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特色小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仔餅廣東廣州地區漢族傳統餅類名小吃,原名「小鳳餅」,清代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製。 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

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美。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內軟,很有嚼頭。咬一口,只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里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雞仔餅的最大特點是耐人尋味。它有深度,越嚼味越好,吃完後隱藏在牙縫裡、舌底下、嘴角邊的美味余香仍在不斷輻射,久久縈繞;它也有廣度,主食與副食、葷食與素食,主料、輔料、佐料、調料集於一身,融於一爐,《水滸》的「五味瓶」之喻用於雞仔餅,顯得單調乏味,雞仔餅不啻是一桌微縮的盛宴!因此,它宜佐茶、佐酒甚至佐膳,這樣的多面手,在餅餌一族中堪稱出類拔萃,令人青睞有加。[1]

歷史文化

廣式糯米雞是廣東的漢族特色點心的一種,製法是在糯米裡面放入雞肉、叉燒肉、鹹蛋黃、冬菇等餡料。然後以荷葉包實放到蒸具蒸熟。

小鳳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順德人。據說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廚不在,便吩咐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食用,而家裡一時亦無準備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樓把常年儲存的惠州梅菜連同五仁餅餡(當時正直月餅季節)搓爛,加上用糖醃過的肥豬肉,再加上精鹽、香料等拌和,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為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人品嘗後深覺甘、香、酥、甜、鹹兼有,咸中帶甜,味道獨特因而大加讚賞並問此餅何名。由於此餅是小鳳巧制,主人便隨口說是「小鳳餅」。「小鳳餅」被認為是梁氏的祖傳,而「小鳳」一名來自於其酷似小雞的外形。在後來成珠樓將「小雞」註冊為「小鳳餅」的商標時,其意在附和將「雞」雅稱作「鳳」的民間習俗。小鳳餅成為名餅是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珠茶樓當時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占了三成,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身脆化,咸中帶甜,可茶可酒,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就這樣,新品種的「成珠小鳳餅」誕生了。

歷史文化

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着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古代糯米雞以糯米、瑤柱、蝦干粒,或去骨的雞翅等作餡料精製而成。傳統的糯米雞的份量較大,足有三四兩米,吃一個糯米雞已差不多是半頓飯量。因此,1980年代起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而體積小一半的「珍珠雞」,深受顧客喜愛。 另一種和糯米雞相似的點心是荷葉飯。兩者外形相似,但荷葉飯用的是粘米,而糯米雞用的是糯米製成。

糯米雞做法

糯米加糖、鹽、醬油、豬油、麻油、雞精等作主料,雞塊、瘦豬肉、筍絲、冬菇、蝦仁叉燒雞蛋、等作餡料;干荷葉在沸水中浸軟後瀝乾水,抹上少量油。主、餡料分別制好,用荷葉包裹猛火蒸約15分鐘即可進食。荷香撲鼻、味鮮可口。

腸粉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布拉腸、拉粉、卷粉,【不同於豬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1.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咸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腸粉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布拉腸粉是以品嘗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嘗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現在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
  2. 潮汕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店家有銀記、大可以等。抽屜式腸粉主要是做早餐腸粉為主,其中粵西地區最出名的是「都城腸粉」,在肇慶,雲浮一帶久負盛名。
  3. 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份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
  4. 注意,豬腸粉與腸腸粉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捲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歷史文化

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製。」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州,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2]

干蒸燒賣

干蒸燒賣是廣東小吃,廣式飲茶中的干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干蒸燒賣是用半肥瘦豬肉、蝦仁、雲吞皮和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鹽、雞粉、胡椒粉、生粉、料酒為配料加工製作而成的。許多人一提到廣式飲茶就馬上會想起蝦餃、燒賣。干蒸燒賣用薄麵皮裹半露的肉餡料蒸熟,色鮮味美,質地爽潤,爽口不膩。

歷史文化

干蒸燒賣源起元代大都,一說內蒙古,現在中國內蒙古、北京、山西、廣東、山東、江浙等地均有分布。在20世紀30年代,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干蒸做法

干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製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後配以肥豬肉粒、薑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里蒸熟。現在,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膻。現在廣州也有的高檔茶樓在燒賣裡面用上鮮蝦肉,這種新式的燒賣做法,味道極其鮮美,口感爽滑!所以,在廣州喝早茶的時候,記得叫上一籠的干蒸燒賣,品嘗一下這歷史悠久的美味。

粉果

粉果是廣東省廣州地區漢族傳統名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 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的創製人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製作,並以娥姐命名此點心。

粉果創製已有半個多世紀。粉果以澄面、生粉、水、豬油、精鹽拌勻搓皮,以叉燒、瘦肉、冬菇、筍、鮮蝦配以生抽、白糖、味粉、氂油等調味品為餡料,經精心包制而成。其特點是清香、肉鮮皮脆、味道鮮美。粉果的包制,要求滿而不實,形似欖核,搖有響聲。餡料要細。由於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故深受食家的喜愛。

瀨粉

瀨粉的確是令不少廣州人因回味而垂涎的傳統小食——軟軟的粉條,煮得半爛;綢綿的米漿;豐富的配料:肉末、蝦米、冬菇粒、香脆的豬肉渣粒、拌有青椒粒炒成的蘿蔔粒子——粉條的軟滑、配料的嚼頭、蘿蔔粒的爽進冷水裡「過辣、醒胃——當年幾分一角的美味早餐,而今在廣州卻難得一見。就算找得到,功夫和食味都大不如前,只會招來一次又一次的掃興。 環市東淘金路和宜安廣場一帶,歷來給人的感覺都是新派食肆快餐店的聚集地,可偏偏在此,竟然能吃到最為傳統食味的瀨粉。1元5角一大碗,經營時間,早上九點以前。檔主瓊姐,曾是廣州一間有名食府的洗碗阿姐,為人和善,人緣好,可能是近廚之故,當自己做老闆時,得到名廚的點撥,做出來的瀨粉果然不同。

製作方法

  1. 選用優質東北大米,用水將其浸泡10分鐘,加入適量的水將米蒸成飯。
  2. 等蒸好的米飯冷卻後放進容器中耐心捶打,打成糊狀。
  3. 準備一個大鍋燒水,水要保持65-70度(蝦眼水)。一盆冷水(常溫即可)。
  4. 將打好糊裝進成型器中(大型超市可以買到,儘量選用20眼以上,眼口2.5-3MM),在熱水上來回擠壓,瀨粉便可成型(5分鐘內要完成,泡太久熱水瀨粉會斷成一小小節)。5、將成型的瀨粉撈起,放冷河」,撈起即可。

及弟粥

及第粥,是廣東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一種粵式粥點。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成為賣點。十分鮮味可口。 如今,在廣州吃及第粥依然是時尚。在西關當數伍湛記的及第粥最為有名。據說,伍湛記及第粥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創始人為順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橫街開了一家父子店。由於當時廣州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坐落在文昌橫街,伍湛記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園」酒家的食客經過伍湛記的時候,都被香氣撲鼻的及第粥所吸引,紛紛進去一品味道。伍湛記的及第粥色香味獨具,食客趨之若鶩。十分有趣的是莘莘學子吃及第粥,高考前後更是絡繹不絕,多為討個吉利。還有為數不少的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充滿着無限愛心,寄託着「望子成龍」之意。

歷史文化

  1. 由來版本甚多。一說「及第」一名與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敘有關,相傳倫氏幼時家中甚貧,以賣菜為生。隔壁粥販憐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買菜為名,着倫文敘送一擔菜至粥販家,送完菜後,粥販便以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的白粥招待之,權當午餐。後來倫氏高中,心念粥販贈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當年老闆給他熬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其題名「及第」,並書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2. 第二種說法則與晚清時一肉販有關。相傳此肉販目不識丁,為記賬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 「豬粉腸」幾個字。後來開科,有人攛掇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祖上積德。肉販信以為真,跑去應試,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便把卷子上繳。恰巧應屆考官是那當年教他這幾字的塾師。塾師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讓他歡喜一場,便為肉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後肉販高中,塾師卻開始後悔,擔心肉販再來混帳,於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見有人只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字,便把卷子作廢。豈料下科考官見考卷之後,想起前科同僚之囑,心想這之中莫不是有什麼玄機,自己也樂得賣個人情,於是便又另作一篇,讓肉販再次中舉。後來肉販上京赴考進士,沿途貪戀風光,不意竟遲到吃了閉門羹。目瞪口呆之際,一王爺經過,遺下一個燈籠。肉販撿起燈籠,又溜達到試場門口,門衛一看是王爺家的燈籠,心想這人非同小可,趕忙迎進。肉販把燈籠架於桌邊,又是如此這般在考卷上寫了七個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燈籠的考官忙戰戰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販又高中。後來有人問肉販靠什麼高中,肉販答曰:「豬肉、豬肝、豬粉腸。」因此,後人便把用這三種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3]
  3. 第三種說法則說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今廣東湛江市吳川市吳陽鎮)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子和豬肚子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連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聞之滿心喜歡,也不客氣,便與狀元同食。粥白如凝脂,鮮香無比,味道很美。 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召棠便用豬肝、豬腰子、豬肚子三種豬內臟比作三及第。御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裡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製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4. 第四種說法比較接近生活實際。在豬肉行當和飲食行業中,廣東人把豬的腸臟稱之為「下水」,但在菜譜上不宜直書此諢號。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給它一個雅號,名曰「及第」。其後,粥粉店也把豬內臟烹調的粥品,由「豬雜粥」易名為「及第粥」,又稱「三元及第粥」。

廣州西關是老廣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來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業貿易相當活躍,各地飲食風尚和烹飪方法促進了西關飲食業的發展。文獻記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在這裡產生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傳、家喻戶曉。

及第粥做法

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