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旗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旗人是明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後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八旗打破了原來分裂的局面,使得努爾哈赤直接掌管八旗,當時的旗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造的滿族社會制度。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合起來稱為八旗。

八旗子弟

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為基幹,採取世襲兵制,在年十六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補旗兵。旗人無需經營即可坐領清廷餉銀米糧,加重了百姓負擔。旗人從此在閒事上花盡心思,於是,食王祿,唱快書,養靛頦兒,提籠架鳥,種花弄草,養鴿子鬥蟋蟀,聽書唱曲,泡茶館捧戲園……等等,等等,圍繞着吃喝玩樂,排遣閒暇,忙活得有型兒有派兒。

旗人是京城休閒娛樂的重要群體。八旗子弟從詞面上講,本應是個中性詞,無非是指八旗的後代,但實際上卻成為具有專指涵義的貶義詞,指的是八旗後代中遊手好閒,好逸惡勞,整日耽於嬉戲的紈絝之徒、浮浪之子,好吃懶做、酒囊飯袋之輩。

曾經的八旗驍勇,在二百六十多年的安逸中,不少變成了整日提籠架鳥,鬥雞走狗的玩家,這是個歷史的嘲弄。對於八旗將士實行優容政策的初衷,卻導致了許多八旗後代難以自拔的荒廢喪志。八旗在清朝軍隊中的作用是逐漸減弱的,至清朝末期八旗已經不是主力軍隊,清廷依靠地方部隊與列強作戰和鎮壓農民起義。

旗人民族組成

八旗子弟不等於滿族,簡單意義上說八旗子弟是為清朝打下江山的那20萬人的後裔[1],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漢族和蒙古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及一些維吾爾族、俄羅斯族人等。

順治年間統計,八旗男丁總數 三十四萬六千九百三十一人,其中滿族男丁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三人,占15.95%,蒙古族男丁共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五,占8.3%;漢族男丁共二十六萬二千八百一十六,占75.75% 。

旗人中血統複雜,以滿洲、蒙古、漢族為主,其中滿洲祖先源自肅慎族,蒙古則源於東胡,漢族則亦為華夏族後裔。而現階段之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均已融入漢族中,所有滿族血統均僅僅有極少部分為滿洲血統而大部分為漢族血統,可以說已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滿洲族,而蒙古八旗則較多仍然生活在草原上,受漢族血統影響不深。

八旗的形成

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伴隨統一戰爭的進行,歸服的人口日眾,先前那種只憑血緣關係的軍事與生產組織,已不能適應統一戰爭的需要了。於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制度[2]便應運產生了。《滿文老檔》中記載如下:「聰睿恭敬汗將收集眾多之國人,盡行清點,均勻排列,每三百丁編一牛錄,牛錄設額真一人、牛錄額真下設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撥什庫四人。將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編塔坦,無論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輪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額真來自蒙語,是主人的意思。)

隨着統一戰爭的不斷擴大,牛錄編設的增多,為適應多兵力、大規模作戰統一指揮的需要,努爾哈赤將五牛錄(實際大多不止五個)組成一個甲喇,在由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即旗。並以八種不同形式的旗幟作為標誌,行軍戰鬥;生產勞動;行政管理均為一個固定單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組織形式,也是最大的軍事編制。

視頻

旗人 相關視頻

滿洲八旗分別都有什麼樣的權力?是哪八面旗?
八旗子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