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尾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尾鵟
原圖鏈接

棕尾鵟[1]是鷹科鵟屬的中大型猛禽,體長50-65厘米,體重1280克。成鳥頭、頸棕褐色,上體褐色;第2-5枚初級飛羽外翈具橫斑;下體棕白色;尾部棕褐色,與其他種鵟不同。

主要以野、齧齒動物、蜥蜴雉雞和其他鳥類與鳥卵等為食,有時也吃死魚和其他動物屍體。常單獨活動。常在岩石、土丘上站立等待尋找地上獵物。不善鳴叫,在求偶時期鳴叫,叫聲如「pece-oo」,聲,叫聲短而尖銳。分布於希臘、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蒙古、阿爾泰、克什米爾、印度和中國等地。

形態特徵

棕尾鵟屬中型猛禽,體色變化也比較大,有淡色型和暗色型等,但體羽的顏色均比其他類的顏色淺淡。通常上體為淡褐色到淡沙褐色,具有暗色的中央紋,喉部和上胸部為皮黃白色,具有暗色的羽軸紋,下胸為白色,腹部和腿上的羽毛為黑褐色,尾羽為棕褐色,通常沒有橫帶或僅具有窄而明顯的暗色橫斑,這一點與其他鵟類明顯不同。在空中翱翔時飛羽下面顏色淺淡,翼尖為黑色。虹膜金黃褐色或淡黃褐色,嘴黑色或石板褐色,尖端黑色,下嘴的基部和口角為黃色;蠟膜黃綠色,腳和趾黃色或檸檬黃色。

成鳥頭、頸棕褐色,具黑色羽軸;眼先及眼上下淡色而具黑色羽領;上體餘部近褐,羽緣茶棕;初級飛羽黑褐,內翈自缺刻至羽基白色,貫以淡棕褐色橫斑;次級飛羽較淡、內翈具暗褐色橫斑;翅下覆羽和腋羽大都為棕褐色,尾羽淡棕褐,羽干紋白,尾尖淡棕,具寬闊的暗褐色次端斑。頦、喉、胸主要為棕色;下腹淡棕白;覆腿羽近栗色;尾下覆羽與下腹相似。幼鳥體色與成鳥相似,但尾羽具較多的暗褐色橫斑。

棲息環境

棕尾鵟是一種喜歡乾燥環境的荒原猛禽,棲息於荒漠、半荒漠、草原、無樹的平原和山地平原,垂直分布的高度可達海拔2000-4000米的高原地區,冬季有時也到農田地區活動,但較少活動於森林地帶,常單獨或成群活動在開闊、多石而又乾燥的不毛之地。平時不善於鳴叫,行動顯得遲緩而笨重,常站立在地上、岩石上、電線杆上或地面的高處和石頭上,偶爾也站立在樹上。喜歡在空中成圓圈狀翱翔和盤旋,兩翅上舉成「V」字形,有時也在空中逆風不動,好像懸浮在空中。

生活習性

棕尾鵟在中亞到東歐的半荒漠草原、高地疏林地帶繁殖,在東部繁殖的種群個體顯著大於西部者。它們跟大鵟一樣喜歡在開闊地捕食,既會長時間地在突出物上蹲守,也會花很長時間在高空翱翔。在中國新疆地區繁殖的棕尾鵟個體大,體長和翼展都接近大鵟,但是明顯比大鵟顯得苗條,頸和腳杆都顯得修長一些,翅寬也比大鵟得要窄,尾在身長中所占比例超過大鵟和普通鵟。

主要以野兔、齧齒動物、蛙、蜥蜴、蛇、雉雞和其他鳥類與鳥卵等為食,有時也吃死魚和其他動物屍體。有趣的是,它還可以象家雞一樣在地面上走來走去,尋找甲蟲等來充飢。通常站在一走地方等待和觀察動物活動,或者在飛翔時緊緊地盯着地面,發現獵物則立刻衝下捕捉。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貝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里、毛里塔尼亞、蒙古、摩洛哥、緬甸、尼泊爾、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

旅鳥:白俄羅斯、比利時、博茨瓦納、丹麥、芬蘭、法國、岡比亞、加納、馬拉維、馬耳他、荷蘭、挪威、葡萄牙、索馬里、瑞典、瑞士、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

中國分布於新疆吐魯番、和碩、庫爾勒、阿圖什、烏什、伽師及喀什。

繁殖於歐洲東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西部;越冬南遷。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份。求偶時發出短而尖銳的叫聲。營巢於懸崖峭壁間的岩石上或樹上。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墊有枯草。每窩產卵3一5枚,通常4枚,偶爾也有少至2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皮黃白色,具黃色或紅褐色斑點。棕尾鵟每窩產卵3-5枚,通常3枚,偶見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皮黃白色,具黃色或紅褐色斑;卵的大小為(55-69)厘米×(43-48)厘米。 2003年發現的三個巢,窩卵數分別為3、3、1,明顯低於文獻記載,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該年度繁殖區內鼠類處於低密度區有關,通過食性調查觀察發現有食物不足的跡象。另外,其中一個巢中的卵雖為一枚,但卻是一枚超大的卵,該卵正常孵化出雛鳥一隻,其大小與其他雛鳥差別不大。孵化期約為28-31天,估計產卵應在4月中上旬,幼雛留巢期為40-4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飛出。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撫養,大約經過40-45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棕尾鵟主要以齧齒動物、蜥蜴、蛇、鳥類與鳥卵為食。2003年5月14日發現一巢中有小家鼠兩隻,大沙鼠一隻,後者被取食僅剩兩後肢及尾部;2003年5月12-13日對另一巢進行了兩天觀察,成鳥第一天上午捕獲小五趾跳鼠一隻,下午捕獲大沙鼠一隻,第二天上午捕獲小家鼠一隻。6月上旬的調查發現巢中或巢的下方有大耳蝟、東方沙蟒、草兔等屍體或殘餘物;吐物中甚至發現了昆蟲的甲殼。其食性似乎有明顯的變化,育雛初期以鼠類為主,後期以其他小動物為主,也可能反映出由於捕食造成鼠類密度下降轉而捕食其他小動物。(3周齡雛鳥) 捕食行為:棕尾鵟通常站在固定地方等待和觀察動物活動,或者在飛翔時緊緊地盯着地面,發現獵物則立刻俯衝捕捉。調查中多次觀察到該種長時間停歇在高處,靜候捕食。「過捕行為」一例,2003年5月14日發現一巢中有小家鼠兩隻,大沙鼠一隻,但其中一隻小家鼠並沒有被取食,而是放在巢的一角,最後變成了「乾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