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州/八聲甘州1-4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州/八聲甘州1-4首

來自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甘州/八聲甘州1-4首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張炎

甘州/八聲甘州1-4首宋朝詞人張炎的作品之一。

張炎(1248-1320?),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1]

正文

其一

見梅花、斜倚竹籬邊。休道北枝寒。□□□翠袖,情隨眼盼,愁接眉彎。一串歌珠清潤,綰結玉連環。蘇小無尋處,元在人間。何事淒涼蚓竅,向尊前一笑,歌倒狂瀾。嘆從來古雅,欲覓賞音難。有如此、和聲軟語,甚韓湘、風雪度藍關。君知否,挽櫻評柳,卻是香山。

其二

俯長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對扶疏古木,浮圖倒影,勢壓雄濤。門掩翠微僧院,應有月明敲。物換堂安在,斷碣閒拋。不識廬山真面,是誰將此屋,突兀林坳。上層台回首,萬境入詩豪。響天心、數聲長嘯,任清風、吹頂發蕭騷。憑欄久,青琴何處,獨立瓊瑤。

其三

聽江湖、夜雨十年燈,孤影尚中州。對荒涼茂苑,吟情渺渺,心事悠悠。見說寒梅猶在,無處認西樓。招取樓邊月,同載扁舟。明日琴書何處,正風前墮葉,草外閒鷗。甚消磨不盡,惟有古今愁。總休問、西湖南浦,漸春來、煙水入天流。清游好,醉招黃鶴,一嘯清秋。

其四

記玉關、踏雪事清游。寒氣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長河飲馬,此意悠悠。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向尋常野橋流水,待招來、不是舊沙鷗。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

注釋】:

原序:辛卯歲,沈堯道同餘北歸,各處杭越。逾歲,堯道來問寂寞,語笑數日,又復別去。賦此曲,並寄趙學舟。

1290 年 ,張炎和友沈堯道應召為元政府寫金字《藏經》。翌年 ,回歸南方。之後詞人在越州居住,和沈堯道及趙學舟都有詞往來 ,這首詞即作於此時。

「記玉關踏雪事清游,寒氣脆貂裘。」以「記」字領起,氣勢較為開闊、筆力勁峭。寫他前年冬季赴北寫經的舊事,展現了一幅衝風踏雪的北國羈旅圖。北風凜冽,寒氣襲人,三兩個「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艱難行進。「此意悠悠」此句雖簡,然則寫出他內心無限的憂思。

「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舊事重提之後,續寫北地回歸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兩句謂自己雖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經歷也過去,仍只能老淚灑落、無歡可言。南歸以後,自己與堯道分處杭、越,音訊久未通。「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點出為何不致書問候。並非不想題詩贈友,但實在是提不起任何興致來。因西風吹打而飄散的片片紅葉上,似乎處處都寫滿了「亡國」兩字。不忍在上題詩,怕引起濃濃愁情。請老友給予諒解。開頭這兩韻五句,其意境蒼涼闊大,有「唐人悲歌」之概。着實為全詞增添了一點「北國型」的「壯美」之感。「短夢依然江表,⋯⋯落葉都愁。」隨即音調多麼纏綿低回。這是作者善於「一氣旋折」的高妙本領。「載取白雲歸去」則從眼前的離別寫起。故人之訪,給作者多少歡樂、慰藉和溫暖 。故人又要回去。面對此景 ,作者當然又會感慨生悲。「問誰留楚佩,弄影中洲 」寫出了自己與他兩情依依之感。「楚佩」借楚辭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當然會贈所贈之物,只能是一枝蘆花。這裡表現出贈者零落如秋葉的心情 。他以蘆花來比己「零落一身秋」的淒況,飽寓着他生不逢時痛感。這裡「折葦贈遠」,筆調不凡,寫意深刻。「向尋常野橋流水,待招來,不是舊沙鷗。」而故人既遠,「野橋流水」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 ,但終非沈堯道、趙學舟之類故交了。

「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惆悵寂寞只能靠登樓遠望排解 。但余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傷悲。所以頓又縮回了腳步!全詞先悲後壯,先友情而後國恨 ,慣穿始終的,是一股盪氣迴腸的「詞氣」。使讀者極能滲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寫身世飄萍和國事之悲感哀婉動人,令人如聞斷雁驚風,哀猿啼月。[2]

人物簡介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張炎出身世家,曾在貴公子的生活中悠遊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即落魄鮮歡,在江南江北縱橫千里的地方漂泊。由於不願意北向俯首事敵,就長期寓居臨安。他懷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幾乎日日花前為醉,號呼揮寫,以至於鄭思肖評價他說:「鼓吹春聲於繁華世界,能令後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3]

作品風格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後,就得選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後的一個音節,是最後的一聲歌唱。由於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但由於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並不多見。 他還是一位著名的詞論家,他寫的《詞源》,在詞的形式研上,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啟迪。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一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此書分為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令曲、雜論等十三分。其論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清空」。有詞集《山中白雲》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陽台》、《月下笛》、《解連環》、《甘州》等。[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