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兒蓋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兒蓋會議(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會議)

毛兒蓋會議遺址原圖鏈接

簡介

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四川毛兒蓋舉行的會議,在會上,中央一些領導人與張國燾的分裂路線進行了堅決鬥爭,挫敗了分裂紅軍的企圖。毛兒蓋會議是紅軍進入草地前的一次會議。

毛兒蓋在長征史上的地位、作用有三點:籌糧;開會堅持北上;進入草地的出發地之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毛兒蓋會議

地點:四川毛兒蓋

時間:1935年8月20日

人物:張國燾

會議背景

當年右路軍(中央領導機關和一、四方面軍各一部)大部分批翻越黑水境內的昌德雪山、達古雪山北進至毛爾蓋,另一部紅軍由澤蓋過河,翻谷汝山經扎窩、晴朗、達蓋翻山去毛爾蓋。沿黑水河畔向毛兒蓋進發時,黑水河水流湍急,湍流之處波浪高至數尺,因此沿河任何之地均不能渡涉。紅軍行至則格、黑水、蘆花等地,只能沿着河岸危崖絕壁的羊腸路曲折向前,路面之狹隘,只能容許一人通過,人有兩手尚可攀扶越過,騾馬則易失蹄跌落,結果只有幾匹從江西出發的老資格騾子走了過來。

紅軍自1935年7月底進入毛爾蓋,而至8月21日(毛兒蓋政治局會議後)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為什麼在毛爾蓋要停留這麼久?一是青稞要8月份才成熟,必須等待青稞成熟,沒糧不可能走過草地;二是黨中央與張國燾的分歧還在擴大,一、四方面軍還不能統一行動。

紅軍與占領毛兒蓋的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打了一仗,這是中央紅軍與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第一次較量,紅軍大體弄清了胡宗南的實力非一些地方軍閥可比。

最先進入毛兒蓋的先頭部隊是一方面軍一軍二師四團和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九師二六七團,於1935年7月1日進至毛爾蓋一帶,與據守在此的胡宗南部李日基營激戰8天,才驅逐李營占領了毛兒蓋,這就是毛兒蓋戰鬥。[2]

沙窩會議後,張國燾毛兒蓋召集四方面軍軍以上幹部會議,非法審查中央路線,公開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活動。當時,敵人正加緊在南線進犯紅軍,造成對紅軍後方的嚴重威脅。據此,黨中央改變了夏洮戰役計劃,決定將紅軍主力集中到右路,主攻班佑。黨中央於1935年8月15日電示張國燾:"一、四方面軍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壩只出一部,掩護後方前進","目前應專力北向"。19日,張國燾致電右路軍前敵總指揮部,一面同意中央15日的行動計劃;一面卻強調攻取阿壩的重要性。

毛兒蓋日乾喬沼澤地原圖鏈接

會議紀要

概括

為了進一步統一戰略思想,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四川舉行毛兒蓋會議,着重討論紅軍主力的發展方向問題。到會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博古王稼祥陳昌浩凱豐鄧發徐向前李富春聶榮臻林彪李先念12人。朱德和張國燾因在前方指揮左路軍攻阿壩,未能參加會議。周恩來因重病也未到會。[3]

理由

毛澤東首先在會上作關於夏洮戰役後的行動問題報告。指出:我們到達夏洮地區以後,有兩個行動方向:一向陝西,一向青海、新疆、寧夏方向。報告認為,紅軍主力應向東向陝甘邊界發展,不應向黃河以西。其理由有四點:

  • 1、從敵情來說,如我們向黃河以西,敵人則在黃河以東築封鎖線,把我們限在黃河以西。這個地區雖然大,但多是草地、沙漠、人口也很少,將會發生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要迅速攻破敵人迫我向黃河以西的封鎖計劃,第一步占洮河流域,第二步占天水一帶,第三步在平涼一帶擊敵,向陝西發展。求得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
  • 2、從地形來說,由蘭州至潼關一帶地域廣大,我們需要在廣大的區域建立政權,創造後方。
  • 3、從經濟條件來說,西北要比黃河以東差,同時氣候寒冷,給養困難。
  • 4、從民族條件來說,黃河以西大部是回族、蒙古族,漢族很少,我們到西邊去,只能壯大回民的地方革命軍,而不能擴大紅軍本身。

總結

基於上述四方麵條件,紅軍主力應向黃河以東,支隊向黃河以西去破壞敵人的封鎖計劃。報告指出:夏洮戰役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洮河流域的東岸。我們應以洮河流域為基礎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因為這一區域,背靠草地,四川軍閥很難來;西北靠黃河,便於作戰;同時又可以黃河以西為退路。將來向東大發展時,後方應移到甘肅東北與陝西交界的地區去。

陳昌浩、王稼祥、凱豐、林彪、博古、徐向前在發言中,一致同意毛澤東的報告。他們認為向東是轉入新的形勢;向西是軍事上及政治上的退卻。這個問題是關係前途的關鍵。為達到這一戰略目的,左路軍一定要向右路軍靠攏。但與會者也充分估計到左路軍不來與右路會合的可能性。

毛澤東作會議討論結論時再次強調:向東、向西是一個關鍵。如果不採取積極方針,將要給敵人迫向西。所以我們應採取積極的向東的方針。左路軍應向右路軍靠攏,我們應堅決堅持向東打,以岷州、洮河為中心向東發展,不應以一些困難而轉移向西。

會議最後通過由毛澤東起草一個決議,作為對兩河口會議通過的《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的補充。[4]

會議通過的《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

  • 一、根據敵我情況,為實現兩河口會議的決定,要求主力部隊迅速占取以岷州為中心之洮河東岸地區,並依據這個地區向東進攻,以便取得陝甘之廣大地區,為蘇維埃運動繼續發展之有力支柱與根據地。
  • 二、開闢甘陝地區,不論目前與將來之發展上,都是有利的,而且依據我們現有的力量,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 三、為着實現這個戰略決定,當前的夏洮戰役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關鍵。因此,應力爭控制洮河,首先是洮河東岸地區,粉碎敵人蘭州、松潘封鎖線之計劃,以處於有利的機動地位,而便利於繼續戰勝敵人。"集結最大限度的主力於這個主要方向,堅決與果敢作戰,靈活與巧妙的機動,是這個戰役勝利之保證。"
  • 四、"政治局認為在目前將我們的主力西渡黃河,深入青、寧、新僻地,是不適當的,是極不利的"。"目前採取這種方針是錯誤的,是一個危險的退卻方針。"這個方針之政治來源是畏懼敵人,誇大敵人力量,失去對自己力量及勝利信心的右傾機會主義。[5]

意義

毛兒蓋會議兩河口會議沙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這次會議確定的以岷州洮河為中心向東發展的行動方針,是對兩河口決定的補充,對於明確紅軍主力發展方向,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危險,起了積極的作用。[6]

1935年8月,紅軍征服了雪山以後,在毛兒蓋、波羅子一帶集結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縱橫數百里、神秘莫測、人煙稀少的水草地。黨中央在毛兒蓋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分別在毛兒蓋和卓克基兩地集中,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在中共中央統一指揮下,繼續北上過草地。右路軍在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葉劍英等率領下,從毛兒蓋出發,繞過松潘穿過草地向班佑前進。左路軍在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領下,由馬塘、卓克基出發過草地向阿壩地區開進。

紀念

2006年6月25日,毛兒蓋會議會址作為阿壩紅軍長征遺蹟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兒蓋會議會址——索花寺原圖鏈接

毛兒蓋會議會址

毛兒蓋會議會址位於松潘縣毛兒蓋區上八寨鄉索花喇嘛廟,現寺廟已毀,僅存殘垣斷壁。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會議,針對沙窩會議後張國燾又提出西出阿壩北上向青甘邊緣地區退卻的主張,會議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指出紅軍應占取以岷州為中心的洮河流域東岸,依託這一地區向東向陝甘發展,以實現創建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目標,再次肯定創建川陝甘蘇區方針的正確性。

會議還決定由毛澤東起草《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以補充兩河口會議通過的決議。毛兒蓋會議是兩河口及沙窩會議的繼續,對提高廣大指戰員對北上路線的認識,克服張國燾右傾逃跑主義的阻撓起了積極作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