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樓夕望招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的作品

《江樓夕望招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作者於823年(唐)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作品描繪詩人夏夜登樓遠眺時見到的景色。「望」字統領全篇,全篇景致緊扣「夕」字,尾聯向友人發出邀請應題中「招客」二字。「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為千古名句,逼真傳神的描繪了夏夜清涼優美的景致。

這首詩是823年(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作,描繪詩人夏夜登樓遠眺時見到的景色。「望」字統領全篇,全篇景致緊扣「夕」字,尾聯向友人發出邀請應題中「招客」二字。「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為千古名句,逼真傳神的描繪了夏夜清涼優美的景致。蘇軾點評道:「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

作品原文

《江樓夕望招客》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白話譯文

晚上在江樓上向東望去,海天相連,一片茫茫;山川形勢,又闊又長。城的四周亮起了萬家燈火,一道銀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時,風吹古樹,瑟瑟作響,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裡,月光撒滿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樣。能不能到江樓來消消暑氣?比起您的茅屋,的確要更加清涼。

詞句注釋

⑴江樓:杭州城東樓,又叫「望潮樓」或「望海樓」,也叫「東樓」。

⑵四畔:四邊。

⑶星河:銀河,也叫天河。

⑷晴天雨:風吹古木,颯颯作響,像雨聲一般,但天空卻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⑸平沙:平地。

⑹夏夜霜:月照平沙,潔白似霜,但卻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⑺就:近,到。

⑻消暑:消除暑氣。

⑼較:又作「校」。

作品鑑賞

全詩一「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燈火闌珊,星河閃爍,都是俯瞰所見;頸聯寫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視線由遠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籠罩於「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之江樓,能夠消暑,故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的「招客」。

聯繫下文來看,兩個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勢川形闊復長」即是對「茫茫」二字的具體化描繪。杭州浙江,即錢塘江的入海處,有龕、赭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每至漲潮時節,江水由山門湧出,水勢兇猛,猶如萬馬奔騰,是古今中外聞名的勝景。這兩句是詩人登樓遠眺看到的遠景,意境闊大高遠。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WwW.SLKj.org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寫。自中唐以後,東南一帶城市經濟繁榮,杭州城外,人煙稠密,傍晚時分呈現萬家燈火的繁華,加之錢塘江內過往船隻眾多,燈火閃爍,場面蔚為奇觀。這些都是詩人在江樓上俯瞰到的,是緊扣題目中的「望」字所言。

詩的頸聯則使人產生涼爽之感。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詩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飾,更可謂別致、新穎。風吹古木之聲音可比雨聲,古木落葉狀如雨點。雖然實際並無風雨,而身臨其境,已然有暑氣頓消之感。同樣,鋪灑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潔晶瑩,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涼爽。因此詩人在詩歌的末句自問自答,請他的朋友來江樓消暑。 詩的頷聯和頸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對仗工整、自然,為全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這首詩是當時招朋友夜飲的即興之作。這是一首格律工穩的七律,以描寫景色和賞景的感受為中心。描寫景色的層次極為分明,猶如講究透視法的水粉畫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氣勢,重點寫山水,山連水,水接天,延綿雄闊。頷聯從俯瞰的角度,寫夜色中的光和亮;萬家燈火與一道星河交相輝映,裝點了錢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詩人畫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幾分澄澈清新的感覺。頸聯兩句開始夾雜感官的錯覺,用比喻和誇張手法寫風月:風吹樹葉之聲頗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潔白如霜。同時,詩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讀者,此時正值暑「夏」「晴」夜,強調秋涼的感覺不過是一種消暑的手段,於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賓夜飲的對話,扣住了「招客」的題意。 如果把此詩比作一幅江樓夕望的畫圖,那麼,詩的構思則是作畫的順序。詩人從遠眺起筆,粗線條地勾勒餘杭的山水,進而環顧杭城的燈光並由與燈影相輝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樓所在的湖水之上,從而慢慢將筆從曠遠的天際轉向樓閣四圍的描寫,再從風聲月色見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遠而近,而感覺則愈來愈細,真可謂「坐馳可以役萬景」,既有眼力,又有筆力。

此詩的兩聯中,「燈火萬家」一聯對得極美,散落的萬家燈火,與一道銀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與「山勢」從傍晚到夜間的變化,給人一種神奇的夢幻之感,頗得後人的讚賞。宋人黃庭堅《登快閣》詩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詩的影響。

詩中描寫了杭州東面山川的形勢和杭州美麗的夜景,氣勢雄偉,境界開闊。在炎熱的夏天的黃昏,詩人登上望海樓向東遠望,天海一片蒼茫的景象;錢塘江和江兩岸的山勢「闊復長」。詩人寫夜景是從光和聲兩個角度寫的:燈火、銀河、月光從光,夏風從聲,因此繪聲繪色、燦爛奪目,末句以「招客」作結,緊扣題目。[1]

學習指導

【注】此詩寫於長慶三年詩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樓,也稱望海樓。 (1)詩中作者觀景的時間順序經歷了哪幾個過程?請選取詩中的相關詞句填寫在答案的空格處。 (2)請根據 「晴天雨」的注釋和相關詩句提示,說說「夏夜霜」是什麼意思? (3)蘇軾說「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你認為這兩句詩高妙嗎?為什麼?(限50字以內) 答案: (1) 夕茫茫 → 燈火萬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灘上明白(銀白)如霜的意思。 (3)(主要看對表達技巧的賞析):晴本無雨,夏本無霜,風吹古木如聞雨聲,月照平沙似見寒霜,聯想與想象生出清涼,足以消暑。

二: (1)詩的第三聯精妙傳神,請加以賞析。 (2)對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 (1)此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要明確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種手法體現在何處。因為晴天無雨,夏夜無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當為比喻;「雨」是因「風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閱讀這首詩後不難看出,這首詩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首聯寫海天、山、川,為遠景,仰視和遠眺之景;頷聯寫城中燈火和水中星河,頸聯寫古木、平沙,兩聯為近景,俯視之景。以上三聯所寫景物,皆望中所見,均為傍晚時分(夕)的景物。尾聯由所望的「夕」景生髮感想,邀請朋友來此「消暑」。答題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後對全詩的每一聯進行簡單分析,點明各聯跟「夕」或「望」的關係即可。

答案: (1)晴本無雨,夏本無霜。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見寒霜。這兩句藉助聯想和想象,運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傳神地寫出了夏夜清涼優美的風光,意境高妙。 (2) 示例一:全詩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作者在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招客」。

示例二:全詩以「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視之景;頸聯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出邀請。

三: 2.關於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3、詩中作者觀景的時間順序經歷了哪三個過程?(用文中相關詞句回答) 4、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3、夕茫茫→燈火萬家→月照平沙 4、抒發了詩人對涼風習習,景色宜人的夏夜的喜愛以及盼望與老朋友共同欣賞這美景的心情。

四: 1.下列關於詩歌內容的理解及與之有關的常識,說法有誤的兩項是( )( )(5分) A.《江樓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詩,它屬近體詩。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近體詩要嚴格遵從格律來創作,不像古體詩那麼自由隨性。絕句也屬於近體詩。 B.白居易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以通俗易懂著稱,連小孩都能看懂。《長恨歌》和《琵琶行》就是這樣的代表性作品。《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五言絕句。 C.本詩開篇就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蒼茫闊大的夏日暮景圖,表現了詩人寂寥孤獨的心境,為下文借景招客作鋪墊。 D.從詩歌的內容來看,詩人邀約的客人是一位為官場俗務所羈絆的人。詩人身居江樓,風涼心靜,突發奇想,他邀約朋友也像自己一樣,能來江樓得一時之清閒。 E.「望」是這首詩的詩眼。它雙關兩意,既聯繫眼前所看到的壯美景物,同時又兼含「希望,盼望」之意,把招客的主題也隱藏其中。 參考答案:BD(選對一項3分,兩項5分。B.《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D.「客人是一位為官場俗務所羈絆的人」,說法有誤。) 2.這首的頸聯精妙傳神,試分析其妙處。(5分)

參考答案:(1)頸聯採用了比喻的寫法,對仗工整,音韻和諧;(1分)(2)將風吹古木的所發出的聲響比喻成雨點打在樹葉上所發出的聲音,將月光照在沙灘上的景象比喻成寒霜落在沙灘上的景象;(2分)(2)「晴天雨」和「夏夜霜」形象生動,富有意趣,此聯寫盡了江樓夕景的美妙,詩人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也充溢其中。(2分)

賞析: 這首詩是823年(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夏天,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作,描繪詩人夏夜登樓遠眺時見到的景色。「望」字統領全篇,全篇景致緊扣「夕」字,尾聯向友人發出邀請應題中「招客」二字。「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為千古名句,逼真傳神的描繪了夏夜清涼優美的景致。蘇軾點評道:「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所不到也」。

詩的前四句描述登樓遠眺時見到的景色。「海天東望夕茫茫」點出時間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說明日暮時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曠遠的樣子。聯繫下文來看,兩個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勢川形闊復長」即是對「茫茫」二字的具體化描繪。杭州浙江,即錢塘江的入海處,有龕、赭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每至漲潮時節,江水由山門湧出,水勢兇猛,猶如萬馬奔騰,是古今中外聞名的勝景。這兩句是詩人登樓遠眺看到的遠景,意境闊大高遠。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寫。自中唐以後,東南一帶城市經濟繁榮,杭州城外,人煙稠密,傍晚時分呈現萬家燈火的繁華,加之錢塘江內過往船隻眾多,燈火閃爍,場面蔚為奇觀。這些都是詩人在江樓上俯瞰到的,是緊扣題目中的「望」字所言。    詩的頸聯則使人產生涼爽之感。風吹古樹,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詩人用「晴天雨」、「 夏夜霜」加以修飾,更可謂別致、新穎。風吹古木之聲音可比雨聲,古木落葉狀如雨點。雖然實際並無風雨,而身臨其境,已然有暑氣頓消之感。同樣,鋪灑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潔晶瑩,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涼爽。因此詩人在詩歌的末句自問自答,請他的朋友來江樓消暑。 詩的頷聯和頸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對仗工整、自然,為全詩增添了不少光彩。[2]

名家點評

(北宋)蘇軾: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風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清)乾隆帝《唐宋詩醇》:高瞻遠矚,坐馳可以役萬景也。他人有此眼力,無此筆力。

(清)薛雪《一瓢詩話》:章法變化,條理井然。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着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3]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江樓夕望招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