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畢那可鱷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畢那可鱷屬
圖片來自zhihu

畢那可鱷屬學名Pinacosuchus)是已滅絕鱷形超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美國猶他州北角組(North Horn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畢那可鱷的化石不多,但具有角狀尖刺,這特徵在鱷形超目裡相當獨特。

發現與命名歷史

正模標本(編號USNM 16592)被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艾麥里縣曼泰國家森林,包含:上頜的碎片、七節部分脊椎、一個部分鳥喙骨、一個部分股骨、多塊鱗甲(皮內成骨)、以及其他骨頭碎片。在1942年,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曼泰畢那可鱷P. mantiensis)。由於化石過於破碎,吉爾摩很難做出準確的分類。

吉爾摩排除爬行動物的大部分,認為畢那可鱷可能屬於鱷目(那個年代的鱷目範圍較大)、以及槽齒目。吉爾摩覺得這個動物很類似偽鱷亞目,但偽鱷類生存於三疊紀或更早時期,因此也排除這個可能。吉爾摩認為畢那可鱷可能是古代鱷魚,因為其脊椎是雙凹型脊椎,不是前凹型脊椎,這是現代鱷魚的特徵;前凹型脊椎是椎體前側有凹處,後側有凸處,前後彼此相連接[1]

畢那可鱷是種非常小型的鱷形類動物。薦骨的長度為14.3公分。由於脊椎神經弓缺乏骨縫,顯示這個化石是個成年個體[1]。數十年後,其他研究人員命名另一種多尖刺鱷形類(Akanthosuchus)時,也支持畢那可鱷是成年個體的看法[2]

畢那可鱷的化石被發現時,鱗甲呈脫落狀態。吉爾摩將鱗甲分為五種形態:矩形鱗甲、有稜脊的隆起鱗甲、帶有銳利尖刺的厚矩形鱗甲、基部厚的小型尖刺、基部厚的延長尖刺。

參考文獻

  1. 1.0 1.1 Gilmore, Charles W. A new fossil reptil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Utah.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42, 93 (3158): 109–114. 
  2. O'Neill, F. Michael; Lucas, Spencer G.; and Kues, Barry S. Akanthosuchus langstoni, a new crocodilian from the Nacimiento Formation (Paleocene, Torrejonian) of New Mexico.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81, 55 (2): 34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