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干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比干廟,為殷商宗室比干之廟,位於中國河南省衛輝市西北,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干墓為周武王所封國神,北魏太和十八年建廟,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都對比干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現存建築為明清時重建。

比干廟坐北朝南,前廟後墓,占地44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照壁、山門、二門、三門、享殿、日月坊、墓冢等建築。享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墓冢直徑50米,高6米,周圍廣植古柏。

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墓又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故被稱為天下第一墓,比干廟有據傳為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有「殷比干莫」(「莫」字通「墓」)幾個字,可能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筆跡,又被稱為天下第一碑[1]

景區簡介

比干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愛國諫臣,因直諫被剖心,葬於衛輝城北三公里處。武王伐紂後感念其忠心,為其封墓,並鑄銅盤銘曰:前崗後道,左林又泉,萬世之寧,茲焉是寶。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廟。

比干廟廟宇坐北朝南,古建築規模齊備,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現占地400餘畝。主體建築有比干廟牌坊、比干財富文化廣場、丹心牌坊、神道、長福廣場、照壁、山門、儀門、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大殿後以陰陽牆相隔留存有巨大的「天葬墓」。鱗次櫛比,各具特色,為我國廟墓合一的經典古建築群。廟內花木扶疏,蒼柏遮頂,環境幽深。

比干廟碑廊內保存有大量歷史文化珍品,真草隸篆等各類字體的歷代名人石刻千姿百態,碑碣林立。比干是忠義精神的化身,是中國諫諍文化的代表者即「諫臣極則」。周武王在兵戈將熄之際,派大臣封比干之墓(《尚書·武成》),題寫銅盤銘;墓前古亭殘碑上鑲刻着「殷比干莫」四個字,據考證為孔子劍刻遺蹟,為孔子傳世唯一真跡。北魏孝文帝在危機四伏之中,兩次親臨弔祭,創建廟宇,慨嘆「胡不我臣」;其「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為省重點文物。這是一通集文學與書法價值很高的石刻珍品。文內頌揚了比干「千金豈其吾珍兮,皇與寶余所中」的愛國主義節操。歷代金石集錄多有收載,素與洛陽龍門二十品齊名。唐太宗在戎馬倥傯之時,祭祀封諡,疾呼「惜善愛仁」;乾隆皇帝雖享受着太平盛世,但在內心深處,渴盼臣子能像比干一樣「披瀝以陳,甘於殞棄」……乾隆御碑為乾隆帝遺世唯一一通正楷碑,林氏姓源碑為研究林氏起源、分布、社會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

比乾的盡忠慘死令天地動容。開心柏、沒心菜、天葬墓蘊天地之靈氣,藏自然之精華,彰顯着忠義精神的亘古皎潔,為比干廟留下了眾多美好動人的傳說,其景物本身也構成了千古之謎。

比干以忠勇為著,歷代尊崇,萬代敬仰。孔子以「仁」稱之,唐太宗追贈其為太師,諡忠烈公,元順帝加封其為仁顯忠烈公。後世尊為諫聖。

比乾死後,周武王發動牧野大戰滅商,詔回比干陳氏夫人和兒子,正式賜其子姓林,比干成為林姓的太始祖。比干廟也是林氏家廟。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四和十月廿五,海內外比干後裔、林氏兒女紛至沓來,拜謁先祖、傳承家風,使比干精神得以光大發揚。在過去的歲月里,世林總會、泰林總會、福建晉江、石獅等海內外林氏宗親團體、廣大比干後裔、林氏兒女和各界人士紛紛捐資捐款,關心支持比干廟的開發建設。尤其是1992年來,新鄉市、衛輝市政府連續舉辦20餘屆比干誕辰紀念活動,比干廟、林氏祖庭成為林氏拜祖聖地。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沉澱,比干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象徵和載體。

在民間,人們視比干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尊其為文財神、文曲星,世享馨香。另外,比干還是裘皮行業的始祖。姓氏血緣中,蕭鍾葉尤沈林六籣同堂,王孫辜(上比下干)紀柴林血緣同宗。

公元1917年和1934年,林森曾兩次派代表來衛輝祭謁,擬恢復春秋祀典,發還比干廟產擬大規模重新修建,並創建「國粹大學」,弘揚比干精神。

歷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豐富的祭祀習俗。祈福避禳、求財問祿,濃郁的財神信仰,經久不衰,香火鼎盛。2007年,比干祭典被列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比干誕辰百年大典,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國僑聯、河南省政府各級政要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比干後裔共聚比干文化廣場,隆重祭拜比干公,活動規模大、影響深、意義遠,為歷年來之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已日漸成為河南著名的活動文化品牌[2]

目前,景區環境優美、設施更加完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園林單位、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和海內外比干後裔尋根謁祖、陶冶情操的聖地。

視頻

比干廟 相關視頻

新鄉衛輝比干廟
林氏太始祖比干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