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桂林市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林市基督教堂

圖片來自trip

桂林市基督教堂位於中國廣西桂林市秀峰區中山中路50號,建於1994年。該堂為桂林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桂林市基督教協會駐地,兩會辦公地點設於貢後巷。該堂前身為建立於1912年的美南浸信會福音堂。

現任牧師為羅玉峰、周運爽、朱林禎、邵蘭華。

歷史

初期教會的建立

宣道會美國牧師孔道宏光緒廿四年(1898年)在中山中路義井頭(今台聯酒店址)建堂,1924年兩次擴建,可容納四百餘人。民國卅八年(1949年)發展成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臨近縣鄉14個分堂的區會,在恭城縣、平樂縣沙子、六塘、羅錦、會仙、塘頭、油麻、高尚田、董家巷、矮嶺、秧塘、黃冕等地建立禮拜堂,並創建宣道會華南教區和桂林區會,信徒千餘人。經費由美國供給。基督教聯合會成立後解散。

聖公會:由英國安立甘教會裴樂義牧師創建,1900年在芙蓉路建聖彼得堂,除教堂外還有教室和住宅,抗日戰爭中全毀。後重建小禮堂及住宅四棟,並建立道生醫院(今博愛醫院)宿舍大樓。現僅存牧師樓一棟。光緒廿七年(1901年)於今下十字街的三多路東口北端建聖約翰堂,有前外堂樓房一座,後禮堂平房一座,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抗日戰爭中堂屋全毀。後重建。隸屬香港教區宣統元年(1909年)成立湘桂教區,經費由英國差會供給。到民國廿二年(1933年)建立了桂林、興安衡陽等10個牧區,教堂40多座,有信徒2000餘人。基督教聯合會成立後解散。裴樂義在桂林發展的第一個信徒是宋崇真,後按立為桂林第一位本地牧師。

浸信會:由美南浸信會盧信恩牧師於民國二年(1913年)建立,其時有信徒12人。民國八年(1919年)成立廣西西南浸信會聯會。1912年5月,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即在下十字街(今中山中路185號)建立教堂,經費由美國差會供給,抗日戰爭中全毀。後重建大禮堂、小禮堂及一座二層住宅,建築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十四年(1925年),共發展信徒5000餘人。民國卅四年(1945年,陸德理牧師主持教會事務,次年重建教堂,信徒僅135人。基督教聯合會成立後解散。

自立會:受五卅運動影響,由桂林基督徒李圓善、楊訂三、路紹庭、區振聲等24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宣布脫離原屬教會建立。李培春為牧師,並在府后街租用半間民房作為聚會點。後李牧師辭職,改聘陽道生為傳道人,並在陽橋頭租、買鋪屋各一座,並建禮拜堂一座,耗資1800多銀元。民國廿七年(1938年)12月24日被日機炸毀。民國廿九年(1940年)自立會解散,併入基督徒聚會處。

基督徒聚會處:由信徒張志平和上海來桂的上海基督徒聚會處信徒左弗如於民國廿四年(1935年)創建,在杉湖北路設聚會點。民國廿七年(1938年),浙江測量隊的聚會處信徒10餘人疏散來桂,先後在七星岩後的住宅、東靈街區振聲助產院和桂花園聚會。抗日戰爭結束後,現在李圓善家中聚會,後因人數增加,在杉湖北路修建木質平房聚會。1958年10月加入桂林市基督教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民國五年(1916年)安息日會南寧區會張因健來桂傳道,三年後中止。民國廿九年(1940年)南寧區會植體強復來桂傳道,民國卅一年(1942年)起先後由趙宗理、洪聲世主持教會事務。聚會點設在碼坪街(今七星公園內),有信徒40餘人。民國卅三年(1944年)因抗日戰爭停辦。

信義會:由信義會總會牧師徐雪中、長老賈海倫及王子同等人於民國卅八年(1949年)5月來桂籌辦,同年6月23日成立籌委會。1950年7月1日,洪性舜主持該會工作,次年11月13日停辦,停辦時僅有信徒7人。

龍珠路教會:民國卅八年(1949年),泰東神學院南京黃泥崗遷來桂林辦學,駐龍珠路28號。學院師生和附近信徒在本院教堂聚會。基督教聯合會成立後解散。

政治環境的變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政府對教會實施干預,1951年3月8日成立桂林基督教團體聯合會,借原聖公會教堂辦公,當時加入的信徒有666人。組成的單位包括聖公會、宣道會、浸信會、信義會、泰東神學院、龍珠路教會、道生醫院、錫安醫院、基督徒聚會處、西南浸信會聯合會聖經學校。1951年9月,道生、錫安兩醫院由桂林市人民政府接辦,退出聯合會。第一屆基督教團體聯合會負責人包括沈明燧、丁寶璽、章保羅、金約翰、張學恭等。1955年3月17日,聯合會改為桂林市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借中山中路浸信會教堂辦公。三自委員會成立後,聯合會解散。

1956年9月22日至23日,桂林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一次代表會議舉行,由代表70人選舉產生桂林市基督教第一屆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有22名委員,主席為張學恭。1983年2月成立桂林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桂林市基督教堂先後有12座,包括聖公會4座、浸信會3座、宣道會、信義會、自立會、基督徒聚會處、泰東神學院各1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三自革新,進行「聯合禮拜」後,教堂僅餘1座。

文革之後的發展

桂林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所用的原浸信會禮拜堂建於抗日戰爭勝利後,擁有大禮堂、小禮堂和一座二層住宅,建築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被挪用作紅星印刷廠廠房,教牧人員遭到迫害。

「文革」結束後,1980年和1982年分兩次退還教會,當時為桂林市區唯一的基督教堂。紅星印刷廠補償占用教堂期間的全部房租。1980年12月25日,桂林市基督教堂在「文革」後首次恢復聚會。199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該堂拆遷至中山中路456號(今50號)建立新堂,名為桂林市基督教堂。10月16日舉行新堂落成典禮。教堂採用西方建築形式,用地面積1309.9平方米,占地面積747.4平方米,建築面積1828.5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聚會,是當時廣西最大的基督教堂。

2000年5月,桂林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更名為桂林市基督教協會。2011年11月至12月間教堂內部進行整體裝修。2012年5月27日教堂舉行百年慶典。 [1]

參考文獻

  1. 桂林市志. 中華書局: 1997 存檔副本. [201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