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坐落於古都南京玄武湖畔,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慶北碚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1988年1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並沿用至今,是全國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地理研究所。

研究所科技創新發展總體布局為長期聚焦「湖泊關鍵過程與多要素相互作用機理」和「湖泊-流域系統演變及對人類活動的響應與綜合管理」兩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重點發展「物理湖泊與水文、湖泊生物與生態、湖泊沉積與環境演變、湖泊環境與工程、流域水文與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地理、遙感[1]地理信息科學」七個學科方向;支撐「湖泊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與評估」兩大戰略研究領域。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設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一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243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3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3人;共有在學研究生182人(其中碩士生73人、博士生109人)、在站博士後16人。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1937年,國民黨國立中央研究院開始籌建地理研究所,並聘請李四光先生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後因戰亂及經費問題未果。

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董事會會長朱家驊提議創建中國地理所,所址設在四川重慶北碚,黃國璋任所長,所內設:自然地理組、人生地理組、大地測量組、海學組,全所職工40餘人。

1947年,中國地理研究所改隸屬國民黨教育部,所長由林超接任,同時研究所由四川重慶北碚遷至南京

1949年,南京解放由南京市軍管會文教部接管,當時所內職工僅剩9人。

1950年,移交中國科學院並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由竺可楨、黃秉維任籌備處正副主任。

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正式成立,由黃秉維任所長。所內設地理組、大地測量組、地圖組。

1957年,大地測量組獨立成立測量製圖研究室,1958年遷往武漢組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所。

1958年,國務院決定地理所遷往北京,南京留下部分同志組建南京地理研究所,當時留下的同志主要搞湖泊學,因此成立了湖泊研究室和地理室,由施成熙教授兼湖泊室主任,由任美鍔任所長,周立三任副所長。

1970年7月,中科院研究所體制調整時將該所下放江蘇省、歸原省科技局領導,改名為「江蘇省地理研究所」。

1979年6月,經科學院研究擬同意中科院與省雙重領導,以中科院為主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1980年元月1日,該所正式重歸院建制。

1988年,該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沿用至今。

視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科學的目光——李四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