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重炮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淺水重炮艦這一艦種最早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但是真正發揚光大卻是在大洋彼岸的英國。一戰時期,在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勳爵的倡導下,皇家海軍先後裝備了「阿貝克隆比」[1]、 「克利夫勳爵」、 「內伊元帥」和「黑暗界」共 4 級淺水重炮艦, 雖然一戰後這些艦隻大部分退役, 然而他們強大的對陸支援能力卻給皇家海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歷史介紹
淺水重炮艦(Monitor)的語源,便是出自「莫尼托爾」號之名,所以,本文的主題說淺水重炮艦是近代水面艦艇的先驅,非但不算過份,而且還可謂恰到好處!
那麼,「莫尼托爾」的原意是什麼呢?國內的文獻里,對於本艦的譯名也五花八門,有的譯為「班長」號,也有的譯為「巨蜥」號等等,當然也有的使用直接的音譯,到底哪一個是標準呢?我們不妨翻開詞典,老天!看來Monitor一詞的解釋實在是今人目不暇接,有"班長",有「監聽員」,有「告誡,提醒」,來了,下一個便是低舷鐵甲艦,淺水重炮艦,還有"消防水槍", 「顯示屏」,哦,「巨蜥」也有。而據說,設計"莫尼托爾"號的在給該艦起名之時,主要意在取其"警告,勸告,提醒,告誡"之意。埃里柯森的這番心意也得到了報答。
1862年3月9日的那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海戰中,僅987噸的小個頭「莫尼托爾」號,首戰便「提醒」了全世界,「告誡」了世人海戰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以至於從此以瑞典裔工程師約翰·埃里柯森後,那些低干舷,淺吃水,裝備迴旋式重炮塔的艦艇便被成為"莫尼托爾",譯成中文便是淺水重炮艦。
也許有人問,剛才詞典里不是說也譯為"低舷裝甲艦"嗎?看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謂獨具慧眼,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回顧一下那些巨炮小艦的發展史。
自從"莫尼托爾"號以來,那些小個頭們風靡一時,以後各種意義的"莫尼托爾"發展軌跡又延續到了20世紀中葉,當然,其中也不乏失敗之例,走過的,自然也不儘是平坦的道路[2]。
新的希望,出現在大洋的彼岸
1862年的那場鏖戰以後,美國海軍建造的裝甲艦中,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莫尼托爾」式淺水重炮艦(那時譯為低舷重炮艦),例外是一艘7060噸的「坦塔堡」號, 然而她還沒有趕上戰爭,到了戰後又遭到了軍方的拒收! 這一來,美國海軍成了那些小個頭們的巢穴。
過不了多久,由於不滿足於單炮塔艦的火力,雙炮塔以及多炮塔的艦隻也紛紛問世,然而,這便與最初埃里柯森的設計意圖發生了偏差,那些新生的雙炮塔以及多炮塔艦們,吃水越來越深,干舷越來越低,有的甚至連一米都不足!不用說,她們的航洋性能近乎皆無。這也是筆者稱其為「低舷裝甲艦」的理由所在。
轉眼間,十九世紀,那場給人類帶來了工業革命的世紀,轟轟烈烈的將要過去。而美國,則在那場革命中取得了質的變化,其工業勢力已經和英國不相上下,又經過與老大帝國西班牙的一場鏖戰,唾手得了菲律賓,關島,而一舉躋身於列強的行列。如此一來,僅僅擁有大量缺乏遠航能力的低舷裝甲艦無疑完成不了賦予美國海軍的新任務。經過長年的努力,由新建戰列艦為中心的「大白艦隊」成功地作了環球遠航,宣告了美國海軍完成了向「藍水海軍」的蛻變,同時也意味着一直在美國海軍中占主流地位的低舷重炮艦,已經退居從屬地位。
視頻
淺水重炮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英國皇家海軍"阿貝克隆比"淺水重炮艦 05336-1/350系列 ,小號手
- ↑ 小身板大傢伙—淺水重炮艦科普 ,嗶哩嗶哩, 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