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左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左翼
圖片來自zhihu

新左翼(New Left),又稱新左派,是一個政治術語,籠統地描述自20世紀60年代後在各國興起的左翼意識形態,與先前存在的傳統左翼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別。「新左派」一詞通常在不同國家的政治環境中都有着不同的具體定義。

日本的新左派

日本戰後的左派運動發端於1958年,學生群體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韓戰爆發前,一些學運領導者已認為日本政府已淪為美國「戰車」的走卒,並準備與美國在東亞發動戰爭,當時的全國性學生組織「全學連|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総連合」因而確立了「反帝和平鬥爭」的主軸。在1958年至1960年間,美日安保條約引發戰後日本社會運動的高峰,當時學生與工人、農人一起發動了抗爭。1960年6月19日,20萬人的反安保示威遭警方鎮壓,日本政府和國會強制通過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左派運動也暫趨消沉。

1966年,冷戰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發生路線爭論,日本共產黨決定脫離所謂「中國路線」,同時積極與蘇聯修好。反對蘇聯路線的左派人士因此另起爐灶,發起所謂的新左派運動。

1968年至1970年間的第二次反安保運動帶來了新左派的另一高峰。在70年代,日本的新左派發動了反越戰、反美軍基地與成田機場等等抗爭,與政府的「機動隊」爆發多次衝突,造成許多學生被捕,甚至遭機動隊毆打致死的事件。另一方面,新左派內部出現了「赤軍派」、「共産主義者同盟マルクス・レーニン主義派|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列寧主義派|ML派」(馬克思列寧主義派)等主張激烈手段的派別。

然而此時新左派內部的分歧也愈演愈烈,派系林立,因而日益脫離群眾與知識界。隨著越戰告終、中日建交與日本經濟的起飛,日本新左派進入了低潮時期。日本民間除原有的「社會主義協會」、「東京唯物研究會」等左翼學術團體在堅持活動外,山口勇等左翼人士於1988年成立了「社會主義理論協會」,廣松涉與飯田桃等人在90年代又成立了「論壇90」,其下分化為「結構改革派」與「市民派」。這些現象是蘇聯與東歐的劇變對日本思想界的衝擊所致。

英國的新左派

由於赫魯曉夫斯大林的批判及1956年匈牙利革命,許多英國共產黨黨員退黨,並加入各托洛茨基主義團體或英國工黨。 英國新左派聚焦於反核武運動與全球正義運動|Global justice movement。一些英國新左派分子加入國際社會主義者組織,此組織即後來的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另一些人則參加諸如國際馬克思主義者群體之類的團體。托洛茨基主義者塔利克·阿里|Tariq Ali在其著作《Street Fighting Years》中述及了他當年參與新左派抗爭的情形。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在英國共產黨內發起異議刊物《Reasoner》。他在被開除黨籍後,開始從1957年起出版雜誌《New Reasoner》。此雜誌在1960年與《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合併為《新左派評論》。這些刊物試圖從正統馬克思主義出發,兼容修正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由於他們的努力,即使是一名大學生讀者,也能觸及文化導向的理論家之想法。《新左派評論》普及了法蘭克福學派安東尼奧·葛蘭西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及其它各種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其它新左派雜誌尚有1964年起刊行的《社會主義年鑑》與1972年起刊行的《Radical Philosophy》。

隨著美國新左派在1960年代中晚期漸顯其校園導向,英國新左派的學生部份開始採取作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為英國學生運動的中心。法國的五月風暴也對英國新左派產生強大影響。

美國的新左派

美國,「新左派」泛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時期的左翼激進政治運動,主體為大學生。此名源自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1960年發表的一封公開信 《致新左翼的一封信》(Letter to the New Left)。米爾斯主張與關注勞工運動的傳統左派區別,建立一個新的左翼意識形態;這個新的意識形態應該關注較個人化的問題,例如異化失範權威主義及其他現代富裕社會的病徵。換言之,米爾斯主張偏離傳統左翼,面向反傳統文化的價值。

新左派反對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權力結構,他們稱之為「建制」,而反對這種結構者就稱為「反建制」。新左派專採積極行動主義的組織方式,不與產業工人結盟。許多新左派人士自認能發起一種較好的社會革命。

美國的一部分新左派思想家或多或少受到了越戰文化大革命影響。一如英國新左派,他們也相信赫魯曉夫的批判點出了蘇聯的問題;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並未因此轉向托洛茨基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許多美國新左派認為,既然蘇聯不再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中心,須有新一代的共產主義革命思想家取代其位置——例如毛澤東胡志明菲德爾·卡斯特羅格瓦拉

美國新左派的其它成份還有無政府主義者,他們上承美國的激進左派傳統,並審視世界產業工人與先前的工聯運動。此群體以歷史期刊《激進美國》(Radical America)相聯繫,分成數個小群。美國的自主馬克思主義也源於這股潮流,例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哈利·克利夫爾|Harry Cleaver的主張。

美國新左翼同時也與黑人激進主義[1] 交互影響。

中國大陸的新左派

「新左派」與「新自由主義」在中國大陸語境中都是論戰中常用的意識形態標籤。「新左派」被用來描述思想上部分有別於傳統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其他左翼思潮的人物或同情者,如代表人物汪暉胡鞍鋼楊帆韓毓海崔之元甘陽鞏獻田等。

由於中國大陸的政治左右標準與西方國家差別較大,中國的新左派與西方的新左派存在較大差別,中國新左派的思想大多介於蘇式社會主義和西方新左派之間,甚至有學者懷疑中國是否存在真正的新左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