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鎮,隸屬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位于吉安縣中部,常住人口25410人(2017年)。永和鎮在贛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東瀕贛江,南鄰鳳凰,西連敦厚,北與吉州區隔河相望,距吉安市區5公里,距吉安縣城11公里,距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3公里。永和鎮是一座積澱了豐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是聞名遐邇的吉州窯所在地。

2017年7月28日,永和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1]

簡介

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永和曾為東昌縣治,開始了早期開發。南齊朝,又闢為焦度將軍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特別是宋代,制瓷業得到飛速發展,吉州窯產品遠銷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各國。業的興盛,又帶動了商業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時商賈雲集、檣桅林立、車輻轆輳,成為「舟東一大都會」。

明《東昌志稱》:「談廬陵之盛,萃於永和。」永和古鎮在南宋最盛時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華規模,有直接為瓷業而設的專業市場,如瓷器街、柴草市等。還有糧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輔、茶樓酒肆等。「百尺層樓萬餘家,六街市連廒峻宇。金鳳橋地傑人稠,鴛鴦街弦歌歌舞」便是時稱「永和為天下三鎮之一」的歷史寫照。

歷史沿革

唐、宋、元、明、清時,隸屬廬陵縣儒林鄉(原名文霸鄉)轄一、二、十、十一、十二都。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廬陵縣為吉安縣,永和隸屬吉安縣。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永和始分永和鄉和白沙鄉,1949年7月16日,永和全境解放,1958年成立永和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改為永和鄉,1994年5月撤鄉改鎮。

行政區劃

永和鎮現轄21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138個自然村,170個村小組。

歷史文化

永和鎮不僅閃爍萬家燈火,匯集八方商賈,而且還是「文墨之邦」。宋初,三朝重臣、仕至丞相的周必大,堅持抗金的名臣歐陽珣、白鷺洲書院山長、教育家歐陽守道都出於此鎮。文天祥的祖居地也在這裡[2]

永和鎮的山山水水是許多文化名人遊歷之地,積澱着豐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大書法家詩人黃庭堅、「誠齋體」創立者楊萬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銓劉辰翁解縉羅洪先王守仁等,或於此訪友、或於此覽勝、或於此講學、或於此小住,留下不少詩文和遺蹟。

永和鎮有樓台亭閣、祠宗寺塔等名勝40餘處。最著名的有15處,稱為「東昌十五景」,一景一段歷史,一樁故事,累被文人吟詠。「蘇黃台」是蘇東坡、黃庭堅講經論道的地方;「明秀樓」有宰相周必大的詩詠;「金錢池」有狀元羅洪先的詩詠;「東坡井」有蘇東坡結下了不解的緣分。他在這裡小住,為觀題名,在這裡會見了農學家曾安止,曾為其所著《禾譜》補寫了農具圖,作《秧馬歌》。

如今古蹟名勝歷數百年,天災兵禍,多憶湮沒,有的僅存遺蹟,只有24個如岡似阜的古窯包錯落有致相嵌在鎮旁的田野上,用萬古不化的語言向人們展示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於唐代的本覺寺塔依然聳立,成為永和古鎮的標誌。

視頻

永和鎮 相關視頻

美麗的永和鎮
安陽縣永和鎮

參考文獻

  1. 喜報!吉安縣永和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鳳凰網,2017-09-01
  2. 永和鎮家鄉觀古游,個人圖書館,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