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月/念奴嬌1-2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月/念奴嬌1-2首

來自國學薈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湘月/念奴嬌1-2首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張炎

湘月/念奴嬌1-2首宋朝詞人張炎的作品之一。

張炎(1248-1320?),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1]

正文

其一

隨風萬里。已無心出岫,浮游天地。為問山中何所有,此意不堪持寄。淡薄相依,行藏自適,一片松陰外。石根蒼潤,飄飄元是清氣。長伴暗谷泉生,晴光瀲灩,濕影搖花碎。濁濁波濤江漢里,忽見清流如此。枝上瓢空,鷗前沙淨,欲洗幽人耳。白苹洲上,浩歌一棹春水。

其二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篷窗深里。星散白鷗三四點,數筆橫塘秋意。岸觜衝波,籬根受葉,野徑通村市。疏風迎面,濕衣原是空翠。堪嘆敲雪門荒,爭棋墅冷。苦竹鳴山鬼。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游如此。落日黃沙,遠天雲淡,弄影蘆花外。幾時歸去,翦取一半煙水。

注釋】:

原序:余載書往來山陰道中,每以事奪,不能盡興 。戊子冬晚,與徐平野、王中仙曳舟溪上。天空水寒,古意蕭颯。中仙有詞雅麗 ;平野作《晉雪圖 》,亦清逸可觀。余述此調,蓋白石《念奴嬌》鬲指聲也。

在小序中,作者交待寫詞的背景。作者與友二人:詞人王中仙(王沂孫)、畫家徐平野泛舟江,飽覽山陰道中影色。山川美景、自相映照使人應接不暇,使人大發雅興。於是王沂孫賦詞一首,徐平野揮毫畫成《晉雪圖》,作者寫就本詞。在本詞中作者句句寫景,亦句句寫畫,描述中迷人的山陰景色,並抒發了愛國情懷。

上片句句寫景:一葉小舟,在蕭瑟的溪上划行。船行緩慢,行行止止,像是要把這天地乾坤的美景盡收於篷窗之內。船中三人都陶醉在這天空水寒的冬風光之中。星星點點幾隻白雞,在水面上徘徊,像是一位丹青妙筆疏工幾筆畫出的水鄉葦塘秋意圖。遠處的江岸上,江濤拍岸激起幾波水紋,籬笆樹下堆積着枯落的樹葉,一條荒僻的小路正好通向集市。此時微風拂面,捲起的水氣沾濕了三人的衣服。上片寫景、了了幾筆,如同作畫高手,活畫一幅冬際圖。

下片,首先引用兩處典故:「敲雪門荒」指晉人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的故事。據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 ,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今浙江嵊縣),即便夜乘小船擾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世說新語·任誕》。小序所提徐平野作《晉雪圖》即源於此。「爭棋墅冷」,指謝安與其侄謝玄棄棋爭勝的典故。據《晉書·謝安傳》載:公元383 年 ,北方的前秦80 萬軍進攻南方的晉國,雙方會戰於淝水。淝水之戰前夕,謝安與其侄謝玄在建康(今南京)山墅中下圍棋,以別墅作賭注。棋藝中謝玄為高 ,今時局未定,謝玄心神不定,終至落敗。另外其典故還暗含謝安隱居會稽東山的故事。謝安隱居山中亦有別墅。在此,「敲雪門荒」指謝安會稽之別墅故居,今已門前冷落。「門荒」,「墅冷」廖廖幾字顯現出世態炎涼,不禁令人大發慨嘆。作者聯想到時局,「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因此發出「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游如此」的哀嘆。

最後「落日」幾句,以景寫情,表達思歸之意。落日的餘暉把沙灘染成金黃,晴朗的天空飄着幾朵微雲。透過蘆花叢中的空隙,看到這一切景色都倒映水中隨着波浪蕩漾。作者不禁又發出讚嘆,何時能用剪刀把一江煙水美景,剪取一半回去呢!」剪取一半煙水」句用晉索靖的故事:傳說索靖在觀賞顧愷之的畫時,為畫傾倒讚嘆道:「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剪松江半幅紋練歸去。」作者用此典,即贊眼前之景,又嘆發人徐平野的《晉雪圖》,情景交融,使人嘆服。

張炎是憂國憂民的詞人,湖光山色,山川美景都不會自我麻醉,仍發出憂國之詞。因而《四庫全書提要》贊道:「炎生於淳病戊申,當宋邦淪覆,年已三十有三 ,猶及見臨安全盛之日。故所作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紅刻翠為工。[2]

人物簡介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張炎出身世家,曾在貴公子的生活中悠遊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即落魄鮮歡,在江南江北縱橫千里的地方漂泊。由於不願意北向俯首事敵,就長期寓居臨安。他懷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幾乎日日花前為醉,號呼揮寫,以至於鄭思肖評價他說:「鼓吹春聲於繁華世界,能令後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3]

作品風格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是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後,就得選張炎,講到最後,也得講張炎。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後的一個音節,是最後的一聲歌唱。由於他的詞寄託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但由於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並不多見。 他還是一位著名的詞論家,他寫的《詞源》,在詞的形式研上,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啟迪。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一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此書分為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令曲、雜論等十三分。其論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清空」。有詞集《山中白雲》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陽台》、《月下笛》、《解連環》、《甘州》等。[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