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國藩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鎮桐溪村伏龍山,為晚清湘軍首領、兩江總督——曾國藩之墓。

歷史

曾國藩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2日去世,同年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移葬於善化縣湘西坪塘伏龍山(今墓園),與其夫人歐陽氏合葬。墓葬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墓冢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高2米[1]。塋地砌花崗石羅圍,並立碑三通,漢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東西各立石闕一個,高約4米,分別刻「曾太傅墓東闕」、「曾太傅墓西闕」。石梯通道延桐溪寺圍牆而下,與墓廬相連,通道旁有石馬、石獅及翁仲各一對。墓廬內立石龜青石碑一通,距墓廬300米處有御碑亭。墓最初由曾氏子女主持修建。墓園距坪塘鎮中心區約4公里,距離長沙城區瀟湘路、繞城高速、嶽麓大道三幹線主匝道約為二公里。

20世紀50-60年代,墓地遭到嚴重損壞,1980年代遭到盜掘,御碑亭、墓廬被毀壞,麻石構件被當地農民移作他用。1992年望城縣文物管理所在當地成立了曾國藩墓保護小組,1993年曾國藩墓先後被列入望城縣文物保護單位和長沙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其墓園自1998年開始開始規劃修復, 第一期修復工程從2000年初開始於2002年完工。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嶽麓區坪塘街道桐溪村伏龍山,為晚清湘軍首領、兩江總督——曾國藩之墓。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曾國藩遽歸道山於兩江總督任上。是日午後,他與長子曾紀澤散步於署西花圃,突髮腳麻,被扶掖回書房,已不能言,端坐三刻溘然而逝。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後靈柩運抵長沙,當年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改葬於善化縣平塘伏龍山之陽,即今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桐溪村伏龍山南,與是年仙逝的歐陽夫人合葬。

主要景點

墓葬

墓葬占地面積300平方米。曾墓墓冢原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澆而成,墓圍直徑約5米,花崗石圍,高2米。塋地砌花崗石羅圍,並立碑三通,漢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台和墓坪,拜台約50平方米,經26級台階下接一大墓坪約200平方米,墓坪上東西兩側各立石闕一個,分別刻有「曾太傅墓東闕」和「曾太傅墓西闕」。左側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圍牆而下,接墓廬槽門與御碑亭,通道兩旁有石馬、石獅、石虎及翁仲各一對。距曾國藩墓約60米處立有「太傅大學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學士李鴻章撰、翰林黃自元書,大抵敘述曾國藩生平功績。

墓前風景

墓地正前有古銀杏、羅漢松各兩株,蓊鬱茂盛。墓地附近之桐溪寺古稱興國寺,為唐代振朗禪師創建[2]。該寺掩映於綠樹叢中,建築宏偉,樓閣玲瓏,三道大門,寬敞明亮,為唐代名剎。不久,寺毀,至宋復建,名曰伏龍庵。寺周有八景:盤龍松、集賢橋、象王嶺、談經石、獅子峰、桂花井、金盆嶺、萬壽亭。至明末,寺又毀。清代,經天岩應適禪師募緣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後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環境幽雅而得名。鼎盛時期,桐溪寺有房100餘間,香火繚繞。民國以後,寺廟日漸凋零。

視頻

曾國藩墓 相關視頻

湖南長沙曾國藩墓
空中拜謁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