝乾隆二十六(1761年)和三十六年(1771年),正覺寺寺內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寺內建築及陳設至清光緒年仍保持完好。

清朝末年,正覺寺毀於大火,僅金剛寶座及少數殿宇倖存。

1980年3月17日,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五塔寺文物保管所」。

1987年,北京市政府批准利用真覺寺舊址成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在金剛寶座東、北、西三面共設7個石刻露天陳列區;同年10月7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正式對遊客開放。

1994年,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辦「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博物館已初具規模,金剛寶座仍占據中心位置。

2001年,後樓及轉角樓(簡稱後罩樓)工程開工建設。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稱為金剛寶座式塔。

真覺寺金剛寶座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7.7米,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進0.5米。每層四壁挑短檐,共挑出五層,短檐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刻有坐佛一尊。塔的內部用磚砌築而成,外表以漢白玉石鋪設。塔座內部為迴廊式塔室,內有四十四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台。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

真覺寺金剛寶座頂上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誌「蟠龍藻井」。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為方形,用青石砌成方形密檐式小塔,均由上千塊鑿刻好的石塊拼裝築成。中間一塔較高,有檐十三層,高約八米,頂部是銅製的覆缽式塔形的剎,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層,高約七米許,塔剎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跡遍天下。五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面均有須彌座,檐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相傳五尊金剛界金佛分別埋在五座石塔之下。

五塔四周繞以石欄杆。五座塔的頂上均有小型覆缽式塔剎,由仰連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中間大塔的為銅製,其餘四座小塔為石質。

特點

真覺寺金剛寶座採用了中國古樸的「減地平鈒」的雕刻方法,即凸起的主題雕刻面與凹進去的「地」都是平的。然後,用尖刀在凸起的主題面上雕刻出精細而流暢的線條,使得主題形象生動,並具有一定的立體感。雕刻布局採用了傳統的對稱表現手法,使得主要的內容突出,並且具有古雅不俗的藝術效果。

文物遺存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塔座上遍飾中國傳統雕造技法,內容多為佛教題材。其中佛龕1561個,每龕內刻坐姿佛像一尊。另有獅子大象孔雀金翅鳥,還有天王降龍伏虎羅漢菩薩等。

真覺寺金剛寶座為四方形,最下面是圭腳,在圭腳的上面是一層大型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束腰處,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獅子孔雀大鵬金翅鳥,還雕有法輪、降魔金剛寶杵、瓶、牌和佛教八寶等高浮雕圖案。其中的獅、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分別為五佛的坐騎,據說,獅子是大日如來的坐騎;大象為阿閦佛的坐騎;孔雀為彌勒佛的坐騎;馬為寶生佛的坐騎;而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騎。

金剛寶座塔須彌座束腰的上枋和下枋的平面上,用浮雕法雕刻着梵文和藏文,內容為八思巴在元代的中統四年(1263年)致忽必烈汗的一首新年祝辭,名為「吉祥海祝辭」。祝辭從南面正門的右側,開始向東繞塔座一周,直到正門的左側為止。主次主要是將佛、法、僧三寶比做吉祥海。這首祝辭的藏文雕刻,是北京現存唯一的藏文浮雕石刻,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須彌座上是塔身部分,在第一層塔身與須彌座的相連處,刻有一圈俯蓮花瓣兒。在須彌座的上、下枋上,雕刻着仰俯蓮花瓣。在須彌座上是座身部分,每面均用短檐分為五層佛龕,在每層中又隔成許多小佛龕,在佛龕中浮雕着坐式的佛像,佛像的表情安詳,但雙手的姿勢均不相同,在金剛寶座的四面共浮雕有佛像384尊。

在塔頂上的塔剎部分,為一小型覆缽式塔剎。中間大塔的塔剎為銅製,其他四座塔的塔剎為石制。

主要展覽

2002年,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辦「北京石刻文化展」及露天陳列改陳。

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有《真覺年輪——真覺寺歷史沿革展》等展覽。

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建築形式淵源於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但與印度的金剛寶座塔相比較,卻有着較大的區別。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剛寶座比較矮小,坐落在上面的五座塔中,中間的一座塔的塔身特別高大,而周圍的四座塔的塔身卻很矮小。而真覺寺金剛寶座卻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基礎上,並根據中國的傳統建築特點,進行了發展。

真覺寺金剛寶座的整體規模比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規模小,但塔的金剛寶座部分卻加高了,寶座上的五座塔在高度上相差不大,只是中間的一座塔稍微高了一些,使五座塔的大小比例協調了。

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均採用了唐代密檐式石塔的造型風格,並在塔台的出入口處,建築了一座可遮風避雨的罩亭,並使罩亭與五座塔自然的融為一體,不但沒有破壞整座金剛寶座塔的建築藝術風格,反而使它具有中國建築的特色。

傳說軼事

據史料記載,明代成化九年(1473)在塔建成後,為了保護這座金剛寶座塔,將塔表面的石刻全部用「血料」保護起來。「血料」就是用豬血和上膩子和麵粉,再加上糯米汁調勻後,刷在塔身上,並在上面貼上一層麻布,在麻布上刷兩遍大漆,待大漆潮干後,再粘上第二層麻布,再上兩遍大漆,就這樣一直達到一定的厚度為止,在金剛寶座塔上的佛龕和雕刻的凹陷處,仍可以看見暗紅色的痕跡,並且,使塔的表面呈現出一層淡橙黃色。據有關資料介紹,真覺寺在20世紀20年代初還保留着原來的建築。後來,北洋軍閥政府的蒙藏院將寺院賣給了一個商人,這個人將寺中所有的殿堂建築拆毀,把拆下的樑柱都當木料給賣掉了,只餘下這座金剛寶座塔孤。

文物價值

真覺寺金剛寶座在造型上屬於印度形式,但在結構上(如寶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寶座頂上的琉璃罩亭等)表現了中國建築特有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建築和外來文化互相結合的作品。

真覺寺金剛寶座及塔身上遍飾雕刻,整座金剛寶座塔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藝術品。它是中國現存建築年代最早、雕刻藝術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式塔,是中國明代建築藝術和石雕藝術的代表,是中外建築形式相結合的成功範例。真覺寺金剛寶座是中國古代建築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的傑作,並成為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築之一。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6月1日~11月30日,真覺寺金剛寶塔塔頂進行失效防水層處理,通過對塔座頂面防水層塗刷,夯築保護層,使用傳統粘土磚重新鋪墁;改進與完善頂面排水通道,確保頂面排水暢通。

2016年,真覺寺金剛寶塔進行勘察及病害檢測保護工程。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真覺寺金剛寶座,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白石橋路五塔寺村24號——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

其南臨長河,與北京動物園隔河相對;北與國家氣象局接壤;西為首都滑冰館和奧林匹克飯店;東與中苑賓館和北京動物園海洋館遙遙相望。

相關視頻

北京真覺寺五塔寺塔前兩棵近600年銀杏樹,襯托金剛寶座太壯觀

參考來源

  1. 五塔寺——真覺寺金剛寶座塔,315記者攝影家網 , 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