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山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瀕臨北部灣,鄰近南寧、北海。是泛北部灣經濟區次中心以及是欽州的副中心城市。縣城距南寧市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貴港市均為100多公里,與六市形成了1個半小時經濟圈,距廣州市500公里。是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養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此外靈山縣也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水產之鄉和魚米之鄉。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灣畔,地處欽江上游,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核心工業城市--欽州市的東北部,北臨南寧市橫縣,南接北海市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現屬欽州市。全縣轄區總面積為3558.6平方公里,轄17個鎮兩個街道辦3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全縣總人口165.47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2014年底,靈山縣城鎮化水平41.6%,縣城建成區域面積達到2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7萬,其中外來流動人口5萬,城市規模邁入中等城市行列。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靈山縣境屬百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山縣境屬象郡地。

三國時期,靈山縣境為吳國轄地,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靈山縣境屬廣州合浦郡地,黃武六年(227年),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晉,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

南北朝南朝時期,宋泰始七年(471年),靈山縣境屬越州,齊屬交州,梁天監一年(502年),靈山縣境屬安州,陳仍梁制。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南賓縣,縣治設於南賓寨(今舊州圩西南側),南賓縣為靈山縣最早縣名,屬欽州。大業三年(607年),南賓縣屬寧越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南賓縣屬欽州總管府。

唐貞觀十年(636年),南賓縣縣治移至峰子嶺南(今三海鎮棠梨村境內),同年,欽州州治從欽江縣遷至靈山縣舊州圩南賓寨(欽州州治遺址)。貞元十年(794年),南賓縣改名靈山縣,因境內有風景名勝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

五代時,靈山縣屬欽州,欽州領五縣:欽江、保京、內亭、遵化、靈山。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遵化、欽江、內亭三縣,以其地併入靈山,靈山縣仍屬欽州,隸廣南西路,宋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詔徙靈山縣縣治於石六峰下(今六峰山東面),即今縣城所在地。

元代,靈山縣仍屬欽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靈山縣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海北南道欽州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靈山縣屬欽州府,隸廣東,洪武九年(1376年),靈山縣屬廉州,總屬雷州府,隸廣東,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廉州為府,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

明正統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備副使甘澤始築靈山城。

清承明制,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將縣屬秋風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平吉等地)、博莪練(今欽州市欽南區的那麗、那彭、那思等地)、菩提練(今欽北區的那香、長灘等地)、青塘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青塘等地)撥給欽州。

民國時期,靈山縣先後隸屬廣東省欽廉道、廣東省欽廉綏靖區、廣東省南路綏靖區、廣東省第八行政區。解放後,1949年12月1日成立靈山縣人民政府,靈山縣時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8月30日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2月19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將欽廉專區所屬欽縣、防城縣、合浦縣、靈山縣、北海市委託廣西省代管,1952年3月28日,欽州專區正式劃為廣西省建制,靈山縣屬廣西省,1955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欽州專區的欽縣、合浦縣、靈山縣、防城縣、浦北縣、北海市又劃歸廣東省建制,靈山縣屬廣東省,1956年2月28日,靈山縣屬廣東省合浦專區,1959年1月,靈山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經國務院批准,從1965年6月26日起,廣東省湛江專區的靈山縣、浦北縣、合浦縣、欽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和北海市從廣東省湛江專區分出劃入廣西,設廣西欽州專區,靈山縣隨屬廣西欽州專區。

1994年6月28日,靈山縣屬廣西欽州市。

1996年,靈山縣面積3552平方千米,人口約118萬人。轄19個鎮:靈城鎮、三海鎮、新圩鎮、豐塘鎮、平山鎮、石塘鎮、佛子鎮、平南鎮、煙墩鎮、檀圩鎮、那隆鎮、三隆鎮、陸屋鎮、舊州鎮、太平鎮、沙坪鎮、武利鎮、文利鎮、伯勞鎮。縣政府駐靈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靈山縣總人口1140799人。其中:靈城鎮45553人,三海鎮85042人,新圩鎮82389人,豐塘鎮34505人,平山鎮36667人,石塘鎮39230人,佛子鎮49812人,平南鎮42910人,煙墩鎮58371人,檀圩鎮87025人,那隆鎮84432人,三隆鎮53959人,陸屋鎮76749人,舊州鎮75760人,太平鎮88145人,沙坪鎮40445人,武利鎮58529人,文利鎮27989人,伯勞鎮73287人。

2005年6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80號)同意撤銷三海鎮,整建制併入靈城鎮,靈城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18個鎮:靈城鎮、新圩鎮、豐塘鎮、平山鎮、石塘鎮、佛子鎮、平南鎮、煙墩鎮、檀圩鎮、那隆鎮、三隆鎮、陸屋鎮、舊州鎮、太平鎮、沙坪鎮、武利鎮、文利鎮、伯勞鎮。縣政府駐靈城鎮。

2013年,撤銷靈城鎮,設立靈城、三海2個街道辦;同時,將附城、三多2個行政村改為社區(三多社區居委會已於7月30日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2015年,全縣轄17個鎮、兩個街道辦:靈城街道辦、三海街道辦、新圩鎮、豐塘鎮、平山鎮、石塘鎮、佛子鎮、平南鎮、煙墩鎮、檀圩鎮、那隆鎮、三隆鎮、陸屋鎮、舊州鎮、太平鎮、沙坪鎮、武利鎮、文利鎮、伯勞鎮。

人口民族

靈山縣的人口統計,在宋代以前無史料考據。宋元豐三年中(1080年左右),開始有不完整的人口記載,當時全縣有居民10552戶,具體人口數尚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縣有居民22736人,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其間經歷440年漫長歲月,全縣人口增加到171869人,增長6.56倍,年均增339人,又至民國2年(1913年),其間又經歷93年,全縣人口翻了一番,達357146人,年均增1992人,民國38年(1949年),全縣人口增至452495人,年均增2648人,解放後,由於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長速度呈直線上升(1960年略有減少外),1985年全縣人口突破百萬大關,1994年末,全縣總人口1182142人,為解放時的2.61倍,年均增16214人,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98%,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2%。

交通運輸

靈山縣交通往來通暢,交通事業比較發達,從解放初起到1994年,共修建公路通車裡程884.4公里,比1950年的53.3公里增長了15.5倍,其中,縱貫縣境從東北部到南部的209國道長61.2公里,橫貫縣境從東部到西部的靈欽省道長81.1公里,縣道324.1公里,鄉道418公里,全縣19個鎮和388個行政村,除13個行政村未能通車外,已全部通車,基本形成干支銜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為了建設靈山的出海大通道,1991年春,縣境省道江南公路改建為二級公路,起點為縣城環秀橋,終點為縣屬陸屋青坪與欽州市欽北區交界處,全長57.2公里。江南二級公路的建成,結束了靈山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它與建設中的陸屋至欽州一級公路相銜接,直通欽州港。

靈山縣交通便利,G209國道和S310、S103、S326、S308省道S43高速貫通全境,與眾多的縣道、鄉道組成便利的公路運輸網絡,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155公里。

途徑靈山縣的大浦高速(在建)該路線全長125.58公里,路線起於南寧市大塘鎮團福村附近,接在建的南寧吳圩機場至大塘高速公路,經雅王、新城、陸屋、三隆、那隆、檀圩、靈山、三合,止於浦北縣城南側中心村附近,接在建的貴港至合浦高速公路。全線設置長灘、鎮南、陸屋、那隆、靈山、三合、浦北等7處互通式立交,其中陸屋、浦北為樞紐互通;同步建設鎮南、那隆等2條連接線共約10公里,以及必要的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

水路

水路有沙坪港,船隻可直通南寧、梧州、廣州等地。

鐵路

黎欽鐵路經過西部的沙坪、舊州、陸屋三鎮,在沙坪鎮、陸屋鎮分別設有沙坪火車貨運站、陸屋火車貨運站。

航空

靈山縣城距離南寧吳圩機場(距100公里,約1個多小時車程)

距離北海機場(距120公里,約1個半鍾車程)

地理環境

地理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400—109。3500,北緯:21。5100—22。3800,東鄰浦北縣,南接合浦縣,西連欽北區,北與邕寧縣、橫縣交界,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欽州港12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黎湛鐵路石南火車站88公里。

2009年全縣總面積355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846809畝,水田613866畝,旱地23177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934619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41497畝,有林面積2362145畝。

地質地貌

(1)地質。靈山縣境內地層出露較廣,占面積48﹪左右,地層發育較全,從奧陶系第四系均有出露,以志留系、泥盆系分布最廣,占土地出露的70﹪以上。岩漿岩發育,主要出露於靈山褶斷帶兩側,面積約1005平方公里;侵入岩以酸性岩占絕對優勢,中酸性岩次之,並有少量中性岩、基性岩出露,噴出岩則以酸性岩為主;岩漿活動具多旋迴特點,其中以印支期活動為強烈,燕山晚期岩漿活動頻繁,並有噴溢活動出現。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岩風化物,占總面積54.15﹪,其次是沙頁岩風化物,占總面積38.71﹪,其它占7.14﹪,前者土壤較肥沃,後者較瘦瘠。

(2)地貌。縣境地貌以丘陵為主,屬六萬大山和十萬大山余脈。東北部屬高丘陵區(即低山),西北部屬中丘陵區,中部低丘盆地相間,南部屬低丘陵地區。

水系特徵

靈山縣境內大小河流124條,其中河流區間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條,全縣沒有外來過境河流,全屬於水源始發地之河流。縣內河流分沿海(北部灣)、沿江(西江)2大水系,沿海水系又分欽江、南流江、大風江和茅嶺江4個水系。全縣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3.6億立方米。

氣候

靈山縣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氣候溫和,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季有間歇性寒潮入侵,據縣氣象站1956~1984年記錄,年平均氣溫21.7℃,極端最高氣溫38.2℃(1957年8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一0.2℃(1963年1月15日),年積溫7500~8100℃,無霜期平均為348天,年平均有霜日數僅2.5天,年日照總時數在1400~1950小時,平均為1673小時,年降水量最大年份為2438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為1005毫米(1963年),平均為1658毫米,多集中在4~9月,這期間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年平均降水日數161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靈山縣已發現和探明27個礦種

1、燃料礦產:

2、黑色金屬礦產:

3、有色金屬礦產:

4、貴金屬礦產:

5、稀土放射性元素礦產:

6、非金屬及建材礦產:黃鐵礦石膏重晶石水晶白雲母毒砂明礬石石墨石灰岩粘土高嶺土飾面花崗岩方解石紅柱石耐火砂岩

7、水汽礦產:礦泉水

鐵礦:主要分布在文利鎮橫山、昇平、升安、谷埠、三海鎮白木村和石塘鎮蘇村等,累計探明資源量879.7萬噸,保有資源量879.7萬噸,鐵礦石中磷硫的含量超過工業要求,經配礦後可以利用。

錳礦:主要分布在舊州鎮上井至太平鎮佳芝坪一帶,累計探明資源量94萬噸,保有資源量88萬噸。

鈦鐵礦:主要分布在欽江上游等河床及其支流中,沒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預測遠景資源量400萬噸。

石膏礦:主要分布在陸屋鎮和三隆鎮一帶,資源量、質量居全省首位,累計探明資源量8864.41萬噸,保有資源量3926.5萬噸。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三海鎮龍武山(含石背)、陸屋鎮陸東村一帶、那隆鎮大浪、石塘鎮龍狗、佛子鎮新塘-新圩鎮大理一帶,估算資源量3.0億噸。

建築石料用花崗岩:轄區內廣泛分布,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預測遠景資源量10億噸以上。

水泥配料和磚瓦用粘土:粘土資源比較豐富,各鎮均有分布,預測遠景資源量2.1億噸以上。

建築用砂:主要分布在欽江靈山段及其支流中,預測遠景資源量1.3億噸以上。

鋁土礦:分布在石塘鎮蘇村—俄境一帶,探明資源量39.2萬噸,尚未開發利用。

黃鐵礦:分布在石塘鎮蘇村一帶,探明資源量41.4萬噸,保有資源量41.4萬噸。

方解石:分布在平山鎮龍洞村石灰麓山一帶,預測礦石遠景資源量5000萬噸。

礦泉水:分布在豐塘鎮友僚村白馬山一帶,礦泉水中含H2SiO339.50—45.34mg/L,水溫23。C,允許開採量291.6m3/d。

紅柱石:分布在石塘鎮俄境一帶,正在勘查。

金礦:分布在三隆鎮龍塘一帶,正在勘查。

水資源

水資源為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以降水為根本補給來源的地表徑流與地下水產水量的總和,即來自於降雨所產生的地面徑流(地表水)量和地下水徑流量,全縣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27.4毫米,陸屋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30毫米,靈東水庫建庫後的實測年均降雨量為1603毫米,最大降雨量是1961年的2434.3毫米,最小降雨量是1989年的866.2毫米。

陸屋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33.4毫米,據此計算全縣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是33.6億立方米。

地下水量源於降雨所產生的地面徑流(地表水)的滲入,和天然水體及水利化後的回歸徑流等的入滲補給,以及地下河流來水而成,從縣境內的河流現狀來說,全縣地屬水資源發源地,並且未發現有任何地下河流,對地下水情況也缺乏探測,因而,縣境的地下水儲量只能依據上述情況進行近似計算,全縣地下水儲量約為7.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儲量)。

經濟

綜述

2008年,靈山縣GDP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5.45億元,增長20.8%,工業總產值達到113億元,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2元,分別增長19.02%和15.01%。

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115億元,增長14.1%,財政收入6.3億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6億元,增長51.2%,引進桂合絲業絲綢紡織工業城、興萊鞋業等14家生產性企業,合同投資額12.97億元,工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9億元,增長38.5%,全縣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2億元,增長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0家,新增31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7家,新增3家完成工業技改9.6億元,增長55.6%。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3億元,增長45.8%,財政收入6.0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比重占82%,工業總產值120.3億元,增長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5969元,增長13.7%,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以內,10項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部完成。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63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10.2億元,增長12.2%;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36.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2.6億元,增長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7億元,增長13%;外貿進出口總額5380萬美元,增長79.3%;引進國內到位資金108.2億元,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4465萬美元,增長3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2元,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9001元,增長12.7%。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榮獲了「2014年度中國茶葉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第四屆「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全國縣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煙墩鎮鄧塘村被國務院授予「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佛子鎮大蘆村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馬肚塘村被自治區評為「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百佳村屯,伯勞鎮竹根圍村被央視評為「五大魅力村莊」,「靈螺春」茶再次榮獲「國飲杯」特等獎,宇峰企業榮獲欽州市首屆市長質量獎等。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284.93億元,財政收入11.0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25.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6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7元。

第一產業

靈山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溫度21.7℃,極端最高溫度38.2℃,最低溫度-0.2℃,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8毫米,無霜期長達348天,縣境內丘陵山地多,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地區,農業以糧食為主,農林牧副漁均有優越的發展條件,靈山的白米、荔枝、茶葉、煙葉久負盛名,但是歷代的旱澇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後,耕作粗放,產量低,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末,全縣糧食總產108876噸,農業總產值2289.49萬元,農業人均產糧251公斤,人均產值52.7元,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土地改革,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變革了生產關係,黨和人民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從財力、物力、科學技術上支持農業,大搞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農村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種形式的新的經濟聯合體,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為427431噸,1983年糧食總產又達427482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加318606噸,增長2.93倍。45年來,全縣農業人口增加684205人,而耕地面積卻因修水利,修道路和城鎮建設減少58481畝,但1994年全縣人均有糧360公斤,比1949年的251公斤,增加109公斤,並且,自1970年以來,每年向國家貢獻糧食超過5.1萬噸,解放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業也有很大的發展,1994年,全縣甘蔗總產量408128噸,水果總產量215480噸,油料總產量4050噸,麻類總產量230噸,木薯總產量23491萬噸,茶葉總產量1415噸,蠶繭總產量492噸,1994年農業總值178825萬元,比1949年的2289.49萬元增長77.1倍,農業人口人均產值1640元,1994年種植業產值88592萬元,農業人均749.4元,比1949年的種植業產值1923萬元和農業人口人均44.27元,分別增長45.07倍和15.93倍。

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17.75萬畝,總產41.19萬噸,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省下達的2.35萬噸儲備糧直補訂單收購任務提前完成,那隆糧食儲備中心庫已進入倉庫建設階段,大力扶持園豐牧業、龍三錢、宇峰等企業做大做強,輻射帶動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水果總面積達到109.6萬畝,產量達到67.1萬噸,茶葉、蠶桑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新植優質茶1604畝,老茶園改造1000多畝,新植桑樹2871畝,蠶繭產量925噸,新建了7個標準化奶水牛規模養殖場,養蛇存欄225萬條,產值達到8億元,生態養蛇致富經驗在全國性會議上得到重點介紹推廣,梅花鹿試養取得新突破,馴養梅花鹿1000多頭。

2017年,創建和提升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21個,其中有6個獲認定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縣鄉鎮示範區。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2億元,糧食產量38萬噸,糖蔗產量125萬噸。水果產量81萬噸,其中荔枝產量13萬噸。茶葉產量8959噸。年末有林面積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9.84%。全縣肉類總產量9.7萬噸,牛奶產量3.8萬噸,水產品產量5萬噸,人工養蛇存欄300萬條。

第二產業

解放前,靈山縣工業為個體工業,底子薄,分布散,主要有竹木器加工、五金修理、農家具鍛鑄、磚瓦石灰、日用陶瓷、碾米、土榨糖生產等,多為手工勞作,批量小,質量差,以縣內自給性生產為主。

解放後至195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1年5月興辦靈山縣第一家國營工廠,即地方國營五一印刷所,同時,私營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在伯勞、沙坪、舊州、太平、三隆、豐塘、平南等地新建一批私營鑊廠,在靈城、武利興辦了2家私營火力發電廠,在靈城興建2家織布廠,至1952年末,全縣工企業總數為32個,其中,國營企業8家,公私合營企業5家,私營企業19家,工業總產值192.07萬元(1952年不變價),其中重工業0.26萬元,占0.1%,輕工業191.81萬元,占99.9%。

80年代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興辦新企業,改造、擴建老企業,積極發展鄉鎮工業和個體經濟,1981年投資700多萬元,新建陸屋糖廠,同年,檀圩鋼鐵廠轉產食品罐頭,更名為靈山縣第二罐頭廠,1982年磚瓦廠與皮毛廠合併轉產羽絨加工,更名為靈山縣羽絨廠,1986年第一氮肥廠轉產機製紙,更名為造紙廠,期間,相繼興辦一批煙花炮竹廠,檸檬酸、羽毛蛋白飼料和一批石材生產線,與此同時,先後對兩間糖廠、水泥廠、化肥廠、松香廠等企業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1988年興辦首家中港合資企業,即七星毛紡織有限公司,1994年末引進外資670多萬美元,將陸屋糖廠與英國太古泰萊糖業有限公司合營,組建為靈山縣陸屋歐亞糖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二氮肥廠轉產水泥,更名為第二水泥廠,與水泥廠合併組建靈山縣文岩水泥總公司,當年,全縣工業企業共13062家,分屬化工、建材、機械、食品、紡織、製革、造紙、印刷、修理等,發展較快的是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業,全縣工業總產值129457萬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鎮及鎮以上工業總產值44482萬元。

靈山縣圍繞以工強縣、擴城促商、三化聯動發展戰略,以推進工業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縣域工業壯大工程和億元企業帶動工程,全縣工業經濟以平穩較快態勢增長,2014年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23%

2011年靈山縣政府代表廣西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與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在南寧舉行,標誌着國內第一家製藥上市公司入駐靈山,與靈山宇峰企業從此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國內保健龜苓膏品牌產品,描繪發展美好宏圖。

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生產200強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藥業生產企業行業的佼佼者,在能源資源的掌控,資金、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是廣西農業龍頭大企業,靈山縣內涼粉草生產資源特別豐富,宇峰食品有限公司有着近萬畝的生產基地,雙方的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條件,可以互補、互利共贏,這次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標誌着雙方的合作邁上了關鍵的台階,有着良好的開端。

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州王老吉股份有限公司將把靈山作為生產廣州王老吉龜苓膏源料保障基地,進一步加大對廣西靈山縣宇峰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資金等的注入力度,共同、重點把龜苓膏產品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品牌產品。

靈山工業區前身是靈山十里工業集中區,始建於2003年。2008年初,靈山縣委、縣政府擴大工業區建設規模,並把名稱變更為「靈山工業區」,總體規劃面積28.78平方公里,為廣西A類產業園區。靈山工業區實行「一區三園」的開發管理模式,按照工業園區的分布區域分為陸屋臨港產業園、十里工業園和武利工業園。2013年委託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設計單位在可行性研究、環境評價、總體規劃等方面重新修編後,2013年總體規劃面積為34.28平方公里,分兩期開發建設,其中開發建設一期,面積15.36平方公里。靈山工業區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為契機,重點布局有色金屬、冶金、欽州港千萬噸煉油項目中下游產品產業配套項目、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項目以及具備本地資源優勢的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達到「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解決城市就業,壯大靈山工業經濟,拉動靈山經濟快速轉型和騰飛。

201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6.23億元,增長2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家,實現總產值172.64億元,增長29.7%。2015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實現總產值74.36億元,同比增長25.1%。

2017年,全縣有規模工業企業91家,實現產值305.7億元。工業區總體規劃面積34.28平方千米,開發建設面積8平方千米,落戶企業112家,實現產值275億元。

社會事業

2014年靈山縣委堅持民生優先,促進各項事業齊步發展,總投資17.9億元的「十大惠民工程」穩步推進,年度完成投資17.92億元,占投資計劃的100.1%,實施總投資3.87億元的教育工程項目356個,招錄中小學教師200名,聘用特崗教師499名,高考一本上線人數突破500人大關,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5%,年內共有346.9萬人次獲得新農合補助,補助金額達4.84億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8.31萬人,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孤兒基本生活費、五保供養金、優撫對象及對越自衛還擊參戰民兵撫恤補助金共2.25億元,發放農資綜合直補、早稻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補助資金共1.4億元,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81億元,所有行政村已通水泥路,自然村通水泥路率達65%,水利項目完成投資9541.7萬元,總投資9100萬元的城鎮保障性住房項目(880套公租房)全部進入主體工程建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下,全年脫貧12842人,脫貧率達到13.4%,全面完成城鄉規劃、農村危房改造、城鄉風貌改造任務,美麗靈山——清潔鄉村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8年度靈山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榮獲「銅牌賽事」「民族民俗特色賽事」稱號;是中國田徑協會A類認證賽事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教育

靈山縣現有獨立普通高中學校3所,完全中學6所,2016年春季學期普通高中在校生17619人。

2007年以來,靈山縣整合教學資源和師資資源,利用縣、鎮、村黨校、職業學校、科技信息網等資源,建立一支400多人的黨校教師、科技專家、鄉土人才等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投入206萬元經費對全縣農村黨員開展科技大培訓,致力於打造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黨員。

2007年以來,扶持62戶發展種養業,扶持資金總共42.3萬元。

大培訓取得了顯著效果,2007年以來,靈山縣1萬8千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黨員通過培訓掌握了1至2門實用致富技術,其中有5000多名獲得了綠色證書,有1500多名被縣命名為2007年度科技示範戶,200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0元,比上年增長15.06%,靈山縣因此而榮獲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

2012年靈山縣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的同時,加大本縣財政對教育項目的資金投入,大力實施教育惠民工程,真正把教育項目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狠抓落實,使廣大學子充分享受到黨和國家的教育優惠政策。

2012年以來,靈山縣根據全縣教育發展的實際,緊緊圍繞促進公平,強基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科學發展的目標,進一步加大學校硬件建設的經費投入,不斷擴大校園面積並增建教室、宿舍等設備設施,進一步加大了教育基礎建設,2012年,該縣開工建設教育系統基建項目共65項,總投資1.025億元,其中,續建重點教育基建項目38個,項目投資5885萬元,規劃建築面積4.81萬平方米,新開工建設項目27個,涉及校安工程,學前幼兒園,教師公共租房,總建設規模3.22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4365萬元,據了解,2012年靈山縣計劃完成基建項目47項,包括續建項目38項,新建項目9項,已完工項目有7個,使全縣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築牢教育根基,提升教育層次,推動了靈山教育進入和諧發展快車道。

2014年靈山總投資5.7億元項目占地686畝建設靈山縣教育新區,建設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的教育新區,在條件成熟後再興建一所小學及一所幼兒園,並建設校園附屬設施及購買教育儀器設備。

歷史文化

靈山人遺址

在靈山縣三海鎮梓崇村馬鞍山,山為喀斯特孤峰,形似馬鞍,山下有東勝岩、葡地岩和盡頭岩三洞。

1960年,廣東師院、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顧玉珉、顧閻等在東勝岩發現1塊顳骨的鼓室部、兩顆牙齒和一段左側股骨上段,在葡地岩發現1塊頂骨和3塊額骨,東勝岩還出土熊的化石和鈣化蝸牛,葡地岩出土中國犀牛、野豬、鹿和牛化石,專家研究鑑定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為靈山人化石出土地點,此外,還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類遺址,出土1塊頂骨、1塊髖骨、1枚上臼齒、2枚板齒,代表老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在石塘鄉鍾秀山滑岩洞遺址,發現10塊頭骨、70枚牙齒、l塊髖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網紋、繩紋陶片,研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骨。

1962年2月廣東省靈山縣綠水公社綠水村社員在一處山坡上挖出了一件銅鼓,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得知後,派員至現場作了調查,並將銅鼓運回廣州,發現銅鼓的山崗很高,約二百餘米,銅鼓就埋在半山坡距地面約三、四十米的地方,在山崗周圍沒有發現什麼古代文化遺址或墓葬,附近也沒有找到什麼共存遺物,只在銅鼓內殘存的泥土中找到了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說明這隻銅鼓是在唐代或以後才被埋入土中,銅鼓很大,面徑81、通高47厘米,除足部稍。

語言與分布

靈山話

2016年,靈山縣境內的日常交流語言,以粵語欽廉片靈山話和粵語廣府片為主。部分鄉鎮的部分地區操鄰縣方言。此外,個別地方操肇慶話、新民話、壯語等。

靈山話即靈山方言是粵語的一支,屬於粵語欽廉片。其流行地域是以靈山縣靈城鎮為中心,方圓30~40公里以內,包括平山、平南、沙坪、太平、三海、三隆、那隆、武利、文利、新圩、檀圩、豐塘、石塘、陸屋、舊州、煙墩、伯勞、佛子、靈城等18個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靈山中部的靈山話,發音優美而動聽,其它地方語音已有些變異,至於靈城鎮內則講粵語(廣府片)即為主,那些與鄰縣接壤的鎮部分地區講鄰縣方言,如石塘鎮、豐塘鎮、平南鎮、煙墩鎮部分地區講橫縣方言,佛子鎮、新圩鎮部分地區講浦北方言,武利鎮、文利鎮、伯勞鎮部分地區講合浦方言,另外,靈山方言裡還有一些方言,如石塘鎮蘇村、檀圩鎮東岸村譚姓、平山鎮靈家村劉姓、太平鎮仇姓講肇慶方言,三海鎮、三隆鎮、文利鎮、新圩鎮、豐塘鎮、石塘鎮、陸屋鎮、舊州鎮、伯勞鎮、佛子鎮、靈城鎮部分地區講新民話(即客家話)。

分布

佛子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清湖、元眼、佛子、五一、大坡、新塘等村委講新民話(客家語),芳蘭村講浦北話(浦北方言)。

豐塘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橫縣話(橫縣方言),禮回村、董永村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也有些村講新民話(客家語)。

陸屋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新民話(客家語),陸屋街講粵語(粵語廣府片)。

靈城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粵語(粵語廣府片),部分地區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地區講新民話(客家語)。

石塘鎮講四種方言:主要講橫縣話(橫縣方言),蘇村講肇慶話(粵語廣府片),紅星村講紅星話(類似靈山話),塘美村講新民話(客家語)。

平山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靈家村劉姓講肇慶話(粵語廣府片),(例如劉屋人)。

平南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橫縣話(橫縣方言)。 煙墩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橫縣話(橫縣方言),鄧塘村講壯語(正在消亡)。

沙坪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那琅村講壯語。

太平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肇慶話(粵語廣府片),(例如仇屋人),那線村、那廉村、那撲村、西華村講壯語。

舊州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新民話(客家語),有些村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

那隆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粵語(粵語廣府片)。

三海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新民話(客家語)。

三隆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三隆村委講新民話(客家語)。

新圩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浦北話(浦北方言),也有些村講新民話(客家語)。

伯勞鎮四三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箔竹村講新民話(客家語),鄧陽村講化州話(化州方言),有些村講廉州話(合浦方言)。

武利鎮講三種方言:主要講粵語(粵語廣府片),西南、北部地區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有些村講廉州話(合浦方言)。

檀圩鎮講兩種方言:主要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東岸村譚姓講肇慶話(粵語廣府片),(例如譚屋人)。

文利鎮講四種方言:中、北部的村講粵語(粵語廣府片),西北、西南部的馬達、東沖、升和、搭簡等村講靈山話(粵語欽廉片),昇平、升安、橫山這三個靈山縣最南端的村講廉州話(合浦方言),講新民話(客家語)的亦不在少數。

著名人物

蘇三娘是太平天國女將領,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生卒年不詳,有說法是她於道光初年(1821年)前後出身於農家,身材高大,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還開了一家小酒館。十幾歲便嫁給靈山縣的商人蘇三,蘇三娘隨夫姓,丈夫名叫蘇三(又稱蘇三相),所以她被人稱為蘇三娘,蘇三娘的真名已經無法考證,一說原本姓馮,叫馮玉娘,史籍上關於她的籍貫記載也是含糊不清,一說是廣東高州人,一說是廣東靈山縣(今廣西靈山縣)石塘鎮蘇村人。

鄧業兢(1922~1946),男,廣東靈山縣(今廣西靈山縣)仙山鄉(今新圩鎮)萍塘村人,中共靈山縣早期負責人和武裝鬥爭指揮員之一。

曹崇恩,男,1933年出生於廣東靈山縣(今廣西靈山縣),廣州美術學院教授,1949年就讀於廣東省立藝專,1950年就讀於華南文藝學院美術部,1956年中南美專雕塑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廣州美術學院任教素描、石刻課40多年。等等許多的名人詳情前往網頁查看

文化特產

採茶調

採茶調與彩戲有很大區別,採茶的曲牌很豐富,其唱詞都是傳統傳來的,有一本完整冊子,主要的唱曲有迎請茶、開台茶、正月茶、點茶、炒茶、送哥賣茶、十想茶、賀茶、花鼓茶、十尋茶、盤茶、十送茶、補缸茶、賀茶、花鼓茶、四季茶、錢鞭茶、嘆茶、賣雞茶、還有南言茶等80多支小曲,群眾或採茶隊就這些採茶曲的原曲原調、逢年過節、茶餘飯後進行演唱,有樂器、鑼鼓配襯、樂器主要有二胡、秦琴、竹笛、沉胡等,鑼鼓是小鼓小鑼小鈸和木魚,採茶調是我縣流行最廣的曲調,主要特點是用靈山話演唱,曲調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靈山縣經常用採茶調在各種節慶以及黨和政府中心任務中現編一些曲藝演唱,2010年編寫有《茶山歡歌》、《農家大嫂學電腦》、《裝上沼氣頂呱呱》等演唱節目。

名優農產品

靈山地處亞熱帶,盛產荔枝、龍眼、芒果、香蕉、西瓜、桃、李、柑、橙等多種水果,一年四季都有鮮水果上市,靈山現有水果面積115萬畝,其中被譽為中華珍品果中之王的荔枝是靈山的特產,靈山荔枝品種多,生產期長,從每年五月上旬到七月下旬都有荔枝鮮果上市,其中優質品種主要有三月紅、黑葉荔、靈山香荔、桂味、糯米糍等,水果、茶葉、冬菜遠近聞名,水果種植面積、水果產量居全國第5位,廣西第一位,冬菜產量廣西第一位,茶葉種植面積廣西第四位、產量廣西第一位,靈山出產的荔枝以品種多、質量優而享譽海內外,全縣奶水牛存欄量、奶產量穩居廣西各市縣首位。

2006年開始,靈山縣開始舉辦荔枝節,加上2019年,靈山荔枝節共連續舉辦了14年,已然成為靈山縣重要年會。濃厚的荔鄉文化底蘊,悄然形成,日漸變得深刻。種植全覆蓋我縣19個鄉鎮(街道辦),「中國荔枝之鄉」實至名歸,也造就了荔鄉人深厚的荔鄉情懷,靈山荔鄉盛會,越來越為國人知曉並認可。

靈山香雞

靈山香雞是從靈山縣地方優良肉用土種雞中選育而成,該品種分布於靈山各鄉、鎮、農家飼養有着悠久的歷史,靈山香雞是優質型肉雞,體態優美,體重適中,肉質細嫩,皮薄光亮,骨細味香,是白切雞製作的上等選擇材料,該品種在廣西省內的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欽州、省外的廣東、海南及港澳地區廣受市場的喜愛,競爭於南方高檔次肉雞消費市場。

四棱豆

四棱豆又叫貢棱豆,別名:龍豆、翅豆、楊桃豆、熱帶大豆,本地方言稱六簇豆,富含維生素及多種營養元素,具有降壓、美容、助消化等令用和藥用價值,被譽為豆中之王、綠色黃金,靈山縣四棱豆種植歷史悠久,面積近萬畝,所種植的四棱豆豆夾大、肉厚而脆,十分適宜加工,其中醃酸四棱豆最為著名,暢銷全國各地,與欽州黃瓜皮一樣,是欽州別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

桂味荔枝

桂味荔枝屬遲熟品種,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近似圓球形,中等大,單果重15--20克,果皮鮮紅、薄且脆、果肉乳白色、細嫩爽脆、清甜、汁多、有桂花香味、果核小、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質極優,宜鮮食、加工,1992年,靈山縣桂味荔枝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質獎。

香荔

靈山香荔原產靈山,為該縣特產,主產於靈山縣三海、新圩、佛子、檀圩、煙墩、那隆等鎮。

靈山香荔是以靈山產地命名的荔枝品種,屬遲熟品種,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實卵圓形,略扁,中等大,單果重21克,果核小,果皮厚韌,深紅略帶紫,果肉白臘色,清甜爽脆,有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20%,品質上乘,鮮食、制干、制罐頭均可,1992年,靈山香荔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7年,獲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2003年和2006年,兩次獲廣西名牌產品稱號。

旅遊觀光

六峰山風景名勝區主要由龍頭峰、鳳尾峰、龜背峰、鶴立峰、寶障峰、沖霄峰等六個山峰組成,面積54萬平方米,最高峰海拔343米,相對高度182米。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現有景觀景點幾十多處,主要有:北帝廟、觀音閣、大雄寶殿、大佛堂、三清宮。

三海岩位於六峰山西側的靈山中學校園內,它由龜岩、錢岩、月岩三個洞組成,又取滄海桑田三變之意,故名三海岩。

靈東水上遊樂避暑風景區位於縣城以東14公里處,主要以五六十年代建成的靈東水庫蓄水而成的靈東湖為中心,有靈湖茜苑、天湖島等景點。

大蘆村民俗風情旅遊區位於靈山縣城以東8公里處,素以其規模恢宏的古民居建築群、流傳數百年楹聯文化及其土特產三月紅荔枝、大蘆椪柑而享譽四方。

龍武鳴珂荔香生態觀光旅遊區位於靈山縣城以西10公里處,主要由龍武農場和龍武莊建築群組成。

石甌山旅遊景區——融風景、避暑、品茶於一體,石甌山海拔498米,山間雲霧繚繞,四季常青,因山頂天然石甌而得名,石甌山水庫位于山下,島嶼眾多,如桃花島、情人島、相思島等,彎山曲水,曲徑通幽。

煙墩大鼓——春節期間,煙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數百面民間大鼓相互媲美,此外,在每年正月十五大鼓節中,民間選出大鼓人員參賽,這一民間傳統已有300多年歷史,意在共祝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大吉大利,如今該鎮民間保存的大鼓300多面,據介紹,煙墩的大鼓是用完整的大樟頭傳統工藝加工製作,保存下來的鼓最古老的光緒十六年製造,最高的鼓高達2.5米,口徑1.8米,重達350公斤。

蘇村——天朝女傑蘇三娘的故鄉--蘇村,位於靈山縣石塘鎮西面,現存明清建築15個群落,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

廣西煙霞山風景區——位於廣西欽州市靈山縣煙墩鎮,距南寧100公里,距欽州80公里,距靈山縣35公里,其地貌是由紅色砂岩構成(形成於6000萬年前的河、湖中),經過百千年的流水塑造形成巍峨獨特的地形,地理學稱為丹霞地貌。

羅陽山——屬六萬大山余脈,為廣西靈山縣和浦北縣兩縣界山。作東北—西南走向,長60餘公里,寬10-20公里。[1]

綠蘆山——海拔590多米,位於廣西靈山縣檀圩鎮,在明朝以前就以「綠蘆煙雨」入選靈山八景。[2]

仙女潭——位於靈山縣太平鎮南邊約4公里處,在九冬村委境內,是靈山八大景之一。[3]

鄧陽湖旅遊景區——鄧陽湖農業生態旅遊區位於欽州市伯勞鎮東郊4公里處,距鄧陽村委200米,東往武利鎮10公里、靈山48公里、浦北50多公里,西距欽州市60公里。

靈山雙鶴公園——松林與桃花相襯、翠竹同碧水輝映;曲徑通幽處、花香伴鳥語……正在打造中的雙鶴公園芳容顯露。建設雙鶴公園景點,是靈山縣貫徹市委「323」工作思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舉措。該景點位於靈山縣城南面與背面遙相呼應,古地653畝,主要由「一江兩嶺」組成;橫穿而過的環秀江,把雙鶴嶺分為東西兩個山嶺,依山傍水山環水繞是一個難得的自然景觀。[4]

所獲榮譽

靈山是全國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養蛇之鄉和西部百強縣,2004年被評為廣西文明縣,2005年縣城靈城鎮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稱號,入選第六屆中國西部百強縣,榮獲了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先進縣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

靈山縣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

榮獲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工作先進縣,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科學發展進步獎,廣西發展縣域工業試點縣,廣西城鎮化綜合示範縣,廣西優秀旅遊縣,全省農業(水稻、奶水牛)產業科技重點示範縣,全省招商引資特色產業園區獎,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榮譽稱。

2003年—2010年連續八屆獲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中國西部百強縣,2006年—2010年連續五屆榮獲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2008年—2010年連續三屆榮獲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2016年,靈山縣被確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3月19日,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4月,入選 2020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

視頻

靈山縣形象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