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土特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中市位於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西傍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晉中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巨大的年輕城市。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商代後期境內就有城邑出現,春秋時期開始設立縣一級行政建制。1948年設置榆次專區,1968年起稱晉中地區,1999年,設立地級晉中市。晉中市轄區總面積1.6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5萬,行政區劃分為1市(介休)1區(榆次)9縣(太谷、祁縣、平遙、靈石、壽陽、昔陽、和順、左權、榆社)及晉中經濟開發區,118個鄉鎮。
目錄
經濟奇蹟
晉中是晉商故里,曾經創造過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17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晉中商人的商號店鋪遍設全國通都大邑,並遠涉日本、西亞和俄蒙,一時間「晉商」與「徽商」並駕齊驅。1824年,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日升昌」票號,以此為代表的山西票號「匯通天下」、「執全國金融之牛耳」。
歷史人物
晉中人傑地靈、名家輩出。著名歷史人物中,政治家有春秋祁奚、東漢王允、北宋文彥博、清代祁雋藻;文學家有唐代王維、溫庭筠,實業家有晉商巨子喬致庸、渠本翹,票號創始人雷履泰;當代名人中,有法學家張友漁、歷史學家侯外廬、畫家李琦、歌唱家郭蘭英、閻維文及乒乓球世界冠軍王濤。
旅遊資源
晉中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可開發的旅遊景點約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已形成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等一批全省的旅遊拳頭產品和旅遊精品,旅遊資源優勢已日益顯現出來。此外,通過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旅遊要素配置,我市旅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晉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晉商文化的搖籃。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優勢,無疑是激勵全市人民奮發圖強、負重趕超的內在精神力量。[1]
魚羊包
魚羊包被稱為是一個漢字造就對"中華名小吃"。魚羊包是用新鮮魚肉、新鮮羊肉、家傳老湯及多種調味作料混合製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獨特,營養合理,製作精細,滋味鮮美,皮薄餡嫩。
歷史由來
魚羊包始創於公元1866年,山西壽陽名廚王大財跟隨三代帝王師祁雋藻司廚行走大江南北,在吸收和掌握南北菜品的同時注重對養生食品的研究,有一年祁雋藻的母親因年老體弱,雖服用很多滋補藥品身體仍不見恢復,而且常常厭食,家廚王大財根據祁母喜食包子、餃子的特點,用魚肉和羊肉製作了養生膳食魚羊包、魚羊餃為祁母補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祁母的身體得以恢復。2003年,魚羊包傳承人王同雲先生在晉商故里的山西榆次老城北大街的飯店設計菜譜食,靈感忽現想起兒時「鮮」字謎語,「半邊有毛半邊磷,半邊美味半邊香,半邊上山吃青草,半邊就在水中藏」。由此產生了製作魚羊包的想法,後經歷多次試驗並請美食家品嘗鑑定改進,魚羊包終於面世。
魚羊包傳承人王同雲在繼承祖方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解決了「魚肉」有腥味,「羊肉」有膻味的技術難題,使魚羊肉餡通過滲汁增養產生了一種「靈味」,這種「靈味」就是「鮮」。所以今天人們品嘗到了世界上最鮮最美的包子。魚象徵着富裕,人們常常用年年有餘期盼着魚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羊象徵着吉祥,人們常常用喜氣洋洋、洋洋得意形容羊帶給我們的喜氣和吉祥。所以我們品嘗魚羊包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吉祥幸福。
榮譽
製作「魚羊包」特色美食的肉餡2005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魚羊包」和「知鮮閣」等六項商標已在國家商標局註冊。同時「魚羊包」也獲得政府和行業組織「中華麵食面點創新獎」「中華名小吃」等十一項榮譽,2007年在中央電視台CCTY-2「贏在中國」第三賽季成功晉級108強,「魚羊包」現已是晉中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料
麵粉300克、水150克、酵母5克、綿羊肉、鯛魚片、蔥、姜、芝麻油、胡椒粉、醬油、糖、骨頭湯各適量。
做法
- 將豬棒骨從中間斬斷,洗淨放入冷水中煮開撈出;
- 倒掉煮棒骨的水,洗乾淨鍋放入足夠多的水,在放入豬棒骨和姜,蔥,蒜,花椒,八角,料酒;
- 煮開後轉小火,熬製1-2小時,直至棒骨肉酥爛,最後放鹽;
- 湯放涼以後,撇去浮油,過濾後分裝入保鮮袋中;
- 將分裝好的骨頭湯放入冰箱冷凍;
- 做餃子包子調餡時用,取出化開即可。
- 羊肉用清水泡一泡,去除血水。瀝乾水分後將肉先切成小丁,在剁成肉泥;
- 將魚肉剁成魚泥;
- 將蔥姜也剁碎;
- 將羊肉與魚肉混合,羊肉與魚肉的比例是1:1;
- 倒入入芝麻油攪拌均勻,在放入適量的蔥薑末,胡椒粉,醬油,糖和少量的高湯,朝一個方向攪拌,然後往餡里加點高湯,繼續攪拌,攪至肉餡有彈性,再加湯,再攪,攪至肉餡粘稠又有彈性就好了;
- 麵粉和酵母混勻加水揉成光滑的麵團,放溫暖的地方發酵至兩倍大;
- 將發酵好的麵團充分揉勻,切開麵團,表面氣孔小而均勻即可;
- 切劑子,擀皮,包包子;
- 包好的包子靜置20分鐘;
- 鍋中水滾開後,上屜蒸25分鐘。[2]
太谷壺瓶棗
產地
太谷縣位於黃土高原,獨特的日照、水肥、溫差條件適合壺瓶棗和其它棗樹的生長、結實。成熟的壺瓶棗,顏色深紅,單果平均重20g,大果50g以上,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稱。
歷史淵源
關於壺瓶棗的產生、定名和具體栽培史難以考究,但壺瓶棗的原產地太谷縣裡美莊村村南的二佛山上遺存的戰國時期的點將台和孫臏借棗伏兵的傳說故事流傳於民間。相傳當時陽邑(時為縣治所在地)一帶是古戰場,孫臏、龐涓的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當時正值秋天,里美莊一帶紅棗滿坡,孫臏看中了棗兒可頂戰士糧,採取減灶計迷惑龐涓,最終將龐部誘進包圍圈,置於死地。 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政府從中國各地選送名特優農副產品為前蘇聯的斯大林祝壽,里美莊村「老滿紅」棗園裡的壺瓶棗被選定為禮品,據說斯大林吃了讚不絕口,從此,太谷里美莊的壺瓶棗的名聲就傳開了。壺瓶棗雖是歷史名產,但長期以來受村外的棗樹不見棗(實際是疏於管理)的小經驗主義的影響,結棗樹多集中於村內房前屋後和有錢人家的園兒中,多品種混栽,雜收混曬。
品質特性
太谷壺瓶棗屬鼠李科棗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5—6月開花,8—9月果熟。太谷壺瓶棗樹萌櫱力較強,根櫱苗根系發達,苗木生長勢較強。樹冠呈自然圓頭形,枝條中密粗壯,乾性中強,樹姿半開張,並且具有產量高、壽命長的特點。太谷壺瓶棗的棗樹平均株產百斤以上。果實平均每枚重17克,最大可達30克。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稱。壺瓶棗為山西的十大名棗之一。壺瓶棗以果形上小下大,中間稍細,形狀似壺亦象瓶,故稱之為壺瓶棗,是中國大型紅棗中的名品。
營養價值
太谷壺瓶棗營養豐富,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糖30—50克,蛋白質3.3克,鈣41毫克,磷23毫克,鐵0.5毫克,含有各種有機酸和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達380—600毫克,居百果之首。壺瓶棗制干後,肉質細膩,久貯不干,制干率57.2%,干棗含糖量71.4%。
藥用價值
壺瓶棗還是一種滋補佳品,中醫認為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生津液,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及解毒等功效,在產區有「每日三顆壺瓶棗,身體強健不服老」的說法。壺瓶棗葉、枝、核、枝皮及樹根均可入藥,主治心腹邪氣,有益氣、補血、養胃、安神之功,凡身體一切虛弱之症,久服輕身延年,堅志強力。
產地環境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位於黃土高原,獨特的日照、水肥、溫差條件適合壺瓶棗和其它棗樹的生長、結實 。太谷壺瓶棗5、6月份開花期,這時,太谷縣充沛的雨水、強烈的光照、適宜的氣溫,4℃左右的溫差,保證了太谷壺瓶棗所特有的品質,直到9月中旬脆熟,太谷壺瓶棗進入脆熟期發紅以後,遇雨就會裂果,這是壺瓶棗的致命弱點。但恰好在這個時期太谷地區進入少雨期,從而減少了太谷壺瓶棗的裂果,且果實含糖量增加,乾物質飽滿。[3]
太谷餅
太谷餅是山西太谷縣特有的名產品,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原料配方
麵粉500克、熱水100毫升、花生油125克、白糖150克、糖稀75克、泡打粉25克。
製作方法
- 把麵粉倒在盆內,中間扒成坑,把花生油、白糖、泡打粉倒在坑內,把熱水徐徐加入,調和均勻。
- 把和好的面放在案子上揉光揉勻,搓成長條,揪成20個劑子,將劑子逐個按扁,一面刷上糖稀,把芝麻順手撒在糖稀上粘住(行業稱此為「花芝麻」,另有「全芝麻」如一品燒餅,即燒餅上沾滿芝麻;「圈藝麻」如夾沙餅,芝麻滾沾在餅的周邊。「半芝麻」如宣化餅,芝麻沾成半圓形)。
- 把沾好芝麻的餅送入烤盤,將溫度調在220℃,烘烤13分鐘左右即成。
產品特點
麥黃色,香酥綿甜。將食時,甜而不硬,軟而不皮,香甜濕潤,容易變化 ,不粘牙,對老人、病人和旅行者尤為適應。[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