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維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維聰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大明大中大夫太僕寺卿
籍貫 直隸順天府固安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達甫,號方城
出生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順天府固安縣城內
逝世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順天府固安縣城內
親屬 (父)楊和
(兄)楊維傑
出身
  • 正德十四年己卯科第一名舉人(解元)
  • 正德十六年辛巳科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狀元)
著作
  • 《性理諸家解》(輯)

楊維聰(1500年-1560年?[1]),達甫方城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學者。北直隸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城內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順天鄉試解元,次年會試聯捷,正德十六年(1520年)殿試登第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年「大禮議」期間,楊維聰等隨楊慎力爭大禮,反對世宗,遭到廷杖。此後被外放為官,在山西、山東任職多年,累官山東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調南京光祿寺卿,翌年調太僕寺卿,兩年後致仕。身後入祀固安鄉賢祠。

楊維聰是固安縣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固安城內曾建有「狀元及第」等牌坊。其著作有詩文數篇傳世,並輯《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家族文風鼎盛,父楊和中舉人,兄楊維傑榜眼,子孫亦多有科名。

生平

高中狀元

楊維聰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其父楊和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舉人,官至國子監學正,平生不務積蓄,唯嚴於教子。楊維聰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考中鄉試第一名(解元),次年二月會試聯捷第十名貢士。禮部按例請殿試,然武宗南巡未歸,閣老楊廷和認為「臨軒策問,必天子親御」,因此殿試未能舉行。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無子,憲宗之孫、孝宗之侄朱厚熜以旁支小宗入嗣大統,即皇帝位,是為世宗。至五月十五日,世宗方在西角門賜策問貢士。次日放榜,維聰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2][3],授翰林院修撰[4]

參考文獻

  1. 一說1490年-1550年
  2. 明史·卷七十》:(正德)十五年庚辰,武宗南巡,未及廷試。次年,世宗即位,五月御西角門策之,擢楊維聰第一。
  3. 《繼世紀聞·卷六》:(正德)十五年庚辰,朝覲考察已畢,時聖駕尚在南京未還。吏部奏請,至秋方得旨照例黜罷,來朝官至是方放回任。
    二月,會試,取中式舉人三百三十名。禮部請殿試,時楊閣老廷和議稱,臨軒策問,必天子親御,且因是或早有回鑾之機。一向未舉,延至冬未回。次年辛巳,今上即位,方御西角門賜策問,乃五月十五日也。又次日放榜,賜楊維聰為狀元,餘如制,內浙人史立模嘗得夢云:「汝巳年進士。」眾以為寅巳申亥非開科之年,恐無分耳。至是始驗雲。
  4. 《固安縣誌·卷三·選舉下》頁五:楊維聰,字達甫,國子監學正和次子。正德十四年以第一人舉於鄉,明年成進士,十六年廷試一甲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二年充會試同考官,遷右春坊右中允。因議大禮廷杖,出爲山西副使,改河南提督學校,陞山東右參政,山西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會推南京光祿寺卿,轉太僕寺卿,蔭一子入監讀書。崇祀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