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清朝為其海軍向德國訂購的經遠級裝甲巡洋艦二號艦(有的著作里也劃分為鐵甲艦)。本艦作為北洋艦隊的重要一員參加了甲午戰爭。在黃海海戰中,本艦中彈起火,幾乎徹底燒毀,經過乘員奮力撲救才倖免於難。隨後本艦參加了威海衛之戰,擊殺日本陸軍少將大寺安純,造成戰爭中日軍最高軍階陣亡記錄。最終日軍用魚雷艇夜襲,本艦受魚雷命中傾覆沉沒於威海港內。

設計和概述

1884年中法戰爭馬江海戰一役,福建水師慘敗[1],幾乎全軍覆沒。受此慘敗刺激,清朝計劃重新對外購買若干巡洋艦。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原本希望參照穹甲巡洋艦濟遠號的設計再造4艘。然英國方面對失去訂單一事一直耿耿於懷,在面對清廷拋出新訂單之際極欲分一杯羹;加上濟遠號作為德國第一次建造穹甲巡洋艦,經驗不足,設計上頗有缺陷之處,英國方面趁機對濟遠號的設計展開批評,並向時任駐英公使曾紀澤宣傳英國的設計。經過一番辯論和權衡,清廷最終決定在德國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即本級),另外在英國建造兩艘穹甲巡洋艦(即致遠級防護巡洋艦)。

本艦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額定乘員202人。外觀上雙煙囪,僅有的一根桅杆在煙囪後面。前部設置有前艏樓,從艦艏一直延伸至至主炮台前部;其餘部分安裝有與前艏樓平齊的舷牆。司令塔位置在主炮台後面,頂部為露天的羅經艦橋。

武器方面,主炮為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210毫米後膛炮,全部安裝於艦艏的雙聯裝露炮台;副炮為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150毫米後膛炮,安裝在舷側耳台,射界135度。本艦重視艦艏火力,主、副炮全部可以朝前發射,是典型的船頭對敵設計。引人爭議的是本艦艦艉完全沒有大、中口徑火炮,僅有若干小口徑火炮,包括兩門克虜伯75毫米舢板炮、兩門哈乞開斯47毫米速射炮、兩門哈乞開斯37毫米5管速射炮,在亂戰戰術中作自衛用。桅盤上還有一門哈乞開斯37毫米5管速射炮。按照當時海軍的慣例,本艦安裝有撞角。魚雷武器為4具魚雷發射管,兩具在艦艏水線下,另兩具在兩舷。

防護方面,本艦採用了類似鐵甲艦的中央裝甲盒結構,保護着要害部位。側面的水線裝甲由三段裝甲拼接而成,上方9.5英寸(241毫米)、下方5.2英寸(132毫米),但高度僅有5.92英尺(1.80米)。因為水線裝甲帶裝設位置太低,正常排水量狀態下裝甲帶頂部差不多到了水線位置,滿載時情況更嚴重。而且裝甲帶各裝甲板因為是拼接而成,接縫處中彈即可能造成破裂進水。除了中央裝甲盒,前後部位還各布置有穹甲甲板,中部高於水線,厚度比較薄,中部平行部分僅厚1.5英寸(38毫米),兩側傾斜入水部分厚3英寸(76毫米)。主炮露炮台胸牆裝甲8英寸(203毫米),炮台採用後部敞開式炮罩,厚度1.5英寸(38毫米)。至於司令塔,側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2]。司令塔頂蓋與塔壁留有較高的空隙,中間僅通過幾根柱子相連。這種設計改善了觀察視野,但也使得彈片和小口徑炮彈能從縫隙中飛入,留下了隱患。

視頻

來遠號裝甲巡洋艦 相關視頻

二戰裝甲巡洋艦斯佩伯爵號
「喬治·埃夫洛夫」號 ,世界上現存唯一裝甲巡洋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