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燃燒的黃龍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燃燒的黃龍旗(海報)原圖鏈接來自 央視國際 的圖片

燃燒的黃龍旗》簡介:淮軍是中國近代史上繼湘軍之後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裝。淮軍(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間,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頻發的苦難歲月,從淮軍演繹到後來的淮系集團,涵蓋並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有專家稱,淮軍史幾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軍事史。

分集劇情

燃燒的黃龍旗(一):秋風寶劍

本期節目講述1840年以來的大清帝國在東南西北各個戰略方向上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東南暴露給英法艦隊;北方有哥薩克騎兵虎視眈眈;在內部洪秀全掃蕩湖南湖北江東,建立太平天國。而湖南的曾國藩,卻巧妙地揚長避短迅速拉起了一隻強悍的湘軍,成為太平軍最強勁的對手。太平軍忠王李秀成親自都統12萬精兵,將上海變成一座孤島,號稱「堅堅固固,飛鳥不如」。一隻船隊運來數千名強悍善戰的僱傭軍。這是上海官紳們最後的希望。繼湘軍之後,中國近代史上又一支新軍--淮軍開始了它將近40年風雨興衰的傳奇歷程。(探索・發現2010年第83期)

燃燒的黃龍旗(二):吳鈎血

南人北相的挎刀書生李鴻章的確不同凡響,僅用三個月,就像變魔術一般,從家鄉招募了一支6千人的僱傭兵。李鴻章能夠在短短數月間自立門戶,感召人心,淮軍官兵都是狠角色。一群衣衫襤褸的「乞丐」兵在八旗綠營和洋人「未出一兵助剿」的情況下,獨力擊退太平軍,首戰告捷,威震上海灘。(探索?發現2010年第84期)

燃燒的黃龍旗(三):磨難煞星

淮軍上海首戰聲名鵲起,但是這些江淮農夫比起裝備先進的洋兵根本不在一個量級。洋人自恃裝備精良往往對清廷的指揮置若罔聞,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洋人難對付,這其中的深淺李鴻章最清楚。他時常向人抱怨,外間不知者以為好幫手,其知者以為磨難星。從抵達上海的第一刻起他就無時不刻不在這些磨難星的壓制中,淮軍要想真正自立,朝廷要防止引狼入室,就必須克制這些磨難星。(探索・發現2010年第85期)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1]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燃燒的黃龍旗 相關視頻

第3集:磨難星的喪鐘
深度推薦:清朝清末歷史紀錄片,燃燒的黃龍旗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