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家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家角

中文名稱;朱家角鎮

面積;47.44平方公里(1991年1月)

人口;39719人(1991年1月)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著名景點;慈門寺、珠溪園

地理位置;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

朱家角屬於上海市青浦區內,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2000年原沈巷鎮併入朱家角。號稱「上海第一大鎮」。朱家角有北大街、東井街、西井街、大新街、東市街、勝利街、漕河街、東湖街、西湖街等幾條老街。 其中北大街在2005年11月被評選為「上海市十大休閒街」之一。[1]

概述

朱家角現在的行政區全稱是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朱家角鎮中心所在的位置大約是東經121.11°、北緯31.05°,在上海市中心西偏南約49公里處,屬亞熱帶氣候。朱家角在上海、蘇州、嘉興三個城市所圍成的三角形中心。 

東鄰青浦,東南方是松江區的小崑山,南邊是練塘,西南是屬於金澤鎮的西岑,西面隔澱山湖與金澤鎮的商塌相望,北面與江蘇省崑山市的澱山湖鎮相鄰。  

朱家角的西部,有一座澱山,原在澱山湖中,澱山湖由此得名。黃浦江的上游攔路港在鎮西流過。漕港穿鎮而過,流經青浦,北上匯入蘇州河。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

行政區劃

朱家角鎮下轄28個村民委員會(周盪、橫江、盛家埭、張家圩、新旺、新華、萬隆、小江、周家港、沙家埭、薛間、山灣、慶豐、淀峰、創建、山海橋、澱山湖一村、水產、安莊、先鋒、沈巷、張馬、李莊、建新、王金、林家、新勝、張巷村)及11個社區居委會(東井街、北大街、大新街、勝利街、東湖街、西湖新村、大淀湖、東大門、沈巷、泰安第一社區、泰安第二社區)。全鎮共有20157戶,戶籍總人口60000人,其中:男性29269人,女性30223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15107人,農業人口占38.14%。來滬流動人口42986人。

歷史沿革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

朱家角鎮在宋元期間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鎮。朱家村改名為珠街閣,又名珠里、珠溪,俗稱角里。

朱家鎮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貿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標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屬於五十七個三區之二圖、十一圖和一區二十五圖。清末實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

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初年,仍稱珠葑市,設市公所;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為青浦縣十三區之二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設第二區公所,列為青浦縣八個區公所之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汪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薛間、葑沃、張甸、張丁、安莊、沈巷六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復第二區公所,仍轄三鎮六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區公所,改稱區署,轄一鎮二鄉,即將原有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張丁鄉合為一

鎮,名珠溪鎮;薛間、安莊二鄉合為一鄉,名安莊鄉;沈巷、葑沃、張甸三鄉合為一鄉,名葑沃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實行鄉鎮歸併,全縣設青東(青龍)、青西(淀泖)兩個區署,珠溪鎮及安莊、葑沃鄉均屬青西區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隨即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下轄沈巷、萬龍、葑沃、薛間四鄉及朱家角鎮。原屬崑山縣的東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條街劃歸朱家角鎮;

1951年4月撤銷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區,從所轄沈巷、薛間二鄉各劃出三個村,組成安莊鄉,遂成五鄉一鎮。

1954年原屬松江縣的天心鄉,劃歸朱家角區,同時把萬龍鄉的諸家村劃歸城廂區的城南鄉,把葑沃鄉的南橫村劃歸松江縣天馬鄉;是年夏,整編機構,撤銷朱家角區。將沈巷、安莊、葑沃三鄉劃歸練塘區,萬龍、薛間、天心三鄉劃歸城廂區。復建朱家角鎮建制,直屬縣領導;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區,對原劃出的六個鄉全部劃回,並把城廂區的盈中、萬壽、城南三個鄉劃歸朱家角區管轄。朱家角鎮仍為縣屬鎮,鎮人民政府改稱鎮人民委員會,建制不變;

1957年,葉龍萬隆片劃歸朱家角鎮;

1958年9月朱家角鎮和葉龍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改名為朱家角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鎮工作組,負責城鎮工作,籌備鎮社分治。1962年2月,鎮社正式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成立鎮人民政府;

1968年鎮政府改名為"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鎮人民政府名稱;

1991年,朱家角鎮和朱家角鄉合併成一個縣屬建制鎮。

2000年青浦區行政區劃調整中與沈巷鎮合併為新建制鎮--朱家角中心鎮,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鎮。

地理位置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

自然氣候

上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徵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上海氣溫最高的是7、8兩月,這些年上海的夏天越來越熱,超過35℃的高溫天數10天左右;冬季1月下旬到2月初(通常是春節期間)最冷,暴冷的天數雖然不多(一般持續3天),但江南的濕冷連北方人都喊吃不消,常刮刺骨的偏北風,不穿一些厚實保暖的衣物不行,手套、圍巾、帽子也要全副武裝。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時終年無雪。3月到5月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旅遊季節。需要特別提醒的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梅雨季節,忽晴忽雨,20多天的雨量約占全年的1/4,這段時間不宜出遊。8月底到9月上中旬是颱風多發季節,常有瓢潑大雨。這兩個時段游上海一定要帶好晴雨傘,好在此時氣候炎熱,晴天也可用作遮陽避日。

發展歷史

早在宋元期間,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 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餘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併。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辟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至199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屬、化纖、輕工機械、絲綢服裝四大行業集團。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21.83億元,工業利潤7460萬元。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文儒薈萃

朱家角自成繁華市鎮後,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鎮上還先後有《珠溪》、《薛浪》、《驪珠》等20多種報刊出版發行。建國後,文化事業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院等。朱家角人又不斷延續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如京劇角、歌唱角、文學角、書畫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費、吮文化內涵,已經成為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20世紀90年代後,群眾文化活動與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1994年初,在全鎮開展家庭讀書等「庭院文化」十大系列活動,特別是朱家角的「民間藏書」,更是名揚海內外。鎮上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10多萬冊,超過全區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

經濟發展

2011年,朱家角鎮經濟和社會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4億元,同比增長10.42%(其中:第一產業1.69億元,第二產業26.14億元,第三產業27.57億元);完成社會總產值291.84億元,同比增長11.58%(其中:第一產業3.83億元,第二產業125.13億元,第三產業162.8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33.7億元,其中工業投入2.35億元;稅收收入12.03億元,同比增長10.55%,預算內財力2.89億元,同比增長6.25%;合同外資2666萬美元,實到外資8365萬美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47元,同比增長13.2%。

生態農業

朱家角鎮現有耕地面積49066畝(不包括各類開發區)。2009年水稻種植面積22039.6畝;蔬菜常年種植面積6000畝;葡萄、西甜瓜為主的瓜果種植面積6500畝;苗木、花卉種植面積15000畝;精養魚塘6800畝。

近年來,隨着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優化與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全鎮農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基本形成了沈磚公路以南的糧菜主產區;泖河沿線的泖盪地區種植以茭白為主的水生蔬菜主產區;主幹道路沿線、地勢較高的圩區種植以大棚西瓜、果樹等為主的經濟作物主產區和主要骨幹河道的大江、大湖沿線為優質水產品主產區。

全鎮已註冊「悅更想」大米、「泖塔」蔬菜、「塘橋」蔬種、「朱家翠皮」西瓜、「百果園」水果、「古橋」農機等農產品商標,其中巷農公司在江西宜豐基地生產的大米更是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全區一共有5隻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旅遊景區

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

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蹟。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站在橋頂,看七月廿 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樑」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

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品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占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蓆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

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乾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古鎮朱家角,橋多、弄多、角多,顯露出無限的水鄉文化氣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數百年造就了無數豪傑,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斷延伸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於是,朱家角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說是自娛自樂也罷,說是群眾文化也罷,總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內涵,已經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猶如綠葉襯牡丹,給水鄉澤國添上重重一筆。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產。

旅遊指南

交通

上海體育場乘游4線直達。上海人民廣場(成都北路大沽路交叉口)也有專線車——滬朱線(6:30-19:00)直達朱家角鎮。自駕車線路:市區——延安高架路——滬青平高速公路入城段(A9公路)——中春路——滬青平公路(318國道)  (1)滬商專線:馬當路 07:00-16:00 商塌 07:00-16:00 馬當路、徐涇、趙屯、青浦、朱家角、西岑、大觀園、商塌  (2)滬朱線:西區汽車站 05:00-18:30 朱家角 05:10-18:40 西區汽車站、伊犁路、程家橋、吳家巷、楊家涇、衛家角、謝家宅、徐涇、第十牧場、劉夏、方家窯、勝涇橋、趙巷、大新廠、崧澤村、里浜、中心醫院、城中東路、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  (3)滬朱專線:成都北路 07:00-17:45 朱家角 05:50-17:15 老成都北路、徐涇、趙巷、青浦、朱家角  (4)滬朱專線:(京申) 老成都北路 7:00-17:45 朱家角 5:50-17:15 老成都北路、徐涇、趙巷、青浦、朱家角  (5)滬朱專線:(青旅) 普安路 07:20-15:30 東方綠舟 07:15-17:15 普安路、青安路、城中北路、勝利路、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青安路、朱家角、東方綠舟  (6)旅遊四線:上海體育場 7:00-15:00 大觀園 9:10-16:30 上海體育場、上海動物園、上海馬術場、青浦曲水園、朱家角、水上運動場、保園寺、福克俱樂部、大觀園  (7)青岑線:青浦汽車站 05:00-17:35 西岑 06:05-18:4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周家港、沈巷、陸方灘、泖甸、朱家莊、干莊、杜賴、西宋、朱舍、蓮盛、北任、西岑  (8)青楓線:青浦汽車站 6:20-16:50 楓涇汽車站 6:20-16:5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周家港、沈巷、陸方灘、泖甸、朱家莊、林家草、金田、練塘、長珠、茅練里、厙浜村、蒸淀、雙聯、大浜、新莊、橫埭村、步石塘、黃良府、楓涇商城、楓涇汽車站  (9)青楓專線:青浦汽車站 06:30-18:00 楓涇 06:00-16:50 青浦汽車站、朱家角、沈巷、朱家莊、練塘、蒸淀、橫埭村、楓涇商城、楓涇  (10)青金線:青浦汽車站 05:00-17:50 金澤 06:05-18:25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金家橋、山灣、慶豐、淀峰、塘北、張家路、西岑、張家路、西蔡、馬蘭港、金姚、建國、金澤  (11)青金專線:青浦汽車站 05:15-17:05 金澤 06:20-18:1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金家橋、山灣、慶豐、淀峰、塘北、張家路、西岑、張家路、西蔡、馬蘭港、金姚、建國、金澤  (12)青商線:青浦汽車站 05:00-18:10 商塌 06:10-18:4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金家橋、小澱山、山灣、慶豐、淀峰、塘北、西岑、西蔡、馬蘭港、金姚、大觀園、輪窯廠、湖雪、陳東、商塌  (13)青商專線:青浦汽車站 5:30-17:30 商塌 6:30-18:2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青安路、中醫院、萬隆、朱家角、淀峰、塘北、商塌  (14)青石線:青浦汽車站 05:15-15:40 石湖盪 06:35-16:55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盈港路、中醫院、青浦南門、萬隆、朱家角、周家港、沈巷、陸方灘、泖甸、朱家莊、林家草、金田、練塘、長珠、茅練里、蒸東、小蒸、敬老院、古松村、新姚、石湖盪  (15)青小專線:青浦汽車站 06:30-17:00 小蒸 06:30-17:0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青安路、中醫院、萬隆、朱家角、沈巷、朱家莊、練塘、小蒸  (16)青蒸專線:青浦汽車站 5:20-17:20 蒸淀 6:00-18:30 青浦汽車站、勝利路、城中北路、青安路、中醫院、萬隆、朱家角、沈巷、朱家莊、練塘、蒸淀  (17)申商專線:西區汽車站 09:00-16:00 商塌 06:30-13:00 西區汽車站、程家橋、吳家巷、衛家角、謝家宅、徐涇、方家窯、趙巷、城中東路、朱家角、大觀園、商塌  (18)松朱線:松江城東站 05:25-17:00 朱家角 05:50-17:50 松江城東站、縣府路、松江一中、中心醫院、榮樂三村、榮樂西路、其昌路、天樂街、丘涇、白馬、百鳥、塘橋、水上漂流、佘昆公路、天馬公墓、天雞路、中心港橋、五星村、新勝村、沈太路、沈巷、周家港、朱家角

美食

扎肉,肉餡燒賣,炙毛豆,紅燒蹄髈,阿婆粽,麥芽糖,臭豆腐等。

朱家角地處澱山湖畔,水網密布,,水生資源非常豐富,。白水魚、鯽格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鰟魮魚香脆可口,昂刺魚營養豐富,,螺螄價廉美味,河蝦和大閘蟹更是城裡人的最愛.,。水生植物品種多,如茭白、蓮藕、孛薺、蓴菜都是餐桌上的佳肴,。還有讓城裡人羨慕的新鮮蔬菜,這更讓朱家角在吃的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遊客可以到醬園、江南第一茶樓、酒罈子飯桶、江南人家等老店品嘗。

門票信息及推薦路線

新水鄉訪古游

停車場 → 銀杏樹廣場 → 上海遠古文化館 → 美周弄 → 戚家橋(平安橋) → 大清郵局 → 城隍廟 → 廊橋 → 北大街 → 上海手工藝展示館→稻米鄉情館 → 泰安橋 → 圓津禪院 → 北大街 → 放生橋 → 翰林匾額博物館 → 西井街 → 全華藝術館 → 課植園  票價:免費  魚米之鄉探訪游停車場、上海遠古文化館、美周弄、北大街、稻米鄉情館、放生橋、西井街、全華藝術館、課植園、珠里廣場  票價:(人民幣)40元  民俗風情游停車場、銀杏樹廣場、上海遠古文化館、美周弄、戚家橋(平安橋)、大清郵局、廊橋、北大街、放生橋、西井街、課植園  票價:(人民幣)30元  朱家角景區門票票價:(人民幣)免費  團體10人以上打9折,30人以上打8折,學生憑證打8折,老年人70歲憑證打8折,離休幹部免票  人民廣場普安路可乘旅遊大巴(滬朱高速空調大巴)約4站可抵達朱家角。票價12元  2008年取消了門票,只有部分景點繼續收費

歷史文化

文化

京劇角

成立於30年代的京劇票友組織"韻聲社",其活動一直延續至今。鎮上有一支老年業餘京劇組,演員的平均年齡70歲,還常常"京韻裊裊繞古鎮"。除傳統劇目外,他們還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選段。他們的精彩表演時時被嘉定。松江、金山等區縣邀請巡迴演出。  

歌唱角

家角有喜愛唱歌者10餘人,自發匯聚在一起,幾年來,他們每天堅持去公園、橋頭練嗓,技藝日長夜進。他們通過專家輔導訓練,有的已經走上舞台。陳耀祖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我愛五指山》歌曲,1996年獲得全國農民演唱一等獎桂冠,他和另一位女業餘歌手兩重唱,曾被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選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定節目,多次代表青浦縣參加比賽。其他幾位歌手也碩果纍纍,分別在縣、市級歌唱比賽中,屢屢獲獎。  

文學角

家角中學春暉文學社創立13年,已有200餘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國中學生報刊雜誌上發表。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餘篇作品分別在《作品精粹》、《優秀日記》圖書中入選。  13年中,文學社員以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各種體裁共創作了8200餘篇習作,創刊至今的106期"春暉文學"期刊流傳全國各地。該文學社在多次評比中獲獎,1995年被授予"優秀校園文學社團"稱號。864名春暉人從最初哺育他們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國的大江南北。另一支"文學藝術創作組',系由朱家角鎮文化館牽頭,成立至今已逾20餘個春秋。這支隊伍中有作者20餘人,以作家、文學院創作員、微型小說會員、故事會會員居多,堅持業餘,堅持筆耕,人稱;古鎮筆桿子。  "文學藝術創作組"累計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發表作品700餘篇。其中報告文學、散文詩歌,電影劇本幾乎每年見於諸報。他們還出版了《午夜星空》詩歌集,《晚霞滿地》報告文學集。一批作品已通過出版社審稿,也將陸續出版。他們的作品還分別被《解放日報》、《小說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級刊物選編結集。  "文學藝術創作組"第二個特點,堅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20餘年頭,他們創作的小品、曲藝、故事、小戲,命中率相當高。曾經被上海幣群眾藝術館稱之為"鄉村藝術家"。他們創作的評話《情深似海》獲得上海市藝術文化節優秀創作獎;他們創作的故事《浴室風波》、《雙母奪女》、《遺恨終天》等,曾獲得上海市第九屆故事會串創作一等獎、中篇通俗文學二等獎。他們創作的歌舞小品《蝶花飄飄》,96年參加上海市交流演出,獲得該年度的群眾文化創作、演出雙連冠獎。朱家角"文學藝術創作組"現象已經引起有識人上的重視,《新民晚報》曾作過專門研究報道。  

書畫角

朱家角鎮又一文化特色。如今書畫愛好者從老到84歲的老叟,小到十幾歲娃娃,

由於興趣愛好,他們自覺組成興趣小組。以書會友,以畫傳情,"腹有詩書氣自華",陶冶情操,有益有趣。居住在臨街傍水老屋的趙福良,進門書香撲鼻來,兩年來他參加全國書法大賽30次,獲獎就有20餘次,其中在首屆"華夏杯"和"筆悟杯"書法賽中兩次獲得全國一等獎,一時古鎮商店都留有他的瀟灑筆跡。還有兩位書畫角成員,也在全國硬筆書法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健身角

確切地說,朱家角健身角有好幾處,而街心花園旁的最為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一些老人早早來到這裡,拍拍手,扭扭脖,踢腿打拳做早操,個個精神抖擻。特別是一批白髮老太手持木蘭劍,和着典雅的民族音樂,動作優美飄逸,顯示了朱家角人極厚的文化素養。上海市"老體協"組辦的比賽中,朱家角多次獲獎,使得古鎮朱家角被評為上海市體育明星鄉鎮。  

早茶角

朱家角人有喝早茶習俗,而且喝茶還能喝出許多花樣,信不信由你。每天晨霧未消,朱家角放生橋下、漕港河畔的新開茶館裡,早已歡聲笑語,茶客滿座。來此處喝茶者都有一席固定位子,任憑風吹雨打,位子的主人始終如一,既有進鎮賣菜的老農,也有本鎮的常人百姓。一副大餅油條,一碗油汪汪的澆頭面,和着一壺滾燙的"紅茶",雖比不上廣東早茶豐盛,且也悠哉樂哉。茶客們邊吃邊談社會新聞,邊喝邊侃鎮上的生意和發展,多是探討如今政策及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各種各樣的信息。偶而也有些城裡來的"頭道客",來茶館小坐解乏,獨酌獨飲,遠眺隔河的秀水綠山,領略鄉下濃濃的鄉情鄉音,這就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不過,如今水鄉茶館發生了耳目一新的變化,它不再是"老茶客"一統天下,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茶館"軋鬧猛",他們說,朱家角的茶館是"吃氣氛"的理想場所。當然,你若有興趣,不妨前往品嘗品嘗。  

民間藏書

江南水鄉朱家角,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鎮。朱家角的"文儒"是個個惜書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讀書、藏書為樂。1991年初,首屆民間藏書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朱家角古鎮召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報、農民日報、勞動報,曾作了不同篇幅的專題報道。民間藏書的開發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鑑,並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匯編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逾10萬冊,是鎮文化館藏書總數的10倍,超過了全縣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其中,藏書1000冊以上18戶;500冊以上27戶;300冊以上的64戶。藏書種類齊全,有政治哲學、 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22大類、藏書者有80高齡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甚至有10齡童藏書者。  朱家角人善於動腦筋,讀好書,用好書,藏好書,在"用"字下功夫。曾先後舉辦全鎮性的《特色家庭文化展覽》、《深化利用民間藏書資源探討會》、《新老藏書家聯誼會》、《知識就是力量演講會》等,編寫了《地區民間藏書聯合錄》,並把讀、用、藏書作為五好家庭評比條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上海市圖書館專家參觀了朱家角民間藏書特色家庭後,給予朱家用藏書者三頂桂冠,書痴、書翁、書迷。

民風民俗

珠里興市

農曆七月初七,是舊時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里興市"。為何將民間節日取名日"珠里興市"呢?原來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里",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里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那麼.珠里興市有何熱鬧場景呢?用今天的通俗話來說,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隻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據老一輩稱,幾百條船匯聚澱山湖口,恰似三國曹軍舟連舟,人擠人,煞是壯觀。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生意興隆,盛況空前。到農曆七月D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隻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於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令你垂涎三尺。鎮上廟宇大門敞開,香煙燎繞,不少善男信女,手持香籃,或肩背香袋,雙手合十,進香禮拜。整個朱家角一片歌舞昇平景象。  

清明放風箏 

放風箏在朱家角鎮上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 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紮起簡易風箏,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箏上畫些西遊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箏嬉戲。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箏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薰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自然,鎮上幾戶頭面人家放風箏又有另一種情趣。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扎鷂,製成碩大的百腳鷂、蜈蚣鷂、蝴蝶鷂。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鷂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箏 放上天,讓左鄰右舍共同賞玩。空中,一頭飛天蜈蚣張牙舞爪,翹首搖尾凌空而起,百腳鷂、蝴蝶鷂爭相在空中爭艷;幾百紙鷂燈齊放光彩,天上地上笑語連天,掌聲四起,確有一番不凡氣勢。  

搖快船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0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邐里許,待香市散,回朱里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快船都塔起花棚,披紅掛彩;前棚懸掛彩燈、插彩旗,中棚坐鑼鼓手,後棚為搖櫓手遮陽。前擁與中棚豎一方塔傘,頂安葫蘆,每艘船有彩衣七八套,都上繡花下流蘇,有鶴立雞群、八仙過海,有繡獅、猴、娃等,裝飾華麗。船上備大櫓、矮槽置於船體左右,大櫓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掌櫓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在碧波蕩漾的水面, 從三汾盪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篙櫓對峙,一有機會,搶着爭前,櫓手猶如龍騰虎躍,把櫓出跳氣宇軒昂,拉繃人臂碰水面,體如飛燕掠水,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跺腳比唱,時而貓腰挺胸,二三四合,櫓手接力.把櫓推艄扳艄,撐篙屹立船頭,使盡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此時參賽之船在鏗鏘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備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精彩紛呈,場面壯觀,無不贊聲不絕。快船雲集漕港大顯身手,鎮上各路商賈涌集大街、茶館、飯店,顧客盈門。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燈遊船

適應夜晚進游,觀賞夜色天空,耳聽幽婉樂曲,眼看融融燈火。也可於湖中散放油燈,隨波飄逝,成為水中星星,使波光流翠、彩燈搖曳、櫓聲咿啞、涌瀉千里,慢步划行,顯得清麗雅致,若在大湖中排成一字蛇行,或雙卷穿繞,組成光條,由指揮船隻發號,船形變幻莫測,於晚風徐來雲高氣爽之夜,月色澄明之時,使人恍覺進人瑤池,飄飄如仙,觀燈者也為之陶醉。若在井市港河中蕩漾,岸上觀眾亦走亦趨,贏得一片歡呼,真是優者水也、游者船也、幽者影也、麗者人也。  

音樂船

古鎮古色古香之典雅文化藝術的又一特徵,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銀珠閃爍,五色繽紛。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氣氛熱烈非凡,且具民族特色。平時一般為嫁娶喜慶之助興。在賽船上演奏增加氣氛,更是錦上添花。  

扎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鈎鈎住,鐵鈎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顯得十分堅強和英武。當然,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鈎鈎住皮肉,居然未見滴血,實屬怪也。"扎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也不可能再有這般殘酷的表演了。

相關視頻

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朱家角古鎮

【「上海文化」品牌】朱家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