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中都遺址

中文名稱;明中都遺址

外文名稱;Ming and central China ruins

地理位置;安徽鳳陽

占地面積;382.30公頃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花圃廊街、西華門、午門

周長;60里

城門;9座

明中都位於安徽滁州鳳陽縣城區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安徽鳳陽所營建的一座都城,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並主持全部工程的設計工作。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占地面積382.30公頃,明中都遺址比北京故宮大12萬平方米,朱元璋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並參考《宮室圖》,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明中都是中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築之一,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明中都遺址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榮譽、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錄

歷史沿革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並參考《宮室圖》規劃建設,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洪武二年,詔建中都宮闕。

洪武三年,建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洪武四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壇、太廟。

洪武五年,建百萬倉。

同年七月,立欽天監、觀星台於獨山,七年,命欽天監令管豫往中都董其事,督造測天儀器。

同年,築皇城、宮城的城牆。

同年,建公侯第宅於中都,共六公二十七侯,

六公:韓、魏、鄭、曹、衛、宋;

二十七侯:長興、南雄、德慶、南安、營陽、蘄春、延安、江夏、 濟寧、淮安、臨江、六安、吉安、滎陽、平涼、靖海、永嘉、潁川、豫章、東平、宜春、宣寧、河南、汝南、鞏昌。

洪武六年,建軍士營房。凡二十一軍士營房,三萬九千八百五十間。

同年,立功臣廟,歷代帝王廟,中都城隍廟。

同年,建會同館。

洪武七年築中都外城牆

洪武八年,建中都國子學

四月罷建罷作中都役,但未完工的工程仍在繼續。

其後,鼓樓、鐘樓建成。

同年十月築皇陵城。

洪武十一年,改建皇陵,建十王四妃墳。

洪武十六年建龍興寺。

洪武二十六年,建中都外城中都城外城郭的洪武門、朝陽門、塗山門、北左甲第門,四座城門,十八水關。

洪武三十年,建南左甲第門,前右甲第門、長春門、獨山門、朝陽門、後右甲第門。

景泰五年(1454年)修繕外城牆

景泰年間開始修建鳳陽高牆(皇家監獄)

明朝時期建設皇家寺廟龍興寺取材於皇城宮殿和名材積木

乾隆二十年因建設鳳陽府城拆除禁垣,鳳陽縣治由山后街遷至皇城,文革期間皇城被拆除三分之二,宮殿、壇廟遺址被拆,這些原因致使明中都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1961年,明中都遺址被列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蹟仍十分壯觀。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於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明確"保護現狀,重點維修,分期實施"。

2002年10月,國家有關領導對修復"明中都遺址公園"進行了審批。

2004年,國家文物局又將方丘、圜丘、觀星台、塗山門四處附屬建築遺址併入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國保單位中。

2012年11月17日,明中都皇城城牆與南京城牆等8處古城牆被國家文物局聯合"打包"為"中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踏上了"申遺"之路。

201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7年12月2日,明中都皇故城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局正式授牌。[1]

中都興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軍北伐,占領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對南京、關中、洛陽、開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認為南京離中原太遠,難於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詔選擇在濠州(今鳳陽)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李善長主持,洪武三年動土啟造,開始營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築成。洪武八年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工匠發起鬥爭,並發現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詛咒,朱元璋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明太祖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鳳陽的計劃。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築,未完成的工程還在繼續。此後從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屬建築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築中都外城城門,至三十年中都營建工作完工。[2]

明太祖停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被定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經常在鳳陽曆練、練兵,居住在中都城,後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後來逐漸荒廢。[3]

明中都格局

中都城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雲霽街為副軸線貫通東西。中軸線長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起,穿洪武門進入中都城,經洪武街、大明門、承天門入禁垣,再經外金水橋(外五龍橋)、午門入皇城,進奉天門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軸線中心。再往北,經玄武門出皇城,經禁苑,越鳳凰山頂至北安門,出禁垣,下鳳凰山,逕北直指中都城正北玄武門,主控南北。副軸線雲霽街東起鼓樓,西至鐘樓,長六里,東為中都城隍廟、金水橋、國子監、鼓樓;西為功臣廟、金水橋、歷代帝王廟、鐘樓,東西對稱。

洪武 三年(1370年)在午門前建中央官署,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諸壇和太廟。圜丘,方丘南北對稱;日、月二壇東西對稱。[鼓樓、鐘樓建於宮城東西兩側,正對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門,北通後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門,高大雄偉。

中都以萬歲、鳳凰、月華三山東西相連,長達十里。山頂建園林及廟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形制

外城

第一道城為中都城外城,周長60里余,呈東西扁長的長方形,西南隅為將鳳凰嘴山包入城中,還修建了一個凸角。共開闢城門九座,水關十八座。中都開九門:南面正中為洪武門,左為南左甲第門,右為前右甲第門。東城牆自北向南為長春門、獨山門、朝陽門。西城牆開一門,塗山門。北城牆自東向西為北左甲第門、後右甲第門。

禁垣

第二道城為禁垣,周長19里,開四門:南為承天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承天門北距午門435米,南距洪武門1185米。門內向北約200米為外金水橋。

皇城

第三道城為皇城,周長7里,開四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位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壇廟

太廟:午門東側

社稷壇;午門西側

歷代帝王廟:位於雲霽街,皇城西。

開國功臣廟:位於雲霽街,皇城西,歷代帝王廟東側。

中都城隍廟:位於雲霽街,皇城東。

天壇(圓丘):洪武門東側。

地壇(方丘):後右甲第門東側。

府署

兵馬指揮司:位於城北,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三年鳳陽縣治遷於此。

中都留守司:位於城西,原為行大都督府,統轄留守中都的八衛、一千戶所。清康熙年間衛所併入州縣,僅留鳳陽、鳳中、鳳左右、長淮四衛。雍正四年鳳陽右衛併入鳳陽中衛,乾隆十五年鳳陽中衛併入鳳陽衛。

中都國子監:位於皇城西門橋北側,洪武八年設置,洪武十五年改為國子監,洪武二十六年撤,師生併入京師(南京)國子監,舊址改為鳳陽府學,崇禎四年毀。1952年改為安徽省第四監獄,1975年改為鳳陽縣委黨校。

中都百萬倉: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一年改為廣儲倉,後撤廢。中都演武廳:又稱校場,建於洪武十四年,廣四里,為中都八衛所官兵操練之所。清末廢除。

高牆

鳳陽高牆位于禁垣東側,用于禁錮明朝宗室罪犯。分為東高牆(9宅)、中高牆(13宅)、西高牆(19宅)、四高牆(7宅)、五高牆(10宅)五處。"崇垣深渠,門樓敵台,不減郡縣城郭規制,且在宮闕左掖,五牆不時修葺"。高牆門禁甚嚴,並專設"高牆軍"警衛看管。

街道

中都在洪武五年確定基址時,初步規劃街二、坊十六。天順、成化年間修《中都志》時,記載街道24條、坊104個。至萬曆末年修纂《鳳陽新書》時,主要街道共二十八條,皆縱橫排列對稱,坊減為94個。洪武街:自洪武門至大明門。玄武街:自外城玄武門向南。左輔街:自南左甲第門經鼓樓至九華山。右輔街:自前右甲第門經鐘樓至馬鞍山。東城街:在左輔街之東。西城街:在右輔街之西。左甲第街:起自九華山,為左輔街延長線。右甲第街:起自馬鞍山,為右輔街延長線。雲霽街:大明門前東西橫街,連接鼓樓和鐘樓。父道街:雲霽街鼓樓以東延長線。子順街:雲霽街鐘樓以西延長線。順城街:洪武門裡側東西橫街。子民街:外城玄武門裡側東西橫街。泰安街:順城街北橫街。東華街:東華門外橫街。西華街:西華門外橫街。朝陽街:朝陽門(後改獨山門)內東西向幹道。塗山街:塗山門內東西向幹道。長春街:長春門內東西向幹道。台銜街、志士街、工藝街、淮南街、光天街、化日街、剛毅街、清淮街、永福街等:具體位置不詳。

里坊

《中都志》所記104坊:

泰和、里仁、順城、輔德、善慶、崇德、中和、安靜、阜民、居仁、新民、平、安泰、順化、仁英、咸亨、通順、永慶、豐樂、英靈、感應、明倫、廣惠、懷德、務本、節受、武定、文治、仁愛、克勤、治安、長樂、懋功、世德、廣和、壽寧、嘉惠、長安、尚賢、顯英、安定、景福、惠吉、鳳凰、雲從、仁壽、利貞、會同、允安、宣化、俊□、五福、人和、鼎新、養賢、思善、日新、孝友、德潤、宣文、利用、正德、化成、施仁、來遠、居仁、信、遵教、同仁、志道、永安、明德、大安、安濟、美化、志善、崇慶、承宣、平政、厚俗、春輝、晝錦、立教、迎思、守禮、聲教、福延、志德、仁智、安業、會通、大有、永濟、寶善、惠政、敬信、育德、允中、積善、從善、欽崇、德厚、恭讓、淮陽。

明中都建築

午門是中都皇宮的南門,也是正門,石造基座(須彌座)上有龍鳳雕刻。午門西側保存有一段古城牆,一直通向西南角樓的遺址。西南角樓是明中都皇宮現存最壯觀的遺蹟。城牆從西南角樓繼續延伸向北,經過皇宮西門--西華門,通向已毀的西北角樓,如今已有多處坍塌,但總體保存較好。宮殿遺址中有雕有雲龍紋的石制建築基礎(雲龍石柱礎)。

磚雕藝術

中都城的許多地方還有磚雕,如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的券門以及各處的街道都雕有雲龍、鳳、海水等圖案。宮殿的石欄、望柱上也都刻有浮雕或透雕的飛龍、舞鳳、龍雲盤繞等圖案。清康熙時,詩人張宣登中都鼓樓賦詩云:"飛甍畫棟連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踏春人踞最高顛,燈光散落千門裡。"

殘毀現狀

1.外城:中都外城,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都仍"九門高峙,周圍基址宛然"乾隆二十年拆九門和包磚城牆修建鳳陽府城,中都城遂淪為廢墟。

2.禁垣: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除禁垣牆體,取磚修築鳳陽府城。現禁垣城牆僅北垣保存有牆基斷面和凸出地面的殘跡,其他各段城牆多為道路或房屋所占。承天門現存土台中部為大道所切割,俗稱"雙古堆",東古堆上植柿樹,殘高2.3米,西古堆被剝成平緩土丘,殘高1.5米。東安門遺址原為長方形土堆,1974年取土夷平。西安門,1974年3月為挖掘水溝而平毀,原址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松木樁,直徑10至20厘米不等,有些上面帶有墨書,"呂中所趙景玉"、"百戶陳王"等等,但都被農民做成家具、農具,無一存留。北安門位於鳳凰山主峰之陰,門址寬120米,布滿黃綠色琉璃瓦和磚礫。

3.皇城:1966年初,駐鳳陽"四清"工作組發動鳳陽居民拆除皇城城牆,取磚修井築壩。1968年鳳陽縣成立拆城領導小組,開始大規模拆城賣磚。至1970年,已拆除皇城東城牆全段、北城牆全段、午門兩翼及南城牆東段,僅存午門、西華門兩個城門的台基,和1100米的城牆。

4.宮殿: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詔將中都一部分宮殿拆除,用於修建龍興寺。天順三年(1459年)拆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處建築500餘間,用於重建龍興寺。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攻陷鳳陽,焚皇陵。

奉天門遺址南距午門約205米,1971年扒拆,現僅存一土丘。

奉天殿遺址南距奉天門約255米,台基呈十字形,東西寬76米,南北長101米。清康熙二十五年在台基上建鳳陽縣學,1950年拆毀。

文華殿遺址位於奉天門東,文華殿橋後,原有20多塊石柱礎,70年代損毀,現闢為農田。

武英殿遺址位於奉天門西,與文華殿對稱。遺址現為農田,地面遍布琉璃瓦屑,有石柱礎遺存。

後宮遺址位於皇城北部正中,地面上散布琉璃瓦殘片,尚存夯土層和水井遺蹟。東宮遺址位於文華殿北,建築格局、名稱未詳,明中都考察報告稱為"後宮東宮遺址",經勘探發現牆基、石礎和大量琉璃瓦殘件。

後宮西宮遺址位於武英殿北,考古發掘時發現成排豎碼的大黃琉璃瓦,推測為建築備料。

內金水河自皇城西北隅入城,距西牆35米直線南下,經西華門橋折向東,過武英殿橋、奉天門西橋、內金水橋、奉天門東橋、文華殿橋、東華門橋,向南經皇城西南的出水涵洞流入護城河。出水涵洞內西側原尚存約100米長的石砌泊岸,1970年扒拆。內金水橋形制類似南北京故宮,為五座石橋,其中對着左右掖門的兩座於日偽時代扒拆,中央正對午門三門的三座石橋於1974-1975年扒拆。

4.中都城重要附屬建築

歷代帝王廟:遺址現存大量琉璃瓦屑。

兵馬指揮司:現遺址存有石礎構件。

中都留守司:1975年改為鳳陽縣委黨校。

中都百萬倉:清末廢除,遺址現為農田。

高牆:遺址現被居民房屋占。

太廟:在午門前東側,洪武四年建,前殿及寢殿十五間,東西各二間夾室。大社稷壇:在午門前西側,分為大社壇和大稷壇,1970年代平整為耕地。

圓丘、方丘:後稱之為天壇地壇,圓丘在現存高大的圓形土丘,方丘僅存遺址。

中書省:在午門左,洪武三年建,後因定都應天,未曾啟用,天順三年拆除。

大都督府:在午門右,洪武三年建,後因定都應天,未曾啟用,天順三年拆除。御史台:在午門右,洪武三年建,後因定都應天,未曾啟用,天順三年拆除。

功臣廟與開國元勛閣:在午門西南,洪武六年建,當時其他元勛功臣仍健在,故僅供奉開平王常遇春,故又稱"開平王廟"。萬曆三十一年重修,康熙時廢。

中都城隍廟:位於午門東南,康熙六年毀於火,乾隆二十三年、同治八年、光緒十年先後重建。1950年拆毀修建米廠。

欽天監觀星台:位於明中都城東朝陽門內獨山頂上,洪武五年建。《鳳陽新書》作"觀象台",說洪武初設欽天監觀象台於此。萬曆末、天啟初,旋璣、玉衡、銅盤等天文儀器尚存。到康熙時基址尚存。

=

宮城遺存

午門是中都皇宮的南門,也是正門,石造基座(須彌座)上有龍鳳雕刻。午門西側保存有一段古城牆,一直通向西南角樓的遺址。西南角樓是明中都皇宮現存最壯觀的遺蹟。城牆從西南角樓繼續延伸向北,經過皇宮西門--西華門,通向已毀的西北角樓,如今已有多處坍塌,但總體保存較好。

部分宮殿遺址高出地面,中有雕有雲龍紋的石制建築基礎(雲龍石柱礎)、琉璃黃瓦等建築構件。

制度比較

朱元璋放棄了在鳳陽建都的決定後,於同年九月辛西,下詔改建南京大內宮殿,決定以南京為京師:

詔改建大內宮殿。上謂廷臣曰:唐虞之時,宮室樸素,後世窮極侈麗,習尚華美,去古遠矣。聯今所作,但求安國,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惟樸素堅壯,可傳永久。吾後世子孫,守以為法。至於台榭苑圈作,勞民費財之事,游觀之樂,朕決不為之。其飭所司,如朕之志。

朱元璋的詔令下達僅兩年,即洪武十年十月,大內宮殿改建工程完成是月,改作大內宮殿成。闕門日午門翼以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午門內曰奉天門,門之左右為東西角門,內正殿曰奉天殿,上御之以受朝賀。殿之左右有門,左日中左門,右日中右門。兩廡之間左日文樓,右日武樓。奉天殿之後日華蓋殿。華蓋殿之後曰謹身殿。殿後則後官之正門也。奉天門外兩廡之間有門,左日左順門,右日右順門。左順門之外為東華門,內有殿日文華殿,東宮視事之所也。順門之外為西華門,內有殿日武英殿,上齋戒時所居也。

所謂"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其增築工程主要有:午門左右兩觀,文華殿,武英殿,奉天殿左右的中左門、中右門。

朱棣以武力從皇侄手中搶來帝位,按封建宗法制度,此舉為篡位,違於禮制。所以雖皇袍加身,但底氣不足的朱棣,在遵循祖制方面做得頭頭是道,不留破綻。南京宮殿是朱元璋親手建造的,而且還有"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吾後世子孫,守以為法"的詔令,所以,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不敢越軌,《明會典》說:"營建北京,宮殿門闕悉如洪武初舊制"。

第一如果將明初北京城與明中都城、元大都城三座都城的規劃布局圖相對照,可以看出,從形制上看初北京城與明中都城相同之處較多。其外城周長,明中都為30.365公里,而永樂年間建的北京城,周長僅21.555公里。北京城的尺度沒有超過祖制。

明中都原設計12門,罷建中都後,撤3門,只築9門。明北京城亦築9門,沒有按照元大都11門的布局,說明其城門的布局亦沒有超越祖制。 第二,推展北京南城牆和開闢皇城前東西長安大街。元大都崇正門至外城麗正門之間的距離很短。明初北京城把南城牆向南推移了將近800米,從承天門(天安門)算起,到正陽門壅城南端止,有1060米。這一布局完全是按照鳳陽明中都的制度來設計的。它增強了官闕的縱深度和雄偉氣勢,確定了正陽門、千步廊、大明門、承天門、端門等象徵皇權的建築。 在官衙的布局,明中都在午門左右兩側分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洪武十年,罷中都分設六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並稱三法司。南京城在布局上述官衙時,吸收了明中都的制度,將它們集中於承天門之南,左右排列。正統年間,北京仿南京,將上述衙門布局於承天門之南的大明門兩側。

元大都皇城前沒有東西向大街,南京皇城前也沒有東西向大街,唯有鳳陽明中都才有雲霽街橫貫於皇城之前,成為城內最主要東西街道。明北京城東、西長安街的出現,是直接受了明中都布局的影響。

明中都雲霽街東西兩端為高大的鼓樓和鐘樓。由於北京城受元大都舊城建築物的影響,仍沿用元大都原來建於中軸線北端的鼓樓和鐘樓。然而,北京在明中都雲霽街鼓樓和鐘樓的位置上,分別建立了東單和西單兩座牌樓,反映出北京城奉行明中都城規劃布局的意圖。

第三北京官城除丁依照南京後來改建的大內金水橋,增建的端門、午門樓各五間和長安東、西兩門外,其餘和鳳陽明中都的宮殿門闕--樣中。所不同的是,僅是遵循朱元璋"但求安固,不事華麗"的祖訓,沒有像鳳陽明中都官闕那樣再搞豪華奢麗的石雕。

北京南京明中都三座都城中宮城的長度,南京和北京幾乎相同。據實測,南京宮城東西寬約750米,南北長約950米,周長約3400米。北京宮城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60米,周長3440米。而鳳陽明中都宮城東西寬875米,南北長965米,周長3680米。明顯比南.北二京官城要大一些。另外,北京宮城開挖了護城河(元宮城無),宮城內開挖了金水河,築了金水橋(元宮城內無),午門前增築了端門、承天門(現稱天安門),承天門前金水橋為五孔(元大都周橋僅為3孔)。這些都是明顯的繼承了明中都的制度。已故著名北京故宮專家單士元在幾次考察明中都遺址後,在所著《故宮札記》,-書中認為:"從考古及文獻著述來看,無論在宮殿布局.名稱以及規格上,中都宮殿與北京故宮比較,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北京故宮午門到三殿這一坐朝地區,基本上和鳳陽官殿的'外朝'吻合。所以,準確地說,明代北京皇宮建築,應該是以鳳陽宮殿為藍圖。北京宮殿對比南京宮殿來說,確實'宏散過之',但比起中都,卻未必過之,某些地方還不如中都華麗....。

第四,堆大內鎮山萬歲山於官城之後,建日精門、月華門於後官左右。宋元時期,中國風水術進人成熟階段,明中都依據堪輿天地之道,將中都宮城建於鳳凰山之陽。鳳凰山之名來自於南宋京都臨安城(杭州)。風陽鳳凰山主山稱"萬歲山",其名源於元大都。元大都萬歲山為金人所堆築,於至元八年(1287年)命名。所不同的是,鳳陽的鳳凰山為兒座相連的小山,萬歲山居中,東為日精峰,西為月華峰,為明中都皇城之"鎮山",且全為自然形成。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時,撤除了元大都全部官闕,把拆除宮闕、開挖護城河之廢渣土,在宮城之北,人工堆築一座鎮山一萬歲山。這一布局,明顯地奉行明中都"鎮山"之制。然而,北京沒有日精峰.月華蜂,於是在官城乾清宮東西兩庶門,分別命名為"日精門"、"月華門",以門名代替山名。 第五,祭祀建築及制度的沿襲。明中都的祭祀建築和制度十分完備。如左祖右社的布局,天地分祀等。洪武十年改建南京城時,沿襲了明中都左祖右社制度,但改定了天地合祀禮,廢去了方丘。水樂營建北京,也只建了大祀殿和山川壇,位置依照明中都的布局。

嘉靖年間,一系列恢復明中都禮制開始了。如,恢復中都天地分祀禮制,於大祀殿南建圜丘,即天壇;於安定門外東北建方澤壇,即地壇。與此同時,朝日壇、夕月壇、帝王廟也興建起來,北京的這些建築,雖是在永樂營建北京城100多年後所營建,但可從中看出-一百五六十年前營建的明中都,對北京城仍有很大的影響。

建築規模

明中都皇城 是中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築之一,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明中都皇城牆高15米、底部寬8米,一段足以與北京紫禁城城牆相媲美的古城牆,至今屹立在安徽省鳳陽府城鎮西北。史料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此興建明中都皇城,只是開工6年後,不知何故被神秘叫停。從遺留的巍峨古城牆身上,今人依稀能見當年明中都皇城的氣派,而近段時間,安徽省文物部門對明中都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大量的殘存的牆基等遺址,讓這座豪華都城的輪廓更趨清晰:據文物部門考證,整個中都皇城的面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相關視頻

學者質疑明中都遺址修復破壞文物 施工已停止 記者探訪現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