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打[1] [2],(也稱烏達,馬來文:Otak-otak),是一種以魚肉泥與各種香料混合,放進香蕉葉或亞答葉包裹拿去炊蒸或烘烤的食品,在東南亞一帶相當常見,也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Muar)的代表性美食。
Otak在馬來文意指「腦」,這是因為在印尼一帶的烏達多以灰白色為主,看起來像人腦,因此被稱為Otak-otak,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烏達因混合了辣椒、巴拉盞 、黃薑粉等香料,是呈橘紅色的,且大多使用亞答葉來包裹[3]。
烏打(Otak),也稱烏達,融合魚漿與椰奶,剛烤好時,香氣誘人,口感Q彈,有點類似台灣]小吃裡的甜不辣,卻又再多一分椰奶與芭蕉葉烘烤出的一道特別又豐富的南洋風味。
烏打是一種以魚肉與各種香料混合、以香蕉葉或亞答葉包裹後炊蒸或烘烤的食品,在東南亞一帶非常常見,也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Muar)的代表性美食。
據說早期烏打的產生是麻坡當地漁商為解決賣剩的漁穫,就將魚肉絞碎,加入黃薑粉、咖喱粉、辣椒乾、馬拉盞和檸檬葉等香料作防腐。為了便於放進籃子叫賣,就用亞答葉將魚肉餡包裹再放在炭火上燒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地的潮州籍華人開始販賣烏打;華人賣出名堂後,馬來人便開始學習,繼而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烏打的主流形式。後來當地出現很多製造商,為了爭取更多的生意,慢慢就從預先烤好放進竹籃裡叫賣的方式,演變成在攤子上現烤現賣;同時為了方便旅客帶回家食用,更研發出方便攜帶及冷藏的盒裝烏打。
歷史來源
印尼
烏達起源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巨港(Palembang),隨著當地人的離散遷移,以及商貿人士帶往他處,使得這種小吃流傳在東南亞一帶,也隨著不同地方的種族文化,而延伸出不同種類的烏達及吃法。
印尼的烏達多摻雜了巴拉盞、椰漿及木薯粉,以香蕉葉包裹成長條狀,再放進炭火裡燒烤,因此烏達呈現灰白色,看起來類似人腦。在巨港,烏達是搭配亞參辣醬來吃;雅加達則搭配類似沙爹的花生辣醬;望加錫人則是搭配混有巴拉盞的辣醬或醬油來使用。
馬來西亞
烏達流傳自馬來半島沿海後,也隨著不同種族內化成進自身的飲食文化,發展出不同派別的烏達。
馬來西亞烏達與印尼烏達最大的不同是混合了辣椒、巴拉盞、黃薑粉等香料,因此呈現橘紅色,加上多種香料的混合,使得烏達已帶有一定的鹹味和辣味,當地人在享用這道美食時,是不會蘸點任何醬料。
在北馬檳城娘惹式的烏達,被當地人稱為「鯉魚包」,把魚肉泥和塊混合各種香料肉,放入香蕉葉裡,包裹成類似粽子的形狀,再拿去炊蒸,與泰國的魚荷 和柬埔寨的Amok類似[4],在登嘉樓一帶,也有類似的食品,稱為Satar。
麻坡的烏達是由當地的潮州籍華人在戰前時期開始販賣,據說早期麻坡烏達的產生為當地漁商為解決賣剩的漁獲,混合娘惹善用的各式香料,將魚肉絞碎加入黃薑粉、咖哩粉、辣椒、椰漿等香料,為了便於放進籃子叫賣,而使用亞答葉將肉餡包裹再放在炭火上燒烤。
華人開始把麻坡烏達打出名堂後,馬來人便開始學習,繼而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烏達的主流形式。後來當地出現越來越多烏達製造商,為了爭取更多的生意,從早前預先烤好放進竹籃裡叫賣的方式演變成在攤子上現烤現賣,同時為方便旅客帶回家食用,而研發出方便攜帶及冷藏的盒裝烏達[5]。
製作方法
材料
- 馬鮫魚 1條、
- 濃椰漿 150毫升。
- 包裝:蕉葉、竹籤。
- 調味料
作法步驟
1.將馬鮫魚起肉,用匙羹挖出魚肉、放入攪拌機攪爛。
2.將調味料和魚肉攪拌均勻,再加入椰漿拌勻,待用。
3.將一匙的魚漿放入椰葉內,再鋪上一片蕉葉,夾在一起對齊,用竹籤固定兩邊。
4.放入預熱焗爐內,以攝氏二百度烤約十分鐘即可。或者放入平底鍋正反面烤到熟,再搭配烏打烏打醬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