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坐落在美麗的錢塘江畔、六和塔邊的月輪山巒,解放前為之江大學所在地,其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前身為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於寧波創立的崇信義塾,1867年(清同治六年)崇信義塾從寧波遷到杭州,1887年改名為育英義塾,1897年正式稱為「育英書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1907年在月輪山巒修建新校舍,1911年2月正式遷入新校舍,因地處錢塘江彎曲處,成「之」字形,故改名稱之江學堂,1914年因辦之江大學計劃實現,又改名為之江大學(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8年浙江大學組建核物理系後,歸為浙江大學,當時名「浙江大學物理無線電系」,又稱「浙大三分部」。1992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在此建設基礎部,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國家「八五」計劃[1]。
2006年,香港光華教育基金會向浙江大學法學院捐資一億元人民幣襄助,次年,浙江大學法學院改名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並遷址至百年老校園——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之江校區占地面積65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7萬平方米。現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和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所在地。
學校簡介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坐落於「人間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迎來了浙大百年歷史當中最輝煌的時期。竺可楨老校長也因其歷史貢獻,成為了浙大校史上最偉大的人,並為浙大確立了「求是」校訓和文言文《浙江大學校歌》。
浙江大學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成員,是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2]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是中國著名頂尖學府之一,也是中國學科最齊全、學生創業率最高的大學。
截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學擁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7個校區,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築面積2047856平方米;圖書館藏書683萬餘冊,並有7家附屬醫院;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4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2個;本科專業127個,全日制在校學生47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6090人,博士研究生10463;留學生5800餘人,其中學位生3000餘人。
歷史
建國前,中國共有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之江大學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華中大學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華南女子文理學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學院Ginling College、滬江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着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視頻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歷史上的今天】我國制定國民經濟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 ,搜狐,2019-04-09
- ↑ 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思路與實踐 ,搜狐,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