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星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星體(meteoroid,/ˈmiːtiərɔɪd/)是在外太空中的小岩石金屬體。

流星體明顯的小於小行星的尺寸,其大小範圍從小顆粒到數十米均有。比這更小的物體被歸類為微流星體宇宙塵埃。大多數的碎片來自彗星或小行星,而其它有些是從月球火星受到撞擊噴發出來的碎片,或是太空垃圾

當流星體、彗星或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其速度通常超過20 km/s(72,000 km/h;45,000 mph),該物體經由空氣動力學加熱產生一條光跡,即該物體會發光並在路徑上留下發光粒子的蹤跡。這種現象被稱為流星(meteor 或"shooting star")。一系列相距數秒或幾分鐘,似乎來自天空中一個固定點的流星現象,稱為流星雨。如果該物體能夠承受穿過大氣層的燒蝕,並撞擊在地面上,那麼它就被稱為隕石[1]

估計每天有2,500萬顆流星體、為流星體和其他的太空垃圾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而估計其總質量為每年15,000

流星體

在1961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將流星體定義為"在行星際空間中移動的固體物體,其大小比小行星小得多,比原子大得多"。在1995年,比奇(Beech)和史帝爾(Steel)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季刊》上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寫道流星體的大小在100微米到10米(33英尺)之間。在2010年,發現直徑小於10米的小行星之後,魯賓(Rubin)和格羅斯曼(Grossman )提議對先前100微米至10米的定義加以修正,以維持兩者之間的區別。根據魯賓和格羅斯曼的說法,尺寸最小的小行星是由地球上的望遠鏡發現的,使得流星體和小行星之間的區別模糊了。發現的最小的一些小行星(基於絕對星等 H)是2008 TS26,其H = 33.2,和2011 CQ1, 其H = 32.1;兩者的大小估計都只有one米(3英尺3英寸)。在2017年4月,IAU對流星體的定義進行正式的修訂,將尺寸限制在30微米至1米之間,但允許任何形成流星的物體出現。

比流星體小的被歸類為微流星體和行星際塵埃。小行星中心不使用「流星體」這個術語[2]

視頻

流星體 相關視頻

綠色流星體划過夜空
流星體造成的撞擊對地球生物有何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