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生物保育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生物保育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生物保育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濱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培育),在原有的「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育」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建設。2022年6月正式申報「十四五」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2022年11月獲得批覆立項。重點實驗室共設置4個研究方向,即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生態效應、濕地景觀格局演變與生態修復、濕地地貌沖淤與濕地安全、濕地生物保育與可持續利用。實驗室所設置的四個研究方向和領域緊密結合區域生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助推山東省政府 「十大擴需求」行動中的綠色低碳[1]領域,服務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中的生態安全目標。

二、組織架構

實驗室主任:於君寶

實驗室副主任:楊繼松

管博

管理委員會:

於君寶,楊繼松,管博,呂振波,宋克志,吳孟泉,王曉通,戰超

學術委員會:

主任(1人):

鄧 偉,研究員(歐亞院士),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副主任(2人)

王蘇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王 慶,教授,魯東大學

委員(15人)

呂憲國,研究員[2],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崔保山,教授(國家傑青),北京師範大學

宋長春,研究員(國家傑青),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吳慶龍,研究員(國家傑青),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丁維新,研究員(國家傑青),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陳欣,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陸兆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張明祥,教授,中國林業大學

馬元慶,研究員,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

吳惠豐,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泰山學者、山東省傑青),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季乃雲,研究員(泰山學者),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於君寶,教授,魯東大學(中科院百人計劃、山東省傑青、國務院特貼專家)

楊繼松,教授,魯東大學

張振華,教授,魯東大學(山東省突貢專家)

王曉通,教授,魯東大學(山東省突貢專家、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三、實驗室總體定位、目標

1.總體定位

圍繞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生態效應、濕地景觀格局演變過程與生態修復、濕地地貌沖淤與濕地安全和濕地生物保育與可持續利用等前沿研究方向,開展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原始和集成創新,為保護與恢復濱海濕地生態功能、保障黃河三角洲區域生態安全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2.目標

建成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濱海濕地研究中心和特色鮮明的濕地生態學人才培養基地,引領和推動山東省濱海濕地學科與相關產業發展,貢獻於國家和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

四、研究方向設置

根據濕地濱海生態系統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重點實驗室共設置了4個密切關聯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生態效應

針對環境變化及人類活動導致的濱海濕地結構與功能受損問題,圍繞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地貌、水文和生物等關鍵生態過程,重點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環境要素(水、沙、鹽、營養)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研究。主要包括:濕地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陸海交匯下物質遷移與轉化關鍵過程與機制;自然和人為干擾下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碳匯形成與增匯技術等。認知濱海濕地物質運轉與能量流動關鍵過程與機制及其環境效應,為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育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研究方向二:濕地景觀格局演變與生態修復

針對濱海濕地景觀破碎化與功能下降等生態問題,以植被重建-生境恢復-功能提升為目標,重點開展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主要包括:濕地景觀演變規律與驅動機制,濕地生態網絡建構技術,水文連通和生物連通修復技術等。服務於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棲息地保育,為濕地整體生態功能提升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持。

研究方向三:濕地地貌沖淤與濕地安全

針對濱海濕地岸線侵蝕及海岸工程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綜合運用3S技術、水動力數值模擬和沉積學方法,重點開展河口海岸地貌沖淤過程、機制與岸線修復技術研究。主要包括:濕地地貌沖淤與地質、地貌過程和機制,濕地地貌沖淤過程與泥沙輸運數值模擬,濱海濕地岸線整治與典型濱海工程生態恢復技術,濕地安全預警預報等。服務於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綠色利用與生態建養,為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持。

研究方向四:濕地生物保育與可持續利用

針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生物資源量下降的環境問題,圍繞種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重點開展濱海植物資源與分子生態學、近岸海域典型生物資源修復與調控研究。主要包括:濕地植物抗逆性狀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鹽漬化濕地抗逆植物品種篩選與培育,灘涂海洋牧場構建與修復技術,近海重要經濟生物遺傳育種與增養殖技術等。服務於濱海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為濱海種質資源多樣性保育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持。

五、學術隊伍

目前實驗室擁有全職人員47人,其中21人具有高級職稱,具有博士學位45人。入選省級以上人才計劃的有6人,其中,國家傑青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人、國務院特貼專家1人,山東省傑青1人,泰山學者3人,山東省突貢專家2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