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古瓷窯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溪古瓷窯址 |
中文名稱;玉溪古瓷窯址 地理位置;紅塔山腳的瓦窯村 面積;18700平方米 保護級別;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玉溪古瓷窯址位於紅塔山腳的瓦窯村,1960年調查發現並認定古瓷窯遺址分古窯、平窯、下窯。瓷片分布面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積約18700平方米,其中古窯面積最大,約15000平方米。1986年初,出土瓷片、殘瓷器、殘窯具上萬件,重約2噸。發現龍窯2座。1號窯長28.8米,3號窯長33.8米,寬均為2米左右,順坡上爬,窯頭低、窯尾高、形狀似龍,古稱龍窯。出土的產品有碗、盤、杯、碟、瓶、罐、盆、壺、缽等。花紋製作法有繪、刻、劃、印、貼、捏等。圖飾主要有花草、獸、禽、魚藻和房屋等,形態生動別致。釉色有青瓷、青花瓷、醬瓷(黑釉),以青花瓷為最多。玉溪古窯的青花瓷器的紋飾與景德鎮青花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受當地原料的影響,釉色略黃。有關專家認為,玉溪古瓷窯年代屬元末明初時期。玉溪古瓷窯的發現,證明雲南也是早期生產青花瓷的地區之一,為雲南瓷器起源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1983年1月13日,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玉溪元代(公元1279年——1368年)古瓷窯遺址位於州城東南2公里的靈照山麓,瓦窯村旁。它們在1960年被發現後,就揭開了玉溪歷史的一頁,使人們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奇葩,如何在這西南邊陲重鎮煥發出光彩。
從前,這裡綠樹茂密,薪炭林尤其豐富。北距1000米的白塔山(即今天的紅塔山)有豐富的瓷土;境內玉苗的碗花山上,遍露着繁星似的鈷礦苗。這就為發展燒造青花瓷器的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如今,那元代遺留下的數以百計的小型鈷礦坑,就是當時發展青瓷手工業的遺蹟。
概況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朝派莊雲南烏蒙(今昭通市)的梁王翼軍屯的1000名漢族官兵,奉命遷入新興州,以300人守城巡邏,700人屯田耕種。當時雲南行省設置勸農官,倡導以軍屯和民屯點為中心,傳播、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以發展邊疆的經濟。漢軍屯中有一批從景德鎮服役來此的軍士,將家傳的燒瓷技藝向當時新興州的各族人民傳播推廣,就選中了這塊得天獨厚的寶地來立窯燒瓷,使景德鎮的傳統精巧工藝在新興州開花結果。那時候,這裡瓷窯林立,烈焰飛舞如同金龍騰空,來往的車輛人馬川流不息,好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臉上閃耀着汗珠與微笑的各民族燒窯工,不辭勞苦,翻出越嶺去尋找鈷礦,挖掘瓷土,製作瓷器坯子,上釉塗彩,終於將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玉溪元代占窯的產品色澤艷麗,紋飾形象多彩多姿。其器形有碗、盤、杯、碟、盅、瓶、罐;花紋有畫花、印花、刻花;繪畫有花、草、魚、鳥、屋;色釉有青釉、青花。鄰近的祿豐縣1973年出土元代墓葬中的玉壺春瓶;通海、江川等縣和玉溪市出土的元代青釉花鳥火葬瓷罐,均為玉溪古瓷窯產品。
玉溪古瓷窯的燒造技藝雖來源於景德鎮,但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研製,又具有明顯的玉溪地方特色和風格。兩地在元代都燒造青花瓷器,可景德鎮的青花上面罩的是白釉;玉溪的青花上面罩的是青釉,玉溪的玉壺春瓶上所繪的蕉葉,水藻、游魚等圖飾,在景德鎮的元代瓷器上也可見到。只是玉溪古瓷窯的產品,氣派顯得粗獷豪放有自已的獨特風格。
玉溪元代古瓷窯的瓷器,瓷片,先後在中國古瓷展覽會、香港馮平山大學博物館、英國大博物館和日本的博物館展出,引起國內外的陶瓷研究專家的讚嘆、欣賞與關注。
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將玉溪古瓷窯遺址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又在1985年12月批准對占瓷窯遺址進行發掘與研究。這樣,沉埋數百年的珍貴文物,又被發掘出來,重放奇光異彩,展現出玉溪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卓越創造。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玉溪古瓷窯址,也是早期生產青花瓷的地區之一,百度 , 2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