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南貢院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江南貢院

專題展館: 中國科舉博物館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

始建年代: 1168年(宋乾道四年)

主要建築: 明遠樓、飛虹橋等

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建康貢院。位於江蘇南京市秦淮區東南隅,南京夫子廟學宮東側,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江南貢院始建於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間,江南貢院達到鼎盛。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加上附屬建築數百間,占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占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從此江南貢院便結束了它的使命。從貢院落成到晚清廢除科舉江南貢院為國家輸送了800餘名狀元、10萬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明清時期全國半數以上官員都出自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1]

目錄

簡介

江南貢院曾經占地約三十萬平方米,東起姚家巷,西至貢院西街,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為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

"清同治時,江南貢院東接桃葉南抵淮, 西鄰狀元北對牌,風水寶地貢院起, 送過千般翰林派。"達到了"號筒二百九十五字"、"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的規模,呈扇形。

2009年,江南貢院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

歷史沿革

貢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是省試的管理機構和考試場所。進入宋朝,隨着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不斷增多。到南宋孝宗朝,州郡創建貢院才開始逐漸普遍。

1168年(宋乾道四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建造建康府貢院。由於當時只是建康府、縣學的考試場所,因此它的規模還不大,只有房屋110間,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據記載當時建康府貢院面秦淮,接青溪,遠挹方山,氣象雄秀。

1191年(宋紹熙二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禮"以貢院湫隘,修而廣之"。江東轉運副使楊萬里為此撰寫了一篇《重修貢院記》,其中描寫貢院的布局與規制道:"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四廡,爰拱二掖。可案可幾,可研可席。堂之北堧,中闑以南,前後仞牆,內外有閒。自闑之表,緘封之司,寫書之官,是正之員,左次右局,不餚不並。"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雖然規模還不算大,但貢院內的房屋設置已經是有些講究的了:官員有辦公場所,考生有應試考場,內簾區、外簾區之間砌築有垣牆,相互隔離開來。

元朝的時候,由於統治者不重視科舉,而且對"南人"實行歧視政策,據《至正金陵新志》中記載,元至元年間建康府貢院這一帶已成為管理絲織工匠的東織染局了。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於南京的江南貢院舉行。

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為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明成祖朱棣便便將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

1453年(明景泰四年),應天府尹馬諒籌建貢院。在選擇地址時,得知"秦淮之陽有地廓如,前武臣沒入廢宅也,鞠為氓隸之圃久矣,若葺而理之可辦也"。於是上疏奏請以其地為貢院新址。得到批准後,他立即籌措經費,鳩工聚材開工。新貢院落成後,適逢大比之期。這一屆中式者多於往屆,盛極一時。春風得意的新科舉人們在放榜後"相與列宴於新堂之上,時《鹿鳴》興歌,籩豆有踐,流觀煥彩,文物交並,京闈科貢之盛,於斯為備矣"。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建造明遠樓"樓凡三層,作四方形,下檐出甍,四面皆窗",明遠樓是貢院的中心建築,也是最高建築,既可號令、指揮全場,也是監臨、監視考場之處。也是中國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明遠"二字取自《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之意。科考期間,監臨、駱試、巡查等官員晝夜登樓查望,"白天搖旗示警,夜間舉燈求援",以防考生騷亂、作弊。

清康熙年間,始劃分蘇、皖兩省,而政治、軍事仍為一體,鄉試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兩省舉子都來南京應試,但不是各縣所有的秀才、廩生都可以參加考試,而是要事先通過預試錄取。

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軍占領南京後,江南鄉試被迫停止,江南貢院建築也遭毀滅性破壞。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時,除明遠樓、衡鑑堂、至公堂等建築尚存外,"監臨主考官及各所片瓦無存",一派衰敗景象。為籠絡士子、爭取民心,曾國藩果斷決定立即修復江南貢院,不僅要把貢院的規模加以擴大,還希望當年就開科考試。其時正是鄉試之年,全國各省都已在八月按期舉行了秋闈,唯獨蘇、皖二省例外。經曾國藩多次到工地視察督促,十月底江南貢院按期修竣。"遂定本年(1864年)十一月舉行鄉試,一以慰群士進取之志,一以招轉徙無歸之氓"。消息一出,"兩江士人,聞風鼓動,流亡旋歸,商賈雲集",當年就有2萬考生湧進江寧城。

1867年(清同治六年),繼任兩江總督李鴻章繼續在江南貢院增加號舍數百。

此後,貢院於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經幾次增擴,規模達"房屋四百九十九間,披廠七十四間,號筒二百九十五字,共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經過量算,江南貢院全盛時占地面積實際為十二三萬平方米,可供兩萬多名考生同時應試,為南京城裡占地最大的建築群之一,也是清代全國十七座貢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從此江南貢院便結束了它的使命。中國的科舉制一直到清代的初期傳到了西方,形成了現在的西方文官考試制度,被稱為對世界人類進程有巨大影響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1918年(民國七年),江南貢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遠樓、至公堂、衡鑑堂及少量號舍。除作為歷史文物外,餘下部分全部拆除,闢為市場。抗戰時曾是汪偽政權的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後交南京市中醫院使用。改革開放後,政府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遺址,成立了我國唯一反映科舉歷史的專業博物館。

1927年(民國二十六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第二、第六軍占領南京後,南京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明遠樓成立了南京市總工會。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後,明遠樓成為市政府大門的門樓。當年明遠樓拱券形大門上方懸掛着"南京市政府"匾額,大門兩側掛有"首都建設委員會"等門牌。南京市政府成立後,僅僅對江南貢院的舊屋進行了修葺,作為各局辦公室,所以顯得異常擁擠。

抗戰時期,江南貢院一度淪為汪偽國民政府的司法院和行政法院。

1950年後江南貢院被南京市中醫院占用,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市中醫院讓出"明遠樓"到"至公堂"的範圍作為江南貢院遺址保護,飛虹橋則仍在南京市中醫院內。

明、清兩代,江南貢院不斷擴建,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餘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樑、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為全國考場之冠。

2009年,江南貢院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

陳列館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我國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它坐落在聞名遐邇的南京夫子廟地區原"江南貢院"遺址上。

貢院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為當時科舉考試的重要場所。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縣、府學考試,占地面積也不大,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占地近30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占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明清兩代在江南貢院應試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張謇陳獨秀等。

復建後的"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仍保留有"明遠樓"、"貢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蹟。陳列館大門"明遠樓",原為江南貢院的中心,也是貢院最高的一座建築。登臨四望,秦淮風月,歷歷在目。"明遠"二字取自《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之意。樓內有清康熙年間著名詞人李笠翁所題對聯一副:"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科考期間,監臨、駱試、巡查等官員晝夜登樓查望,"白天搖旗示警,夜間舉燈求援",以防考生騷亂、作弊。

明遠樓兩側是碑廊,陳列着省級文物明清貢院碑刻20餘塊。其中有康熙御題碑、兩江總督鐵寶碑、重修擴建貢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為再現昔日考試景觀,館內復建有考試時考生所用號舍40間。西面20問號舍,內部除陳列有古時考生所用文房四寶、油燈、食品外,還專門製作有電動模擬考生塑像。他們有的得心應手,有的抓耳撓腮,還有的正在伺機作弊。觀者不由被這些生動的人物形態景觀帶入到那逝去的歲月中。東邊20間號舍是舉行、模擬"江南鄉試"的場所,中外遊客可以着古裝,入號舍,答考題,親身感受科考之艱辛和中舉之喜悅。

東西號舍之間有花圃,這裡鳥語花香,修竹婆娑。由花鳥市場遁入貢院的小松鼠在遊人腳下戲耍、覓食。奇特的考場建築,將院外夫子廟那吵雜之聲完全消溶。難怪當年應試士子,身在號舍而能不為十里秦淮的喧囂所侵擾。

穿過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為監臨與外簾官聚會辦公之地,現為陳列館的主要展廳。這裡,以文字為主配以圖片和實物資料,向觀眾系統地介紹了我國科舉制度的形成發展與歷史沿革。

自隋朝以來,直至清末,中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1300餘年,其社會影響十分深遠,因此,了解和研究古代科舉制度是有必要的。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的宗旨即是廣泛徵集和展出有關科舉制度的實物和資料,研究這一制度在歷史上的得失和現實意義。同時該館又充分注意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的結合,真正做到寓教於樂,使科舉遺存在當代文化教育和旅遊事業中發揮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