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文物網 的圖片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於1973年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為新石器時代後期陶器,為水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10厘米,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後期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屬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2]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10厘米,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隔。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着節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頭上都有髮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每一組中最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

流傳歷史

1973年,為修建儲物倉庫,在開挖地基時無意中發現了很多彩陶殘片,施工人員馬上報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門,考古工作者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當發掘漢墓甲區20號時,在其西側發現了一座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甲區M384,並把陶器碎片清理妥當送往北京,經過北京專家的復原鑑定,才知道當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珍寶。

出土環境

上孫家寨墓地是新石器時代墓地,位於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村。1973年至1981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發掘。發現居址和墓地,包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卡約文化辛店文化等遺存。清理出墓葬1000餘座,包括漢晉墓群。史前墓葬有馬家窯類型21座、齊家文化2座。發現齊家文化灰坑100餘個。

文物鑑賞

這件舞蹈紋彩陶盆造型優美,特別是盆上直接描繪了原始先民生活場景的圖畫。舞蹈紋以單色平塗手法表現出類似剪影的效果,人物造型簡練明快,動態活潑,三組舞人繞盆沿形成圓圈,盆中盛水時,跳舞時的矯健身軀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靜的池塘,池邊歡樂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韻味讓人心醉。從這小小的盆上折射出了當時制陶工藝的熟練和審美思想的進步。 內壁彩繪是盆的主要飾,施於口內腹上部,由三組舞蹈圖案組成。舞蹈圖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間隔,上下則鈎以弦紋,上部一道,下部四道,使舞蹈圖看去如在舞台上演出一般。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節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裝不易分辨,但每人頭上均有一髮辮狀飾物,臂部亦斜向伸出一飾物。從畫面看,五人動作協調,舞姿輕鬆自然,情緒歡快熱烈,場面也很壯闊。三組舞蹈圖案描繪的內容完全相同,人物動作也都一致,且有葉紋,豎線相間隔,似為同一畫面的多次重複。彩陶盆上的舞蹈內容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先民們群舞的熱烈場面,更形象地傳達出他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歡慶勝利、祈求上蒼或祭祀祖先的場景,反映出了五六干年前人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紋彩陶盆的整體畫面,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畫面中人物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神形通真。舞蹈紋彩陶盆是遠古時代的一幅現實主義佳作,不僅用筆飛動流暢,線條奔放嫻熟,而且構圖極佳,人物的舞蹈動作描繪得十分正確,舞姿綽約,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律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上的精美圖案,證明了當時人在從事狩獵的同時已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而陶盆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生動地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時它還是狩獵舞蹈和農耕舞蹈交替時期的典型舞蹈文物。圖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動場面,是非常珍貴的形象資料,對於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發展、藝術特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視頻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相關視頻

《新石器彩陶繪畫之仰韶文化》」
偏口彩陶壺:新石器時代的精美器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