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泰因施蒂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施泰因施蒂肯

圖片來自alamy

施泰因施蒂肯(德語:Steinstücken,意為「石塊」)是德國柏林最南端施泰格利茨-采倫多夫區萬湖區附近的一個小型定居點,人口約200人。1949年兩德分治後,施泰因施蒂肯是西柏林原先12個飛地中唯一有人長期居住的飛地。在1971年至1972年間,一條走廊將其與西柏林主體連接起來,此時西柏林整體而言亦是位於東德西德飛地。

起源

這一飛地起源於1787年,當時飛地附近施托爾珀的農民在城外取得了一片土地,並於19世紀初定居於此。隨着施托爾珀村被納入萬湖管轄,該飛地的管轄權亦被萬湖繼承。

1920年隨着柏林的市區擴張,萬湖被劃為柏林市管轄,故施泰因施蒂肯成為了柏林市的一塊飛地。飛地的身份對該地區居民的生活並沒有顯著影響,當地居民習慣前往波茨坦巴伯爾斯貝格進行日常活動,直到二戰德國戰敗的1945年。

冷戰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柏林邊界成為了德國占區和美、占領區邊界的一部分,最初四年西柏林邊境尚可自由出入。隨着柏林封鎖、兩德成立等事件導致的冷戰局勢升級,西柏林邊境的形勢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施泰因施蒂肯也成為了西柏林這一飛地中的飛地。

1951年東德政府派出了警察和軍隊企圖吞併這一飛地,幾天後因為美國表達反對意見,東德軍警撤出了當地。[1]在這一事件後,施泰因施蒂肯居民被禁止前往附近的東德領土,該地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為兩個東德檢查站和一條長約一公里、通往西柏林本體的道路。當地居民的所有日常活動,例如工作、上學、購物、訪問親友均需經過這些檢查站。

在1961年柏林牆修建後,由於施泰因施蒂肯的邊界僅設置了鐵絲網,這一飛地成為了較受東德逃亡者關注的地段。在20名以上的東德邊防軍士兵通過施泰因施蒂肯逃亡西方後,東德政府專門在施泰因施蒂肯周圍修建了圍牆以切斷這一逃亡路線。

當駐德美軍指揮官盧修斯·克萊上將在1961年9月21日乘直升機訪問當地後,施泰因施蒂肯飛地中設置了一個美軍據點,自那以後士兵經常乘坐直升機前往這一飛地。今天,在施泰因施蒂肯設有一個「直升機紀念碑」以作紀念。

走廊

為了解決施泰因施蒂肯居民的交通不便同時減少潛在的軍事威脅,在1972年西德政府修建了一條公路以連接西柏林和施泰因施蒂肯。當時修建這一公路需要東德和西德間進行領土交換,並需徵求當時占領德國的四個國家的許可。在盟軍委員會協商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於1971年9月3日簽署了《柏林協定》,最終決定設置一條狹長的走廊連接西柏林市區和施泰因施蒂肯。[2]

西柏林因此割讓了六個無人定居的飛地給東德,並且向東德政府支付了四百萬西德馬克。隨後,一條名叫伯恩哈德-拜爾大街的道路在這一走廊中被修建起來,施泰因施蒂肯居民得以毫無障礙地前往西柏林市區。道路兩側成為了新的東西柏林邊界,隨後也在其上延伸了柏林牆

在這條連接施泰因施蒂肯的道路上,一座橋樑導致了兩德主權的特殊問題。由於這座橋下為東德德國國營鐵路的鐵軌,東德政府拒絕將這一部分移交給西柏林,隨後達成的妥協是橋樑本體和橋面及以上的空間屬於西德,而橋下的空間、土地及鐵軌仍然屬於東德(而類似的司法管轄區立體交叉分區例子,僅有深圳灣口岸由香港管轄、橫越望海路及深圳灣公園十號幹線橋面)。雖然修建走廊後在實際情況上施泰因施蒂肯不再屬于飛地,但由於這座橋樑下的領土仍屬東德,施泰因施蒂肯仍可被視為飛地。

兩德統一後

1990年初春柏林牆的正式拆解工作開始後,施泰因施蒂肯的邊境設防均被解除,但連接柏林主體和施泰因施蒂肯的道路存留至今。[3]隨後,施泰因施蒂肯居民重新恢復與附近波茲坦相關的日常生活。2005年9月柏林電視台曾播出了一部關於施泰因施蒂肯的影片。

參考文獻

  1. Manchmal flattert der rote Adler über Steinstücken. In: Berliner Zeitung vom 4. Mai 1996
  2. 四國關於柏林的協定
  3. Mauerbesichtigung in Steinstücken 1. Mai 1990.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