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壩頭宋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壩頭宋墓群
圖片來自163

河壩頭宋墓群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宋。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市

瀘州市四川話拼音:Lu2zhou1國際音標[lu21tsəu55]),簡稱,古稱江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市境東北臨重慶市,西北界內江市自貢市,西毗宜賓市,西南接雲南省昭通市,南鄰貴州省畢節市,東達貴州省遵義市。地處四省市結合部,四川盆地南端,北部為川中丘陵區,南部為大婁山區。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市境北部,於城區與沱江匯合。赤水河為南部與貴州省的界河,並折向北流於合江縣注入長江。全市總面積12,229平方公里,人口431.72萬,市人民政府駐江陽區。瀘州是中國著名的「酒城」,出產聞名遐爾的名酒瀘州老窖郎酒,亦特產南亞熱帶水果桂圓荔枝。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歷史

夏朝商朝時屬梁州之域。

周代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張儀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

蜀漢置江陽郡,領三縣,晉朝沿用。

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535年—546年)建置州,稱瀘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南宋末年,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城,直到景炎二年(1277年)神臂城才最終失陷,堅守抗蒙長達34年。元屬重慶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解放軍攻占瀘縣,川南行政公署(相當於省級)駐瀘州市

1952年8月7日川南行政區撤銷以前,轄有1地級市、4專區共5個地級行政單位和5市轄區、4縣級市、33縣共42個縣級行政單位。)、瀘州、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專區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市(川南行署轄、地轄)所在地。

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覆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瀘州發生了一系列耗時近四年(1967年—1970年)的武鬥衝突。僅三次大規模的武鬥中,即打死2,000多人、打傷16,000多人(內8,000餘人致殘),非法動用國家資金3億多元、糧食6,840萬餘斤,損失汽車1,000多輛和大批物資[1]

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覆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原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5縣劃歸瀘州市。

地理

位置

瀘州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東北與重慶榮昌縣永川市江津市接壤,東及南部與貴州省赤水市習水縣仁懷市金沙縣畢節市相鄰,西南與雲南省威信縣相接、西及西北與宜賓市興文縣江安縣自貢市富順縣內江市隆昌縣毗鄰。地處東經105。09'-106。28', 北緯27。39'-29。20'之間。

面積

總幅員面積12,228.64平方公里,東西寬113公里,南北長185公里。

地形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北低南高。北部為河谷、低中丘陵,平壩連片,為魚米之鄉。南部連接雲貴高原、屬大婁山北麓,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礦產資源豐富。最低點是合江的長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 最高點是敘永縣分水場龍彎粱子,海拔1902米,相對高差1699米。

河流

市內河流屬長江水系,以長江為主幹,成樹枝狀分布,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匯入長江。主要河流有長江幹流、沱江、赤水河、古藺河、永寧河、塘河、瀨溪河、東門河等。

氣候

瀘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氣候明顯,春秋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由於青藏高原、秦巴山嶺、雲貴高原的屏障作用,瀘州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8.0℃左右,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左右,最熱月(七月)平均溫度27℃左右,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 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左右。瀘州地區降雨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總降水量的75%以上。瀘州市無霜期長在300天以上, 降雪甚少,個別年份終年無霜雪,非常適宜於農作物的發育生長。[2]

瀘州張壩桂圓林是中國緯度最北、最大最古老的桂圓林;合江荔枝在全球分布緯度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質優良。擁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合江福寶和古藺黃荊原始林區。

自然資源

截至2017年,瀘州市已探明儲量煤69億噸,天然氣650億立方米,硫鐵礦32.17億噸、方解石20.1萬噸。大理石計數億立方米。還有銅、金、石油、鈾、鎵、鍺、鋁土、耐火黏土、熔劑白雲岩、鹽、石灰岩、高嶺土、玻璃用砂、陶瓷用黏土、石膏等20多種。

截至2017年,瀘州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28萬千瓦。可開發量252萬千瓦。古敘礦區煤、無煙煤資源量69億噸,煤層氣1000多億立方米。近年天然氣產量73億立方米。

長江上游珍稀魚類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997年由原瀘州市長江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合併成立長江合江-雷波段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2005年改為今名。保護對象為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產卵場。 瀘州森林面積925萬畝,林木總蓄積30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0.4%,是國家森林城市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市共有黃荊老林國家森林公園、福寶國家森林公園、鳳凰湖國家濕地公園、中國森林養身基地(大旺竹海)、中國森林體驗基地(敘永西溪)、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合江福寶)6大國家級森林旅遊品牌。

參考文獻

  1. 游瑞林; 瀘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瀘州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08: 1371–1372. ISBN 7-80122-362-4. 
  2. 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