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人居環境科學的工作得到了清華大學的重視,列為建築學院學科發展的基礎,並以此為核心,由教育部提名申請「國家最高科技獎」。

單位簡介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草創時代

1984年吳良鏞先生創辦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主持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我國城市結構形態發展規律的研究」(198-1987)。

1981年-1995年研究所開展了北京亞運會和奧林匹克建設研究,在「時間計劃、空間規劃」內容外,增加了「經濟時空」概念(即利用經濟控制論的概念將建築時空觀和經濟時空觀綜合研究),力求使建設以最少的投資取得最大的建設效果。這項研究的結構得到國家決策層的肯定,將大大節約了建設預算內的經費投入。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教委1987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開創新局面

1980年代,吳良鏞先生運用融貫的綜合研究方法,從聚居、地區、文化等範圍和層次上,對建築學及其相關方面進行整體的綜合研究,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學[1]理論體系。1989年《廣義建築學》出版,1990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為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初步奠定了學術基礎,並打開了新局面。吳良鏞先生同時獲得:

1990年 對中國教育事業特殊貢獻榮譽證書,國家教委;

1989年 對人類藝術遺產特殊貢獻榮譽證書,國際文化理事會;

1989年 中國科學進步特殊貢獻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

1988年 桂林中心區詳細規劃(集體合作)獲全國規劃設計三等獎,建設部。

走向國際

以1992-1993年菊兒胡同獲得世界人居獎、與加拿大CEDA合作的「亞洲城市合作網——中國人居環境」研究項目為代表的工作,標誌着研究所的工作走向國際平台,對研究所繼續前進給予了極大地鼓勵和鞭策。

1980年代開始、1992年完成第二階段工作的北京菊兒胡同危房整修與新四合院工程,探索舊城有機更新之路,「開創了北京城市中心區進行更新的一種新途徑,傳統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並加以改進,避免了全部拆除舊城內歷史性衰敗住宅。同樣重要的是,這個工程還探索了一種歷史城市中住宅建設集資和規劃的新途徑」(引自「1992年世界人居獎」評語)。工程榮獲多項國內大獎並得到國際學術屆的高度重視,1992年亞洲建築師協會為其頒發金質獎章,1993年在聯合國總部接受由當屆聯大主席頒發的「世界人居獎」。

1999年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通過吳良鏞教授負責起草的《北京憲章》。《北京憲章》引導建築師全方位地認識人居環境的方法論,而不是局限在狹隘的技術-美術範圍內;融合建築、地景與城市規劃;包含新建、運營、維修乃至更新的建築過程;植根於地方與社會、直至覆蓋心理範疇的多層次技術體系;將美術、工藝以及工業設計與建築師的工作結合起來;視社會整體為最高業主的職業倫理;對專業人員、業主、直至全民實施開放的、連貫的建築教育。

攀登科學高峰

進入新世紀,研究所以《北京憲章》時開始的大北京研究為基礎,努力推動京津冀空間規劃的研究,在各級政府領導和多個領域專家學者的支持下,完成了《京津冀城鄉空間規劃研究報告》。這是進入新世紀對京津冀區域發展的最早研究,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北京、天津市政府由此請研究所團隊開展北京、天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參加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並以此為基礎,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重點項目:「中國人居理論基本理論和典型範例」。

雖然申請沒有成功,說明我們仍存在差距,但應當視為對我們的鞭策,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肩負時代重任,攀登科學高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