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裒嵇紹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原文
舜之罪也殛鯀①,其舉也興禹。鯀之罪足以死,舜徇②天下之公議以誅之,故禹不敢怨,而終治水之功,以蓋③父之惡。魏王裒、嵇紹④,其父死於非命。裒之父儀,猶以為司馬昭安東司馬之故,因語言受害,裒為之終身不西向而坐⑤。紹之父康以魏臣,鍾會譖⑥之於昭,昭方謀篡魏,陰忌之,以故而及誅。紹乃仕於晉武之世,至為惠帝盡節而死。紹之事親,視⑦王裒遠矣!溫公《通鑑》,猶取其盪陰之忠,蓋不足道也。
注釋
①鯀:大禹的父親。也是水官。
②徇:跟從。
③蓋:掩蓋。
④嵇紹:嵇康之子,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一次有賓客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鶴立雞群由此而來。
⑤因語言受害:因話語招致殺身之禍。西向而坐:不做官。古時皇帝是面朝南而坐,所以臣下對着皇帝都是面北而立。西向而坐是跟皇帝沒有正面相對,以示毫無瓜葛,無君臣主輔關係。
⑥譖:進讒言詆毀別人。
⑦視:比較。
譯文
舜的罪過是殺死鯀,他的做法又興起了禹的事業。鯀的罪過足夠構成死罪,舜屈從天下的公議來殺死鯀,所以禹不敢怨恨,禹終因治水有功,用來掩蓋他父親的罪惡。魏國的王裒、嵇紹,他們的父親都死於意外的災禍。王裒的父親王儀,就因為做了司馬昭的安東司馬的緣故,說話不慎而遭殺害,王裒為此終身不做官。嵇紹的父親嵇康為魏國的臣子,鍾會進讒言於司馬昭,司馬昭當時正謀劃篡奪魏國,暗地裡忌恨他,因此藉故而殺了他。嵇紹卻在晉武帝的時候做了官,甚至為晉惠帝盡到臣子的節操而死。嵇紹侍奉他父親,比王裒差遠了!司馬光作《通鑑》時,只取嵇紹在湯陰的忠節,是不足稱道的。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王裒嵇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好書推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搜狐,2018-06-21
- 移至 ↑ 《容齋隨筆》中的8句經典名言,句句都是人生哲理!,搜狐,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