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榜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榜眼是中國、朝鮮、越南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1]

榜眼其名始於北宋初年,王禹偁有《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又據《宋史·陳若拙傳》:「若拙,字敏之……太平興國五年,進士甲科……若拙多誕妄,寡學術,當時以第二人及第者為榜眼,若拙素無文,故目為『瞎榜』雲」

元朝人高則誠《琵琶記》中已有榜眼、探花之名。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一說是明太祖所定;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相關史籍

宋王禹偁《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2]

《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趙翼《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演變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榜眼」,實際上指出的是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如上所言,宋以前「未言一甲二、三名為榜眼、探花」。但是在科舉考試中,實際上宋以前的進士第二人等同於以後的榜眼。隨着歷朝的更迭,不論國祚久遠還是短暫,榜眼如同科舉制一樣不斷發生着變化。且不說萌芽階段的南北朝,就是隋唐兩朝,初創時期的科舉制度也並不完善。既然考試,就會有排序先後,否則,第一又怎麼得出來呢?但是,由於在同一榜內,有時少到僅僅數人,也就沒必要特別強調第二如何了。唐朝連進士的稱謂都有差異,如在參加考試時已經叫進士了,到考取後「雁塔題名」時就稱「前進士」。也就是說「前進士」才是後來所說的進士,而「進士」等同於舉人。由此可知,「榜眼」一詞遠不具備產生的環境。

視頻

榜眼 相關視頻

秀才舉人進士榜眼探花狀元
榜眼人才計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