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的定日縣、聶拉木縣、吉隆縣和定結縣,總面積為33819平方公里。1988年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1]。是以保護極高山生態系統、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灌叢草原生態系統,以及分布於其中的生物多樣性為主,同時保護當地藏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等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裡有著名的諸峰(珠峰、洛子峰、章子峰、卓奧友峰等)、珠峰大本營、五條溝(陳塘溝、嘎瑪溝、絨轄溝、樟木溝、吉隆溝)。

截至2019年1月,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旅遊禁止個人和團隊進入。西藏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珠峰保護區」)將繼續有條件開放,依法合規的登山活動仍可進行,網傳「珠峰景區永久關閉」消息不實。

歷史沿革

  • 1988年3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建立珠峰自然保護區。
  • 1989年8月8日,經日喀則地區行署批准在日喀則成立了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2001年,被納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絡。
  • 2018年2月8日,國務院同意調整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調整後保護區的面積、範圍和功能分區等由環境保護部予以公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王國交界處。行政上屬西藏日喀則地區行政公署的定日、吉隆、聶拉木、定結縣所轄。保護區南起國界線,北至雅魯藏布江(吉隆縣境內)和藏南分水嶺(定日縣境內);東起拿當曲與哈曲分水嶺、朋曲支流—雅魯藏布江與吉布弄下游分水嶺以及彭作浦曲與拉冬扎烏河分水嶺為界,西抵阿姆嘎曲、翁布曲與桑卓曲、希呦得藏布分水嶺。地理坐標為北緯27°48ˊ--29°19ˊ,東經84°27ˊ--88°之間。總面積33819平方公里。相對高度達7408米(1440米—8848米)。

地質

珠峰自然保護區全部處在喜馬拉雅地層、地質構造區(該構造區南起恆河平原,北至雅魯藏布江谷地,是青藏高原地質形成最新的地區)之中。除了分布於喜馬拉雅主脊線以南的低喜馬拉雅地台型沉積帶和亞喜馬拉雅西瓦里克第三系沉積帶外,珠峰自然保護區自南至北依序分布着該區的另外三個沉積地質構造帶;高喜馬拉雅結晶岩帶(才保護區,其北部大致以薩爾—扎—絨布寺—甲村—托岡一線為界),特提斯喜馬拉雅南部沉積構造帶(位於高喜馬拉雅結晶岩帶到藏南分水嶺之間,珠峰自然保護區大部分位於此帶)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北部沉積構造帶(在保護區內僅見于吉隆強拉、馬拉山以北的地區)。

地貌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形成了以高喜馬拉雅山脈和藏南分水嶺為骨架,以高原湖盆、寬谷為基底,並含有河流湖泊冰川冰緣、風沙等多種地貌類型的及其複雜的現代地表形態。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貌形態在珠峰自然保護區內最具特色,它自西向東橫貫珠穆朗瑪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南緣。位於保護區的喜馬拉雅山脈,是整個山脈的最高部分,該山脈11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就有5座分布於保護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埃佛勒斯,8848米),世界第四高峰—洛子(8516米),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8463米),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8201米),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8012米);故該段山脈亦稱高喜馬拉雅。

氣候

保護區大部分位於珠峰北坡,地面海拔大多在4000到5000米,屬於溫涼半乾旱的大陸性高原氣候,僅在南部的樟木、陳塘等海拔2000米以下地區氣候較濕熱。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年均氣溫在2.1℃,年均≥0℃的積溫在1000--1500℃,極端最高氣溫24.8℃,極端最低氣溫-46.4℃,無霜期100—120天;年日照時數達3323小時,日照百分率達75.3%;年均降水量270.5毫米,年均總蒸發量2479.5毫米,蒸發量遠高於降水量,且降水多集中於7—9月;雨熱同季。

水文

保護區的河流以朋曲河的干、支流為主,此外還有絨轄曲、波曲、吉隆藏布、斗嘎爾河等四條較大的溝谷河流。這五條河流均為外流河,屬恆河水系。保護區的湖泊以佩枯錯為首,其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此外還有星羅棋布的高原小湖泊。在保護區的諸多山峰中發育着許多規模巨大的大陸性冰川,這些冰川是保護區內河流、湖泊的源泉。

視頻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
珠穆朗瑪峰全景,很壯觀很震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