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濕潤的文明(海報)原圖鏈接來自 央視網 的圖片

濕潤的文明》是歷時兩年創作,由國家林業局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一部六集生態電視紀錄片,於2013年3月21日國際森林日17時30分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每日播出1集,當天23時30分、次日5時和10時重播。這是我國首部對國內濕地現狀、保護歷程作出全面梳理的紀錄片[1]

目錄

劇情簡介

濕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以其高效的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我國濕地資源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長期以來無節制地開發、城市的極速擴張、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濕地岌岌可危。據統計,20世紀後半期,我國已有將近一半的天然濕地已經消失。

六集紀錄片《濕潤的文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從國家視角出發,對中國濕地現狀、濕地保護歷程作出全面梳理。

《濕潤的文明》將個體人物命運作為主要敘事線索,通過濕地周邊人物的生活,勾連文化、生態、甚至是地質歷史常識,將濕地的開發置於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當中去考量,個性的敘事與宏大主題的結合,使得本片極具可看性。

為展示森林荒漠、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的現狀及保護歷程,增強人們保護生態的責任心和緊迫感,近年來,國家林業局聯合央視共同推出了林業生態系統紀錄片三部曲——《森林之歌》、《大漠長河》、《濕潤的文明》。

作為紀錄片三部曲的完結篇,《濕潤的文明》系統介紹了中國濕地現狀、濕地保護歷程,以人物命運為主要敘事線索,將濕地開發置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大背景當中去考量,通過呈現濕地周邊人物的生活狀態,展現濕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濕潤的文明》共有6集[2],分別為《澤被蒼生》《孕育江河》《滋生萬物》《重負天下》《守護家園》《生命相依》,每集時長24分鐘。拍攝期間,攝製組深入黑龍江、廣西雲南內蒙古等10餘個省(區、市),行程數萬公里,野外拍攝185天,並對多位專家進行採訪,累計拍攝素材6000多分鐘。

分集劇情

第1集 澤被蒼生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這條貫穿中國北部5000多公里的河流,是濕地類型之一。本片將為您介紹:濕地包括哪幾種;地球上的濕地究竟從何而來;儘管歷史上黃河泛濫無常,但為何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給中華文明帶來極大的繁榮。

第2集 孕育江河

青藏高原被稱為中華水塔,這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孕育了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湖泊濕地。然而,人口的增長卻給高原濕地帶來了威脅。青藏高原濕地的水,影響着20億人口的安全,但是,在河源處卻正在發生在令人揪心的破壞,民間環保人員楊欣要花3個月的時間在沱沱河建立一個水生態保護站,他能否成功。

第3集 滋生萬物

水是萬物之源。生命誕生於水。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程度最高的生態系統。棲息於湖泊河灘地帶的黑頸鶴是中國特有的鶴,也是世界15種鶴中最晚被發現的一種。多年來,人們對於黑頸鶴的保護和研究從未停止。2012年2月,草海的義務管護員臧爾軍開始為丹頂鶴投食。同時,雲南大山包的鳥類專家楊曉軍開始觀測黑頸鶴的情況。黑頸鶴在怎樣的程度上改變着他們對於生活的看法。

第4集 重負天下

中華文明的迅猛發展來自於對濕地的開發,不斷發展的農業正一點點替代着眾多天然濕地。數千年來,除了各種動物產品,濕地農業曾數次承擔着重負天下的責任。單一農業的確立一點點吞噬了黃河流域的濕地。長江中下游承繼了黃河的重任,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着口糧。濕地在從天然到人工的轉變過程中,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長江中游僅存的兩大通江湖泊——鄱陽湖與洞庭湖,湖邊的漁民張秋紅和種水稻的農民孔祥瑞,湖水的漲落怎樣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第5集 守護家園

海洋與陸地的交匯處,是生命誕生後逐步走向陸地的起點,這裡是人類與眾多生物的家園,而如今,中國一半的近海濕地已經消失。海洋的潮汐影響着以捕魚為生的京族人的生活也影響着近海濕地生物的生存。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生活在廣西北部灣。這個風光旖旎的海灣在500多年間為京族人提供着豐富的資源,成為他們世代守護的家園,如今這裡正發生着讓人擔憂的改變。物種在減少,京族人逐步開始了深海打漁,近海濕地的危機在一點點顯現,京族人會有怎樣的未來。

視頻

濕潤的文明 相關視頻

高清紀錄片《濕潤的文明》今天起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濕潤的文明3 滋養萬物

參考文獻

  1. 紀錄片的真實性與故事性 ,道客巴巴,2020-07-14
  2. 6集紀錄片《濕潤的文明》,個人圖書館,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