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宜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格宜鎮 |
中文名 :格宜鎮 所屬地區:雲南省宣威市 |
格宜鎮位於宣威市東北部,鎮政府駐地距宣威縣城42公里,東北與寶山、文興接壤,東南和南部與田壩鎮、東山鎮隔革香河相望,西與龍場鎮相連,北與樂豐鄉、阿都鄉為鄰,南北最大跨距55公里,東西最大跨距17公里,全鎮國土面積244.73平方千米。
格宜鎮屬典行的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形狹長,地形為封閉型盆地,中部多湖泊。山脈為烏蒙山東列山系,一列從北向南由白泥井、五里坪、得馬梁子組成,長20餘公里,一列自北向東,由火藥街、花紅、跑馬三梁子組成,長10公里。北部水匯入華澤河,南部水匯入革香河,中部水匯入石磨大海壩,全鎮境內最高海拔2248米,最低海拔1460米,年平均氣溫13.2℃,年均降雨量1090毫米。全鎮水資源分布不均,啟文、龍山、華澤等8個村委會較為豐富,白泥、旱稻等6個村委會較為缺乏,煤炭、鐵礦、硅礦、砂石等礦產資源豐富。
格宜集鎮位於宣文公路與格阿公路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宣威東北片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連接寶山、文興、普立、阿都等鄉鎮和貴州省六盤水市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主要產業有"糧、煙、煤、豬",帶領全鎮人民調結構、興產業、上項目、重舉措,使格宜鎮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社會穩定,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穩步推進。 [1]
沿革
格宜系彝語地名。格指大箐,尼是深。其含義為深茂的大箐。後寫為格宜,鎮以此得名。民國中屬四區(寶山),民國29(1940)分屬寶山、備木、龍場鄉。1949年為宣威新二區轄。1950至1952年為八(格宜)區。1953年至1969年為格宜區(中國政區大典:1958年置啟文、翠華、志戛三公社,1961年復設格宜區)。1970年至1983年為格宜公社。1984至1987年為格宜區。1988年建格宜鎮。1997年,面積253.5平方千米,人口4.9萬,截至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44.7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989人。轄啟文、白泥、龍山、發戛、旱稻、大興、石磨、陸村、翠華、米茂、華澤、龍泉、得馬、大坪14個行政村。
經濟
2006年,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農業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社會經濟綜合協調發展。2006年末,格宜鎮國內生產總值2.81億元,比上年增8.1%;國民收入2.12億元,比上年增5%,工農業總產值2.0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0.84億元,比上年增0.5%,農業總產值1.17億元,比上年增6%。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58億元,比上年增11.9%,農民人均純收入2074.34元,比上年增30.8%。財政收入381萬元,比上年增31%,財政支出2101萬元,比上年增33%。全鎮有非公企業281個,從業人員6420人,實現總產值0.8億元,比上年增13%,營業收入7115萬元,比上年增15.3%,工業增加值1455萬元,比上年增13.04%,利潤總額1778萬元,比上年增8%,上交稅金107萬元,比上年增6%。
2006年格宜鎮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大興、石磨兩個村委會真正形成了以魔芋種植為主的生產格局。全鎮全年種植烤煙7000畝,收購煙葉150萬公斤,收購產值890萬元;種植魔芋3000畝,實現產值750萬元,建成了一個魔芋精粉加工廠,加工魔芋精粉50噸,實現產值160萬元;建成一個花香菇種植基地,成立了宣威市弘苑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種植花香菇50萬棒,實現產值150萬元;種植各類水果、經濟林果3392畝,實現產值300萬元左右;通過近幾年的努力,以魔芋、蔬菜、花香菇為主的特色產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初步形成規模,強化了龍頭企業對農戶的帶動作用,提高了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另外,以生豬養殖為重點的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生豬養殖小區4個,養牛小區1個,發展年養羊100頭以上的養羊戶1戶,肥豬出欄72259頭,牛出欄549頭,羊出欄2249隻,肉類總產8076噸,畜牧業總產值7438萬元,比上年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