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珞珈山

中文名: 珞珈山

外文名: Luojia Hills

地理位置: 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299號武漢大學內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武漢大學、東湖風景區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湖北省武漢市

建議遊玩時長: 1小時

珞珈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中部,東湖西南岸邊,由十幾個相連的小山組成,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就坐落在此。


珞珈山山頂海拔118.5米,為東湖南岸臨湖最高峰,山頂可遠眺東湖全景和武漢景色。珞珈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植物茂盛,大部分植物由國立武漢大學引種。珞珈山名副其實遍地是名勝,現有周恩來故居郭沫若郁達夫蔣介石別墅。[1]


目錄

簡介

珞珈山,原名羅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現在這個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頭堅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婦女戴的頭飾。「落駕」與「珞珈」二字諧音,寓意當年在落駕山篳路藍縷、辟山建校的艱難。


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東郊。巍峨橫亘,岡巒連綿,花木蔥蘢,建築明麗,地處東湖之濱,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成為一組勝景,遠近傳聞。海拔93米。其東部山腳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擊,噴珠濺玉;山腰佳木交碧,房舍雅致;每年櫻花盛開時,落英繽紛,令人陶醉。從山腰至山頂,林深茂密,搖蒼飛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珞珈山之上下,巨岩層現,奇石峭立,小徑曲繞,異鳥時鳴。


文化底蘊

珞珈山處處是名勝。國共合作抗日時期,武漢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一度成為全國抗戰中心,蔣介石、周恩來那時都在武漢,就住在珞珈山。如今,他們的舊居都保存完好。珞珈山腰,有十幾棟小別墅,住過很多名人。郭沫若、郁達夫的別墅離蔣介石的別墅很近,僅幾步路。


珞珈山的山頂倒別具一番滋味,山頂有十幾個大坑,據說是抗日時中國軍隊挖的掩體。山上多奇石,有的如獅虎蹲踞,有的如神龜嘯天,有的如情侶相對,有的如旌旗獵獵,有的如錦書插架,有的如天門洞開。 珞珈山頂有一塔,為水塔,但採用佛教寶塔形,塔下十數 步,有一處是眺望東湖的最佳處。縱目望去,水天空闊遠山隱隱,帆影點點,讓人心競神馳,物我兩忘,不知身在何處。


歷史沿革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縣誌》:邏迦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湖濱。「邏迦」名字的來源似與佛教寺廟有關。公元十四、五世紀,還尚有此地名,明代楊士廳游東湖(原名沙湖)時,由洪山穿過此山,記有松林、清澗而未提出山名。1929年武漢大學在邏迦山勘查新校址,建校負責人之一的聞一多, 鑑於山石崢嶸,山色秀麗,有如仙女之項鍊,將「邏迦」兩字按諧音改為「珞珈」,「珞珈」象徵堅 硬的寶玉,以此標示武大是當時兩湖的最高學府,於是,珞珈山名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不少達官巨賈來此修建山莊別墅,較有名者如夏斗寅的「養雲山莊」,俗稱夏家花園,占地70餘公頃;曹祥泰號老闆的「種因別墅」,即曹家花園;茶商黃某的黃家花園;還有張難先、李書城、耿仲釗等的花園住宅。武漢大學建校後,重視園林綠化,更把此地區裝飾成叢林茂密、繁花點點,成為遊人喜愛的風景勝地。歷經戰火摧殘,至解放時,武大校舍雖存,而校園荒蕪,花園多已湮沒,僅存曹家花園(該園1950年由中南軍區價購,60年代改為軍區第四招待所)。


1928年8月,以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委員長、以林學家葉雅各為秘書的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決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 ,邀請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對中國建築藝術頗有研究的建築師開爾斯(FHKales)先生從上海來武漢設計校園總體布局和 規劃,聘請同樣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繆恩釗先生任新校舍監造工程師。1929年,開始修築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於1930年3月開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於1932年2月開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3、4月間,武漢被日軍三面包圍,武大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武大珞珈山校園成為國民政府領導武漢會戰的軍事指揮中樞。1938年期間,每次日機的航路都經過珞珈山上空卻從未進行過轟炸。同年10月武漢淪陷後,日軍將珞珈山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本親善之旨」「以資保全原貌」。


解放後,珞珈山地區建設迅速,發展很快。坐落在山谷兩邊崗嶺上的武漢大學,校舍儼然,校園多姿,是國內著名的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最高學府之一。1938年周恩來、鄧穎超、郭沫若、董必武陳潭秋等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周恩來曾居住在教授住宅區的1區27號, 郭沫若住在1區20號。1947年6月1日,武漢國民黨反動當局為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了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遺址在武大圖書館下 「老齋舍」的台階上。同年8月,為紀念3位死難同學,武大在體育館側修建「六·一」紀念亭,並立碑紀念。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950年興建東湖風景區時,該地區被列入風景區範圍。1985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了東湖風景區建設規劃,與洪山一併列為珞洪景區24景中之「珞珈書鄉」。經數十年的發展建設,該地區已成為交通方便、名勝聚集的文化薈萃地區。

植物資源

珞珈山植物茂盛。大部分種類的植物都是國立武漢大學建立後引種的。


1933年9月武漢大學植物園開始籌建,植針葉樹19種,闊葉樹215種,並得到美國哈佛大學Arhold樹木園、英國皇家植物園、日本農林省林業試業場等惠贈的800多種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因抗戰形勢所迫,1938年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果樹和林場大量荒蕪。直至1946 年遷回珞珈山,再次引進湖北神農架安徽黃山江西廬山,雲貴地區等地的大量種苗並進行培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珞珈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11科17種為珍稀瀕危植物。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草本植物, 藥用植物和岩生植物。


觀光旅遊

武漢大學的櫻花道,位於前理學院和老圖書館的下方。道兩旁的櫻花樹枝幹壯實、排列整齊。每年的3月至4月初,羅迦山繁花滿枝。櫻花花期僅為一周,每到落花時節,落英繽紛的櫻花又為大地鋪上了一層淺淺的「花毯」。每年開花時節,賞花的遊人絡繹不絕。 1982 年11月,被國務院審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漢東湖風景區的十個遊覽區之一。


由於武漢大學早期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作為首批中國大學校園內歷史建築群現址於2001年6月25日被中國 國務院正式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湖風景區分為六個遊覽區,其中的珞洪區就是珞珈山(景名「珞珈書鄉」)和其西側的洪山(景名「古剎塔影」)。


珞珈山南麓和北麓均有公共汽車站點,可直通武漢三鎮。


村南麓車站有:勸業場、珞珈山(武漢大學)、廣八路(武大附中)、東湖新村、東湖村;北麓車站有:水生所;西麓車站有:茶港小區;東麓車站有:風光村。


珞珈山南麓:413路,515路,515路短途,519路,552路,564路,572路,587路,591路,608路,724路,806路。


珞珈山北麓:公交402路(環城旅遊觀光巴士)。


珞珈山西麓:522路,587路,606路


珞珈山東麓:413路,515路,515路短途


有關傳說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平定了叛亂以後,見死傷的人數不多,國家的元氣未傷,決定繼續出征,並將大營移到東湖南岸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上,對參加平定叛亂的人論功行賞,還赦免參與叛亂的人。這樣一來,全軍上下鬥志昂揚,楚軍在戰鬥中又接連獲勝。後來,人們就把楚莊王設營的這座山叫做落駕山。另外,傳說吳王孫權巡視江夏,因天降大雨,停車駕於此暫避。還有一個傳說:觀音菩薩有一次路過此山,露下袈裟一件,於是人們就把這座山取名為落袈山。也有人說,這座山的山主原是一家姓羅的,所以又叫羅家山。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1928年於此建造國立武漢大學的時候,山名為落袈山,以建校時平面總圖為證,而圖載於李曉虹着《武漢大學歷史建築》標識圖部分。


交通信息

乘公交413、515、552、564、572路,在「八一路珞珈山」站下車可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