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條紋狗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條紋狗鯊

學名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命名者 Anonymous [Bennett], 1830

英文名 White-spotted catshark

別名  Chil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條紋斑竹鯊、

    狗沙、沙條、斑竹狗鮫、紅狗鯊(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是/是

最大體長     95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鬚鯊 Orectolobiformes

  天竺鮫 Hemiscylliidae

  狗鮫 Chiloscyllium

條紋狗鯊,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

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平直,下角不尖突,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中部;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後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

體呈灰褐色,體側具12-13條暗色橫紋,體側及各鰭另具許多淡色之斑點。以前所記載之印度狗鯊(Chiloscyllium indicum)為本種之誤鑑。[1]

主要以底拖網或沈底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 - 30公尺

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動緩慢。生態習性不甚清楚,可能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 [2]

分佈

西印度洋印度馬爾代夫,東至巴布亞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亞。台灣西部、北部 [3]

繁殖

產卵,成對卵。胚胎僅以蛋黃為食。孵化處10-13厘米。在台灣,孵化發生在6月至8月。

保育

近危(NT) ;評估日期: 2006年1月31日

視頻

條紋斑竹鯊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參考文獻

  1. 條紋狗鯊,fishdb.sinica.edu.tw
  2. 條紋狗鯊,fishdb.sinica.edu.tw
  3. Chiloscyllium plagiosum,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