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汨羅遇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汨羅遇風》
柳宗元的作品

汨羅遇風,柳宗元的作品。[1]

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沉於此江。後人常臨汨羅江憑弔屈原。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閒職上任滿十年,十年之後,又被發配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此詩可能就作於南行的途中。

原文

汨羅遇風[2]  唐代:柳宗元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譯文

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再象屈原那樣為報國無門而悲傷自憐,眼看着就能回到長安回到朝堂。

在這春風中行進在汨羅江邊的路上,回想起先賢,激勵着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要辜負了這開明的時代。

注釋

汨羅江,水名,在湖南省東北部。

修門:《五百家注》引孫汝聽曰:「《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兮。注云:修門,郢城門。」此借指長安城門。

明時:政治清明之時。

鑑賞

吟詠屈原的詩詞,也有相當多的是一些遷客騷人,宦遊經過秭歸等地時,於羈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對自己身世遭際的感嘆。詩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運,把個人遭受排斥打擊的忿恨和不滿壓抑在心中。柳宗元還寫過「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引屈原為知己,抒被貶謫抑鬱憂憤之情。

「南來不作楚臣悲」,南來,點明自己的處境;寫詩人回顧貶湘時,已下定決心,不作悲愴的楚臣。即不願像屈原那樣因憤世而懷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會像屆原那樣,因憂國憂民而自沉於水。為何不悲?

「重入修門自有期」,表明詩人憧憬未來,有信心勵精圖治,再干一番事業。詩人以一達觀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開頭二句寫事、抒情,皆未言及風,三句則引入風的描寫。

「為報春風汨羅道」,述說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又來到汨羅,這條路不是沉淪之路,而是充滿希望之路。詩人為了答謝在汨羅江旅途道上春風吹拂,「莫將波浪枉明時」,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濤淹沒到大湖中,而是下決心不辜負元和中興的美好時光。波浪,人生波折,社會動盪。「莫」、「波浪」、「枉」、「明時」暗寓出詩人不因為遭受到挫折而耽擱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時施展才幹的情愫。

觀此詩作,以七絕近體而存古韻,以平實質樸而寄深情,中唐以後少有人能及。東坡嘗評子厚之詩: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此詩沒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實的語句,卻能感人至深;沒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敘述,卻是發自肺腑。詩中寫江中遇風,並未具體寫風的表現,而是以人生的經歷、體驗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將「春風」作一點綴,以此與作者那樂觀的心境相互映襯。

作者介紹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3]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並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於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言論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

視頻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一)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二)

參考資料

  1. 唐代柳宗元《汨羅遇風》古詩欣賞及解析漲知識 快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2-09 15:45
  2. 汨羅遇風 古詩文網
  3. 柳宗元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