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血兩虧 |
別稱;氣血兩虧 中醫病名;血虛 就診科室;內科 常見病因;脾胃虛弱、飲食不足、 失血過多、腎氣虧虛、勞作過度等 常見症狀;皮膚乾燥,頭髮枯焦 中醫治療方法;健脾和胃、益氣生血、 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
氣血兩虧是中醫所說的血虛,指血量不足或血質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一般認為,引起血虛的病因有脾胃虛弱、飲食不足、失血過多、腎氣虧虛、勞作過度等。[1]
病因
這些病因引起血虛的機理,分述如下:
(1)脾胃虛弱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證治準繩》說:"脾胃者,氣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強健,可將攝入的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如飲食不節或肝膽之病橫犯脾胃,致脾胃功能減弱,精微不足,生化無源,久則出現血虛。血虛則可進一步引起其他臟腑功能失常。
(2)飲食不足
人體臟腑靠氣血津液滋養,氣血津液靠水谷精微來化生。清代喻昌《醫門法律》說:"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如飲食數量不足,長期飢餓,氣血生化無源,勢必導致血虛。另外,飲食量雖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樣出現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現血虛,並導致其他病證。
(3)失血過多
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另外,由於出血,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繼而加重血虛。
(4)腎氣虧虛
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若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及房勞過度等均可引起腎虛,而腎虛則精少,精虧則血虛。
(5)勞作過度
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出血損傷陽氣陰液;強力勞作能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勞心太過,易使陰血暗耗,心血虧虛等,均可導致血虛。
臨床表現
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在心肺之氣共同作用之下,內至臟腑,外達筋骨,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着營養作用。但如果由於各種原因引起氣血虧虛則可出現一系列的病證。主要可歸納為臟腑失於濡養、血不載氣兩方面引起的病證。
(1)臟腑失於濡養
臟腑失於濡養一般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乾燥,頭髮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
由於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臨床上血虛主要表現在心肝二髒。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榮則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乾澀,視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養筋脈,則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由於中醫認為肝主筋,爪為筋之餘,肝血不足,爪甲失養,枯薄脆裂。中醫五行學說認為,心為肝之子,肝為腎之子。根據虛則補其母和陽生陰長的道理,在治療時補心常兼補肝,補肝常兼滋腎。在血虛較為嚴重的情況下,補血方內還常加入補脾肺之氣的藥物。
(2)血不載氣
中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虛,氣無以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病人不僅有血虛的症狀,而且還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氣虛症狀。臨床常見血虛而致氣虛的慢性失血證。特別是在大失血情況下,氣隨血亡而脫,此時氣脫反而成為主要矛盾。大氣下陷則出現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氣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
治療
中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 《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景岳全書》則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在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後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有"生血根本在於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並循環全身。精髓化血,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後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於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
(5)解毒生血
中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鬱火,又可阻絡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
中藥調理
下面推薦一些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可以單方或組方做茶泡飲,簡便易行,也可烹調使用。
枸杞子:枸杞子性平,味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具有補血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如《本草通玄》記載:"枸杞子,補血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無不愈矣。"《本草經疏》中也說:"枸杞子,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
桑椹子:桑椹子有補肝、益腎、滋陰的作用。如《滇南本草》雲:桑椹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桑椹滋肝腎,充血液,健步履。"故腎虛之人,尤其是腎陰不足者,食之最宜。桑椹被稱為"民間聖果",含有豐富的活性蛋白、維生素、氨基酸、胡蘿蔔素、礦物素等成分。桑葚滋陰補血,生津,潤腸,可用於久病體虛,肝腎陰虧,腰膝酸軟,目暗耳鳴。
桂元:桂元含豐富的鐵和蛋白質等,且含有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萄萄糖,體弱貧血,年老體衰,久病體虛,經常吃些桂圓很有補益;婦女產後,桂圓也是重要的調補食品。含鐵量也比較高,可在提高熱能、補充營養的同時促進血紅蛋白再生,從而達到補血的效果,與枸杞、桑椹等組方為椹元茶長期做茶泡飲效果更佳。研究發現,龍眼肉除了對全身有補益作用外,對腦細胞特別有效,能增強記憶,消除疲勞。
黃精:黃精中富含多糖、甾體皂苷、蒽醌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生物鹼、強心苷、木脂素等物質,以及維生素和對人體有益的多種氨基酸。可以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適用陰虛勞嗽;肺燥咳嗽;脾虛乏力;食少口乾;消渴;腎虧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耳鳴目暗;鬚髮早白等症。
食譜
調理氣血兩虛體質,重點以補益氣血為主。補益氣血的食物有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桑葚、葡萄、紅棗、桂圓等。下面給大家推薦幾例食療妙方。
1、二米粥。取等量的大米和玉米(約一把的量),將兩米放人鍋中煮熟食粥即可。此方中用大米配玉米,既能補氣.又能補血,是氣血雙補的特效食療方。如果在吃粥時.要配一些小菜來調味的話.那麼"大蔥拌豆腐"是首選。
功效解析:這是一道簡易的補血食療方:五穀都為種子,有生氣的功效,都是補氣血的佳品。五穀中,大米補中益氣、玉米寧心活血、黃豆益氣;豆腐多由黃豆製成,有補氣的功效;大蔥味辛、性溫,能通陽活血。所以此款食療方正是補氣血的良方。
2、杞子紅棗煲雞蛋
將枸杞子20克.紅棗8枚,雞蛋2個。一同放人鍋中煮,待雞蛋煮熟後剝去殼,再煮片刻即可,吃蛋飲湯。
功效解析:本方所用枸杞子、紅棗是補氣養血的上品。所選食材易購買,其功效完全可與價格昂貴的補品相媲比,經常食用此方能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3、羊肉湯
羊肉、枸杞、胡椒粉。調理方式:將羊肉洗淨後切碎,放進鍋內加入適量的水熬煮,等肉煮熟時,加入枸杞繼續將羊肉煮至爛熟,接着放入蔥、姜、鹽、胡椒粉調味即可。 保健功效:補腎壯陽、養血益精。適用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消瘦、腎虛陽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老年體虛等病症患者。
4、山藥湯圓
材料:山藥、糯米、紅糖、胡椒粉。 調理方式:將山藥研磨成粉末,放進蒸鍋里蒸熟,再加入紅糖和胡椒粉做成肉餡。將糯米浸泡片刻,磨成糯米粉,再將山藥餡和糯米粉做成湯圓放進鍋里煮熟即可。 保健功效:健脾補腎。適用於腎精虧損、脾虛少食等病症患者。
5、雙耳湯
材料:黑木耳、銀耳、冰糖。調理方式:先將木耳和銀耳以溫水泡發,清洗乾淨後一起放到蒸碗裡,加入適量的水和冰糖,放到蒸籠中蒸熟即可保健功效:補腎、滋陰潤肺。適用於肺腎陰虛引起的口乾舌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氣喘及高血壓、血管硬化、眼底出血等病症患者。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