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伯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汪伯彥(1069年―1141年),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安徽祁門)人,南宋初年宰相、著名奸臣。奸相秦檜的老師,主和派重要人物。[1]

汪伯彥在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考中進士,初授成安主簿,之後歷任中奉大夫、開府司儀曹事、軍器少監等職,並在任職期間先後受到宋徽宗宋欽宗兩任皇帝的召見。他將自己撰寫的《河北邊防十策》上呈宋欽宗趙桓,因切合帝意被任命為直龍圖閣,知相州。金兵攻陷真定之後,真定帥府遷往相州由汪伯彥負責統領。

宋徽宗時推行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趙構在河北,他率兵保護,遂受信任。康王大元帥府副元帥,又升為集英殿修撰。國事日益緊急,風雲激盪,官兵民眾抗金心切,群志昂然。然而就在金兵迫近京城時,汪伯彥卻阻攔宗澤抗金。次年,金兵攻下京城,擄走微、欽二帝。

康王秉承旨意,升汪伯彥為元帥和顯謨閣直學士。5月,康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繼位,升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6月升知樞密院事,12月拜右僕射(即右丞相)。當金兵再次逼近時,汪伯彥極力反對宗澤、李綱的抗金主張,促請宋高宗南逃。與黃潛善同居相位,專權自恃。他又主謀南遷揚州(今江蘇揚州),不作戰守之計。建炎三年(1129年),揚州失守後罷職。後又知池州(今安徽貴池區)、宣州(今安徽宣城)。以獻其所著《中興日曆》,後升至檢校少傅。

紹興十一年(1141年)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追贈為少師,諡號「忠定」。[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汪伯彥                 出生日期         1069年
                別 名         汪廷俊                 逝世日期         1141年
                所處年代         南宋                 出生地         徽州祁門(今安徽祁門)
                職 業         官員、奸相                 諡 號         忠定
                官 職         右僕射、少傅等                 追 贈         少師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受召獻策

汪伯彥,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安徽祁門)人。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考中進士,授任成安(今屬河北)主簿,後以功升任宣教郎、中奉大夫。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汪伯彥受宋徽宗趙佶召對(召對,是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政事、經義等方面的問題。),除任開府司儀曹事,後遷任軍器將作少監,又提任為虞部郎中。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汪伯彥被宋欽宗趙桓召見,他獻上《河北邊防十策》,因切合帝意,被任命為直龍圖閣,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年十月,金兵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宋欽宗下詔遷真定帥府於相州,由汪伯彥統領。[3]

護衛康王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11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奉命出使金軍大營,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當時到處都是金國的騎兵,曾有數百名騎兵到磁州城下,追蹤趙構的行蹤。汪伯彥馬上用帛書請趙構回相州,汪伯彥親自背着裝弓箭的袋子,他的部下在黃河邊迎接趙構。趙構慰勞他說:「以後見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薦你做京兆尹。」汪伯彥從此成為趙構的心腹,深得趙構信任。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閏11月,趙構接到蠟書,設置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任命汪伯彥為副將。趙構率兵渡河,謀劃將去哪裡,人人說的都不一樣,汪伯彥獨自認為非出北城門渡過子城不可。趙構聽到汪伯彥的話大為高興,認為他說的很對,於是從北城門渡過子城。趙構渡過子城後,由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經過鄆州(治所在今山東鄆城縣東)、濟州(治所今山東茌平西南),抵達南京(今河南商丘南),趙構所部之人都是些烏合之眾,形勢屢屢危急,依賴汪伯彥的調護才得以安全。趙構回京後,奏請朝廷讓汪伯彥擔任集英殿修撰。 [4]

高宗寵幸

金兵逼近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時,宋欽宗下詔說,現金人正想與大宋議和,康王趙構率兵,不可輕舉妄動。汪伯彥認為可以。宗澤說,金人狂妄奸詐,議和是緩兵之計;如果相信他們,後悔也來不及,應該立即進兵。汪伯彥等人阻撓他。等到汴梁被攻破,金人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北去,張邦昌僭位稱帝,趙構聽到後流涕。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春,趙構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汪伯彥為顯謨閣待制,不久,升任為元帥、直學士。同年五月,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升任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六月,又升任為知樞密院事。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12月,宋高宗任命汪伯彥為右僕射。 [5]

屢遭貶官

宋高宗剛即位時,天下百姓盼望太平。當時,汪伯彥主和,反對抗金,促請宋高宗南遷揚州(今江蘇揚州)。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汪伯彥與黃潛善擔任宰相,專權放任,不能提出任何施政方針。上至御史、諫官,下至百姓、內侍,都彈劾他們。汪伯彥被罷免為觀文殿大學士、洪州知州,後改為提舉崇福宮。同年二月,金兵攻陷揚州,汪伯彥被貶職居住在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汪伯彥恢復官職,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州、江東安撫大使。台諫官認為不能這樣安排汪伯彥,於是詔命汪伯彥仍以舊的官職去管理宮觀,不久任廣州知州。公元1134年(紹興四年),宋高宗追褒陳東歐陽澈。舍人王居正不停地論奏汪伯彥、黃潛善,汪伯彥先前的官職也被罷去。 [6]

官復原職

公元1137年(紹興七年),宋高宗對輔臣說:「元帥府的舊僚屬,往往都謝世了,只剩汪伯彥是共渡難關的。我的故舊,所剩無幾,應該恢復汪伯彥的官職。」秦檜、張浚說:「我們已商議在郊外祭天的時候取得聖旨,再得到上天對汪伯彥過去功勞的證明,這樣就能使中外信服。」當初汪伯彥沒中進士時,在祁門知縣王本的館舍,秦檜曾跟他學習,而張俊也是汪伯彥推薦的,所以他們一起替汪伯彥說好話。

公元1139年(紹興九年),汪伯彥被任命為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他上朝拜見宋高宗,宋高宗對秦檜說:「對汪伯彥是隨便任命的官職,希望能免去人們的議論。」又說:「汪伯彥是康王府的舊僚,離開京城七年。漢高祖、光武帝不忘豐、沛、南陽的故舊,這都是人之常情。」汪伯彥獻上自己寫的《中興日曆》五卷,他被任命為檢校少傅、保信軍節度使。

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汪伯彥請求任管祠觀的閒職,得到宋高宗的准許。公元1141年(紹興十一年)五月丙辰日,汪伯彥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宋高宗甚為哀悼,九天後,除開府儀同三司致仕,追贈為少師,賜其家田地十頃,銀千兩、帛千匹,喪事由朝廷處理,又賜官其親屬二人於饒州任職,諡號「忠定」。 [7]

人物軼事

  • 一院二相

據說汪伯彥出身貧寒,但少有才名,中秀才後,在家讀書備考科舉時,被祁門知縣王本看中,特築「英才館」請汪伯彥當塾師,王本把親侄兒秦檜從南京接到祁門,師從汪伯彥。據說,秦檜在英才館讀書時,就有異人預言:祁山小邑,一書院有二宰相在焉。 [8][17]

  • 兒遭金俘

當初,汪伯彥已離開相州,金人抓了他的兒子軍器監丞汪似,讓他割地,包括相州。相州守臣趙不試堅守城池,金人就把汪似帶到金國,很久他才回來。有人說汪似能回來,實際是汪伯彥派人贖回的。汪似後來改名叫汪召嗣。[9]

人物作品

  • 著有《中興日曆》五卷、《春秋大義》十卷,表章、奏義、雜文數十卷,又集三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本末為三十卷。

人物評價

  • 脫脫:伯彥、潛善逾年在相位,專權自恣,不能有所經畫。 [10]
  • 趙構:惟汪伯彥實同艱難。朕之故人,所存無幾,宜與牽復。 [10] 

史籍記載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10] 

相關視頻

  • 精忠岳飛:汪伯彥被民眾圍困,皇上順勢罷了他的官,真是活該!

參考資料

  1. 柳州「石頭記」系列報道:石壁上的「駕鶴書院」.騰訊網.2019-01-11
  2. 汪伯彥.浩學歷史網.2013-09-12
  3.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汪伯彥,字廷俊,徽之祁門人。登進士第,積官為虞部郎官。靖康改元,召見,獻河北邊防十策,直龍圖閣、知相州。是冬,金人陷真定,詔徙真定帥司於相,俾伯彥領之。
  4.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未幾,王奉蠟書,開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以伯彥為副將。王引兵渡河,謀所向,言人人殊,伯彥獨曰:「非出北門濟子城不可。」王喜曰:「廷俊言是也。」既濟,由大名歷鄆、濟達於南京,奏為集英殿修撰。
  5.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明年春,王承制除伯彥顯謨閣待制,升元帥,進直學士。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未幾,拜右僕射。
  6.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紹興初,復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言者弗置,乃詔以舊職奉祠,尋知廣州。四年,帝追贈陳東、歐陽澈。舍人王居正論伯彥、潛善不已,復褫前職。
  7.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紹興十一年………五月………丙辰,汪伯彥卒,年七十三。帝悼之。後九日,除開府儀同三司致仕、贈少師,賜其家田十頃,銀帛千匹兩,官給葬事,又官其親屬二人於饒州,後諡忠定。
  8.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9.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初,伯彥既去相州,金人執其子軍器監丞似,使割地以至相州,守臣趙不試固守不下,遂拘而北,久之乃還。或雲似之得歸,伯彥實使人贖之。似後更名召嗣。
  10. 10.0 10.1 10.2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國學導航.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