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寧市轄縣。位於西寧市東北部。總面積3090平方千米。總人口45萬人(2010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等少數民族。轄9個鎮、11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橋頭鎮、城關鎮、塔爾鎮、東峽鎮、黃家寨鎮、長寧鎮、景陽鎮、多林鎮、新莊鎮、青林鄉、青山鄉、遜讓鄉、極樂鄉、寶庫鄉、斜溝鄉、良教鄉、向化藏族鄉、樺林鄉、朔北藏族鄉、石山鄉。縣政府駐橋頭鎮,距西寧市35千米。

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新興工業區。地處湟水以北,祁連山南麓,為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西、東三面環山。寶庫河由西北向東南貫境,水資源充足。年均氣溫3.4℃,年降水量450-820毫米。境內礦產資源有煤、石英石、石灰石等。為西(寧)大(通)鐵路終點站,227國道西(寧)張(掖)公路穿境。景點有老爺山風景區[1]、八寺崖墓群、察漢河森林公園等。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鄯州湟水縣,宋、元屬西寧州,明屬西寧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大通、永安(均在門源境內)、白塔三城,設大通衛治大通城,屬西寧府轄。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衛由門源浩門遷至白塔城(今大通縣城關鎮),乾隆廿六年(1761年)改衛為縣。1949年成立大通縣人民政府,1957年縣府由城關鎮遷至橋頭鎮。1960年劃歸西寧市管轄,1985年改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面積3090平方千米,人口40.3萬人,以漢族為多,有回、土、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27.3%、土族占9.2%。轄2個鎮、2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橋頭鎮、城關鎮、新城鄉、黃家寨鄉、清平鄉、長寧鄉、後子河鄉、景陽鄉、崗沖鄉、元朔鄉、石山鄉、朔北藏族鄉、窵溝鄉、東峽鄉、向化藏族鄉、樺林鄉、塔爾鄉、藥草鄉、新莊鄉、寶庫鄉、西山鄉、青山鄉、青林鄉、多林鄉、遜讓鄉、極樂鄉、斜溝鄉、良教鄉。縣政府駐橋頭鎮。(根據《政區大典》整理,1996年左右資料)

1999年,撤銷塔爾鄉、東峽鄉、元朔鄉、黃家寨鄉,設立塔爾鎮、東峽鎮、元朔鎮、黃家寨鎮。調整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轄6鎮、22鄉。1999年末,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420427人(根據青海省志),其中回族占27%,土族占9%。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轄6鎮、22鄉)總人口416968人,其中:橋頭鎮61657人、城關鎮22966人、塔爾鎮19205人、東峽鎮14869人、元朔鎮24978人、黃家寨鎮26059人、青林鄉10441人、青山鄉8359人、多林鄉9193人、遜讓鄉12015人、極樂鄉11910人、新莊鄉14066人、西山鄉7675人、寶庫鄉10151人、斜溝鄉7560人、良教鄉17023人、藥草鄉8954人、向化鄉8183人、樺林鄉14333人、朔北鄉11982人、吊溝鄉5863人、石山鄉7645人、新城鄉20099人、清平鄉10782人、後子河鄉16674人、長寧鄉11163人、景陽鄉13900人、崗沖鄉9283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7號文批覆:撤銷新莊鄉,設立新莊鎮;撤銷多林鄉,設立多林鎮;撤銷長寧和後子河2鄉,合併設立長寧鎮;撤銷清平鄉,併入黃家寨鎮;撤銷崗沖和景陽2鄉,合併設立景陽鎮;撤銷藥草鄉,併入塔爾鎮;撤銷新城鄉和元朔鎮,將其中6個村(老營莊、毛家寨、賀家寨、毛家溝、大灣、水泉灣)併入橋頭鎮,另4個村(新添堡、上堡、鮑東、鮑西)併入長寧鎮。2001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轄9個鎮、13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3個居委會、289個行政村。

200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總人口426210人。轄9個鎮、13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橋頭鎮、城關鎮、塔爾鎮、東峽鎮、黃家寨鎮、長寧鎮、景陽鎮、多林鎮、新莊鎮、青林鄉、青山鄉、遜讓鄉、極樂鄉、西山鄉、寶庫鄉、斜溝鄉、良教鄉、向化藏族鄉、樺林鄉、朔北藏族鄉、窵溝鄉、石山鄉,共有18個社區居委會[2]、289個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銷西山鄉,併入青山鄉;撤銷窵溝鄉,併入朔北藏族鄉。調整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轄9個鎮、11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橋頭鎮、城關鎮、塔爾鎮、東峽鎮、黃家寨鎮、長寧鎮、景陽鎮、多林鎮、新莊鎮、青林鄉、青山鄉、遜讓鄉、極樂鄉、寶庫鄉、斜溝鄉、良教鄉、向化藏族鄉、樺林鄉、朔北藏族鄉、石山鄉。

視頻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相關視頻

青海西寧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關鎮 規模很大鎮區面積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成立30年成就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