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由一群革蘭氏陰性桿菌組成的尤其是對人和動物都能導致疾病的病菌,其中以鼠傷寒腸炎和豬霍亂桿菌最常見。 [1]

目錄

病因

(一)傳染源 沙門氏菌主要以動物為其儲存宿主,家禽如,家畜如、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類、獸類均可帶菌。病人及無症狀帶菌者亦可作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1.食物傳播 為引起人類沙門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徑。

2.水源傳播 沙門氏菌通過動物和人的糞便污染水源,飲用此種污水可發生感染。

3.直接接觸或通過污染用具傳播 沙門氏菌可因與病人直接接觸或通過染菌用具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沙門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後結果與菌種毒力及宿主免疫狀態有關。[2]

臨床表現

潛伏期因臨床類型而異,胃腸炎型者短至數小時,而類傷寒型或敗血症型可長達1~2周。

(一)胃腸炎型 是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約占75%,多由鼠傷寒、豬霍亂及腸炎沙門氏菌引起。多數起病急驟,畏寒發熱,體溫一般38~39℃,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每日3~5次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常為水樣,量多,很少或沒有糞質,可有少量粘液,有惡臭、偶可呈粘液膿血便。本型病程一般2~4天,偶有長達1~2周。

(二)類傷寒型 多由豬霍亂及鼠傷寒沙門氏菌所引起。潛伏期平均3~10天,臨床症狀與傷寒相似,但病情和經過均較傷寒為輕。熱型呈弛張熱或稽留熱,亦可有相對緩脈,但皮疹少見,腹瀉較多,由於腸道病變較輕,形成潰瘍較少,故很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三)敗血症型 常見的致病菌為豬霍亂或鼠傷寒沙門氏菌。多見於嬰幼兒、兒童及兼有慢性疾病的成人。起病多急驟,有畏寒、發熱、出汗及輕重不等的胃腸道症狀。

(四)局部化膿感染型 多見於C組沙門氏菌感染。一般多見於發熱階段或熱退後出現一處或幾處局部化膿病灶。[3]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數多在正常範圍內,但敗血症型及局部化膿感染型,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也增多。

2.病原學檢查 具有確診價值。取患者嘔吐物、糞便、血液或局部病灶的膿液進行培養,可發現病原菌。

3.血清學檢查 患者血清對病原菌或密切相關菌種的菌體抗原(「O」抗原)的凝集效價增高,如大於或等於1:160,或雙份血清效價增高達4倍以上者有診斷意義。[4]

診斷

沙門氏菌廣存於豬、羊、狗、牛、雞、鴨、鵝及鼠類腸道內,其所致的中毒是最常見食物中毒之一。

1.多發於夏秋季,曾有食用可疑污染肉類史。

2.進食短期內出現急性胃腸症狀,如噁心,頻繁性嘔吐,腹痛、腹瀉。同時進餐者有類似症狀。重者可發生高熱、脫水、昏迷抽搐,很快死亡。

鑑別診斷

胃腸炎型沙門氏菌感染應與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變形桿菌食物中毒,嗜鹽桿菌食物中毒等相鑑別;類傷寒型,敗血症型應與傷寒,副傷寒和其它細菌引起的敗血症相鑑別;沙門氏菌引起的局部化膿感染型與其它細菌所致者,臨床上很難區別,須通過局部病灶膿液培養來鑑別。[5]

治療

(一)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床邊隔離。早期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等病情好轉後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二)對症治療 嘔吐、腹痛明顯者可給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魯辛15~30mg。劇烈嘔吐不能進食或腹瀉頻繁者,應靜脈滴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

(三)病原治療 單純胃腸炎型一般不需應用抗生素治療。因為應用抗菌藥物不能改變病程,反而易促使腸道耐藥菌株產生,使排菌時間延長。[6]

預防

本病的預防以注意飲食衛生及加強肉類等食物管理為主要措施。

(一)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病、死畜禽的肉類及內臟、不喝生水。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及其製品均應煮熟煮透方可食用。

(二)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應注意對屠宰場、肉類運輸、食品廠等部門的衛生檢疫及飲水消毒管理。消滅蒼蠅蟑螂老鼠。搞好食堂衛生,健全和執行飲食衛生管理制度。

(三)發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恢復期帶菌者或慢性帶菌者不應從事飲食行業的工作。

(四)防止院內感染。醫院特別是產房、兒科病房和傳染病病房要防止病房內流行。一旦發現,要徹底消毒。

(五)禁止將與人有關的抗生素用於畜牧場動物而增加耐藥機會。[7]

視頻

1.食物中毒概述及沙門氏菌食物中毒[8]


2.秒懂沙門氏菌食物中毒[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