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鱉 一般指木鱉子(葫蘆科苦瓜屬的果實) 聲明:本詞條可能涉及專業知識,中草藥並非沒有毒副作用,請遵醫囑服用,請勿輕信網上用藥建議。

木鱉子(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別稱: 木鱉一般指木鱉子(葫蘆科苦瓜屬的果實) 別稱:番木鱉(中國經濟植物志),糯飯果(雲南河口),老鼠拉冬瓜等。多年生草質藤木,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棱;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常生於海拔450-1100米的山溝、林緣及路旁。野生于山坡、林緣的土層深厚處。喜溫暖和充足陽光。在過陰環境下生長不良。分布於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也有。有消腫散結,祛毒的功效。

中文名木鱉子

學 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植物界/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葫蘆目 Cucurbitales /葫蘆科 Cucurbitaceae

亞 族:南瓜族 Trib. Cucurbiteae /葫蘆亞族 Subtrib. Cucumerinae

:苦瓜屬 Momordica/ 木鱉子

形態特徵

粗壯大藤本,長達15米,具塊狀根;全株近無毛或稍被短柔毛,節間偶有絨毛。

葉柄粗壯,長5-10厘米,初時被稀疏的[[[黃褐色]]柔毛,後變近無毛,在基部或中部有2-4個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稍硬,長、寬均10-20厘米,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中間的裂片最大,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0 (-15) 厘米,寬3-6 (-9) 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有短尖頭,邊緣有波狀小齒或稀近全緣,側裂片較小,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 (-11) 厘米,寬2-4 (-7) 厘米,基部心形,基部彎缺半圓形,深1.5-2厘米,寬2.5-3厘米,葉脈掌狀。卷鬚頗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

雌雄異株。雄花:單生於葉腋或有時3-4朵着生在極短的總狀花序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長3-5厘米,若單生時花梗長6-12厘米,頂端生一大型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長3-5厘米,寬5-8厘米,頂端微缺,全緣,有緣毛,基部稍凹陷,兩面被短柔毛,內面稍粗糙;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20毫米,寬6-8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有短柔毛;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長5-6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腺體密被長柔毛,外面兩枚稍大,內面3枚稍小,基部有黑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藥室1回折曲。雌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5-10厘米,近中部生一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毫米;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密生刺狀毛。

果實卵球形,頂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長達12-15厘米,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長3-4毫米的具刺尖的突起。種子多數,卵形或方形,干後黑褐色,長26-28毫米,寬18-20毫米,厚5-6毫米,邊緣有齒,兩面稍拱起,具雕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1]

生長習性

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和向陽的環境。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質壤土栽培常生長於生於海拔450-1100米的山溝、林緣及路旁等土層較深厚的地方。[2]

地理分布

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也有。 [3]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根頭繁殖法。種子繁殖直播法:3月[播種]],按行株距2米×1.5米開穴下種,每穴播各3-5粒,覆土2-3厘米,播後澆水保濕。根頭繁殖法:11月至翌年2月,將雌株根頭挖起,按根上的芽數,切成若干塊,每塊必帶有芽1-2個,作種根,按上法穴栽,每穴種1-2塊。

田間管理

苗期鬆土、除草追肥各1-2次。苗高60-80厘米時,及時搭棚架,插竹枝引蔓上棚。用種子繁殖的植株,於開花時將大部分雄株拔除,僅保留少數雄株,以供授粉。每年萌芽前、開花期、藤蔓枯萎時,各種耕除草、追肥1次,追肥以廄肥、人畜類和複合肥為主。

藥用價值

藥品介紹

【性味】 微甘;有

【歸經】 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瘰癘痔漏乾癬禿瘡

【用法用量】 0.9-1.2g;外用適量,研末,用油或醋調塗患處。


化學成份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4]

藥材鑑定

性狀鑑定: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cm,厚約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1. 外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略呈柵狀,外被角質層,細胞長短不一,側壁微彎曲或波狀彎曲;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較平直或稍彎曲。
  2. 種皮下皮細胞較小,壁厚,胞腔內含灰棕色物
  3. 星狀厚壁細胞不規則分枝狀,相互連結成團,界限不甚分明,分枝端較平截,壁稍厚,木化,胞腔不規則,有孔溝。
  4. 外種皮內表皮石細胞形大,形狀不規則,多延長,界限不甚分明,壁波狀彎曲,層紋清晰,孔溝不明顯。
  5. 內種皮星狀薄壁細胞不規則分枝,壁薄或稍厚,微木化,孔溝不明顯,有的具類方形紋孔。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飽滿、外殼無破裂、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鑑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的表皮細胞1層,近長方形,常徑向延長,壁薄;表皮下為3-4層薄壁細胞,近方形或短圓形,較小,排列整齊,內側為十數層近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的厚壁細胞,大而壁極厚,邊緣波狀,層紋較明顯;其內為3-4層長方形或長圓形薄壁細胞,壁常呈波狀,種子兩側的細胞壁漸增厚,至兩端處細胞壁增厚成縱向延長的石細胞,橫切面呈圓形。胚乳薄壁細胞2至多層,其中有的部分已頹廢,子葉薄壁組織中充滿糊粉粒。

粉末特徵:灰黃色或淺棕黃色。

  1. 厚壁細胞有兩種:一種棕黃色,不規則橢圓形矩圓形,邊緣多深波狀,長50-338μm,寬45-143μm,壁厚9-50μm,木化,有層紋,胞腔狹窄或幾無胞腔。另一種呈條狀或棒狀,長100-270μm,直徑約25μm壁厚約10μm,邊緣深波狀。
  2. 子葉薄壁細胞五角形六角形,充滿糊粉料和脂肪油塊,脂肪油塊類圓形,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