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文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唐末至五代時期將領)
  • (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白文珂(876年—954年),字德溫,太原人。 [1]唐末至五代時期將領。

白文珂於唐末從軍於晉王李克用麾下,累官振武都指揮使。此後他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官拜鎮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北京副留守、河中節度使、天平節度使、西京留守等職,並加同平章事。

唐末至五代時期將領後漢隱帝時,以河中府行營都部署之職參與平定河中李守貞之叛。後周時以太子太師之銜致仕,封晉國公。

顯德元年(954年),白文珂去世,年七十九。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白文珂                 出生時間         876年
                別 稱         白侍中                 去世時間         954年
                字 號         字德溫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官 職         太子太師
                爵 位         晉國公                 官 職         太子太師

人物生平

初入晉軍

白文珂於唐朝末年在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後唐太祖)麾下從軍,任河東牙將,後改任遼州副使。唐昭宗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白文珂被轉拜為振武都指揮使。[2]

立功北邊

後唐明宗天成(926年—930年)年間,成德軍節度使王建立表薦白文珂為鎮州馬步軍都指揮使,並遙拜舒州刺史、檢校司空。此後,他歷任青州、魏府都指揮使及瀛、蔚、忻、代四州刺史。任代州刺史時,他還兼任蕃漢馬步都部署。[3]

天福六年(941年),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後漢高祖)出任河東節度使、北京(太原)留守。劉知遠臨行前,表薦白文珂為北京副留守、檢校太保。 [4]

開運元年(946年),白文珂在七里烽擊破入侵的遼軍,斬首一千餘級,生擒遼國將校七十餘人。[5]

開漢功臣

天福十一年(946年)末,遼國滅後晉,入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劉知遠聞訊後,分兵守衛河東鎮各處,以防遼軍入侵,又派客將王峻奉表覲見遼太宗耶律德光。不久後,劉知遠再派白文珂覲見耶律德光,向其進貢珍奇的絲織品及名馬,但耶律德光已悉知劉知遠觀望的態度。在白文珂返回後,劉知遠及其幕僚開始商議稱帝建國事宜。[6]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劉知遠稱帝反遼,建立後漢政權。三月,授白文珂為河中節度使、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傅(一作檢校太尉)。七月,劉知遠改授白文珂為天平軍節度使,並加同平章事,成為使相。 [7]

平叛河中

乾祐元年(948年)三月,白文珂被起用為保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師,鎮陝州(今河南陝縣)。同月,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自稱秦王,與鳳翔、永興二鎮一同發動叛亂。四月,後漢隱帝劉承祐命白文珂充任河中府行營都部署,率軍討伐李守貞。白文珂進屯同州(今陝西大荔),並於七月兼知河中行府事。[8]

儘管劉承祐相繼派遣包括白文珂在內的諸將討伐三鎮叛亂,但各軍只分駐於潼關、同州、咸陽等地。唯一逼近長安(永興軍首府,今陝西西安)的大將郭從義、王峻又勢如水火,互相交惡,使得平叛進展緩慢。八月,劉承祐命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西征,總統諸軍。旋即下詔令白文珂趕赴河中鎮、西南面行營都部署趙暉趕赴鳳翔鎮。 [18-19] 郭威抵達前線後,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採納了鎮國軍節度使扈彥珂的建議,決意先攻李守貞,再破其餘兩鎮。不久後,經過郭威的部署,後漢軍以三路包圍蒲州。[9]

至乾祐二年(949年)四月,蒲州城中糧盡,李守貞的數次企圖突圍,也都遭遇失敗。 七月,郭威、白文珂等破蒲州,平河中之叛。 [10]

八月,郭威、白文珂等凱旋迴京,途經洛陽。西京(即洛陽)留守王守恩乘轎出迎,郭威大怒,認為自己遭到了侮慢,他旋即擬堂帖,命白文珂接替王守恩任西京留守,白文珂不敢違背郭威,於是受命。朝廷得知後,不予過問,任命白文珂兼侍中,充任西京留守、河南尹。

致仕善終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白文珂被加兼中書令一職。不久後,他以太子太師銜致仕。白文珂致仕之前,向郭威舉薦幕客昝居潤(北宋時官至義武軍節度使,卒贈太師)。[11]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封白文珂為晉國公。同年,白文珂在洛陽逝世,享年七十九歲。柴榮為其輟朝一日。[12]

人物貢獻

白文珂自唐末入行伍,相繼從屬於晉王李克用、李存勖麾下;後晉出帝時,在七里烽迎敗遼軍;後漢隱帝乾祐元年(948年),以河中府行營都部署之職討伐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之叛,首先攻克黃河西岸的要險蒲津關,並參與包圍蒲州(河中鎮首府,今陝西永濟),於次年平定叛亂。 [13]

人物評價

  • 薛居正:自(何)福進而下,皆將帥之英也,擁旌作翰,諒亦宜然。[14](《舊五代史》)
  • 宋祁:若(白)文珂、(王)守恩皆位兼將相,漢大臣也,而周太祖以一樞密使頭子易置之,如更戍卒。[15](《新五代史》)


史料記載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 [14]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


參考資料

  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白文珂,字德溫,太原人也。
  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白文珂,字德溫,太原人也。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天成中,鎮州節度使王建立表為本州馬步軍都指揮使,遙授舒州刺史、檢校司空,歷青州、魏府都指揮使,歷瀛、蔚、忻、代四州刺史。領代州日,兼蕃漢馬步都部署。
  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漢高祖鎮並門,表為副留守、檢校太保。
  5. 《舊五代史·卷八十三·(晉書)少帝紀三》:開運元年……九月……壬辰,太原奏,代州刺史白文珂破契丹於七里烽,斬首千餘級,生擒將校七十餘人。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六·後漢紀一》:(天福十二年)晉主與契丹結怨,知遠知其必危,而未嘗論諫。契丹屢深入,知遠初無邀遮、入援之志。及聞契丹入汴,知遠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軼。遣客將安陽王峻奉三表詣契丹主:一,賀入汴;二,以太原夷、夏雜居,戍兵所聚,未敢離鎮;三,以應有貢物,值契丹將劉九一軍自土門西入屯於南川,城中憂懼,俟召還此軍,道路始通,可以入貢。契丹主賜詔褒美,及進書,親加"兒"字於知遠姓名之上,仍賜以木枴。胡法,優禮大臣則賜之,如漢賜幾仗之比,惟偉王以叔父之尊得之。知遠又遣北都副留守太原白文珂入獻奇繒名馬,契丹主知知遠觀望不至,及文珂還,使謂知遠曰:「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邪?」蕃漢孔目官郭威言於知遠曰:「虜恨我深矣!王峻言契丹貪殘失人心,必不能久有中國。」或勸知遠舉兵進取。知遠曰:「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制宜。今契丹新降晉軍十萬,虎據京邑,未有他變,豈可輕動哉!且觀其所利止於貨財,貨財既足,必將北去。況冰雪已消,勢難久留,宜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萬全。」
  7.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漢國初建,授河中節度使、西南面招討使、檢校太傅。漢祖定兩京,改天平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七月)戊辰,以郭從義為永興節度使,白文珂兼知河中行府事。
  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元年)郭威與諸將議攻討,諸將欲先取長安、鳳翔。鎮國節度使扈彥珂曰:「今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守貞亡,則兩鎮自破矣。若舍近而攻遠,萬一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後,此危道也。」威善之。於是威自陝州,白文珂及寧江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劉詞自同州,常思自潼關,三道攻河中。
  1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乾祐二年)秋,七月……甲寅,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壬戌,李守貞與妻及子崇勛等自焚,威入城,獲其子崇玉等及所署宰相靖〈山余〉、孫願、樞密使劉芮、國師總倫等,送大梁,磔於市。
  1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延廣卒,居潤往依陝帥白文珂,文珂致仕,乃表荐居潤於周祖。
  1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世宗即位,封晉國公。顯德元年,卒於西京,年七十九。輟視朝一日。
  1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河中平,文珂授西京留守、河南尹。
  14. 14.0 14.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書)列傳四》.國學導航.2017-10-06
  15. 《新五代史·卷四十六·雜傳第三十四》.國學導航.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