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出自《新唐書》,此書是北宋時期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1]

原文

東夷

  高麗,本扶餘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度遼水與營州 接,北靺鞨。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去京師五千里而贏,隨山 屈繚為郛,南涯浿水,王築宮其左。又有國內城、漢城,號別都。水有大遼、少遼: 大遼出靺鞨西南山,南歷安市城;少遼出遼山西,亦南流,有梁水出塞外,西行與 之合。有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歷國內城西,與鹽難水合, 又西南至安市,入于海。而平壤在鴨淥東南,以巨艫濟人,因恃以為塹。

  官凡十二級:曰大對廬,或曰吐捽;曰郁折,主圖簿者;曰太大使者;曰帛衣 頭大兄,所謂帛衣者,先人也,秉國政,三歲一易,善職則否,凡代日,有不服則 相攻,王為閉宮守,勝者聽為之;曰大使者;曰大兄;曰上位使者;曰諸兄;曰小 使者;曰過節;曰先人;曰古鄒大加。其州縣六十。大城置傉薩一,比都督;餘城 置處閭近支,亦號道使,比刺史。有參佐,分干。有大模達,比衛將軍;末客,比 中郎將。

  分五部:曰內部,即漢桂婁部也,亦號黃部;曰北部,即絕奴部也,或號後部; 曰東部,即順奴部也,或號左部;曰南部,即灌奴部也,亦號前部;曰西部,即消 奴部也。

  王服五采,以白羅制冠,革帶皆金扣。大臣青羅冠,次絳羅,珥兩鳥羽,金銀 雜扣,衫筒袖,褲大口,白韋帶,黃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俗喜弈、 投壺、蹴鞠。食用籩、豆、簠、簋、罍、洗。居依山谷,以草茨屋,惟王宮、官府、 佛廬以瓦。窶民盛冬作長坑,熅火以取暖。其治,峭法以繩下,故少犯。叛者叢炬 灼體,乃斬之,籍入其家。降、敗、殺人及剽劫者斬,盜者十倍取償,殺牛馬者沒 為奴婢,故道不掇遺。婚娶不用幣,有受者恥之。服父母喪三年,兄弟逾月除。俗 多淫祠,禮靈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國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 人喜學,至窮里廝家,亦相矜勉,衢側悉構嚴屋,號局堂,子弟未婚者曹處,誦經 習射。

  隋末,其王高元死,異母弟建武嗣。武德初,再遣使入朝。高祖下書脩好,約 高麗人在中國者護送,中國人在高麗者敕遣還。於是建武悉搜亡命歸有司,且萬人。 後三年,遣使者拜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命道士以像法往,為講《老子》。 建武大悅,率國人共聽之,日數千人。帝謂左右曰:「名實須相副。高麗雖臣於隋, 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溫彥博諫曰:「遼東本 箕子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乃 止。明年,新羅、百濟上書,言建武閉道,使不得朝,且數侵入。有詔散騎侍郎硃 子奢持節諭和,建武謝罪,乃請與二國平。太宗已禽突厥頡利,建武遣使者賀,並 上封域圖。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麗所立京觀。建武懼,乃築長 城千里,東北首扶餘,西南屬之海。久之,遣太子桓權入朝獻方物,帝厚賜齎,詔 使者陳大德持節答勞,且觀亹。大德入其國,厚餉官守,悉得其纖曲。見華人流客 者,為道親戚存亡,人人垂涕,故所至士女夾道觀。建武盛陳兵見使者。大德還奏, 帝悅。大德又言:「聞高昌滅,其大對廬三至館,有加禮焉。」帝曰:「高麗地止 四郡,我發卒數萬攻遼東,諸城必救,我以舟師自東萊帆海趨平壤,固易。然天下 甫平,不欲勞人耳。」

  有蓋蘇文者,或號蓋金,姓泉氏,自雲生水中以惑眾。性忍暴。父為東部大人、 大對廬,死。蓋蘇文當嗣,國人惡之,不得立。頓首謝眾,請攝職,有不可,雖廢 無悔。眾哀之,遂嗣位。殘凶不道,諸大臣與建武議誅之,蓋蘇文覺,悉召諸部, 紿雲大閱兵,列饌具請大臣臨視,賓至盡殺之,凡百餘人。馳入宮殺建武,殘其屍 投諸溝。更立建武弟之子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專國,猶唐兵部尚書、中書令職雲。 貌魁秀,美須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 馬。出入陳兵,長呼禁切,行人畏竄,至投坑谷。

  帝聞建武為下所殺,惻然遣使者持節弔祭。或勸帝可遂討之,帝不欲因喪伐罪, 乃拜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帝曰:「蓋蘇文殺君攘國,朕取之易耳,不願勞人, 若何?」司空房玄齡曰:「陛下士勇而力有餘,戢不用,所謂『止戈為武』者。」 司徒長孫無忌曰:「高麗無一介告難,宜賜書安尉之,隱其患,撫其存,彼當聽命。」 帝曰:「善。」

  會新羅遣使者上書言:「高麗、百濟聯和,將見討。謹歸命天子。」帝問: 「若何而免?」使者曰:「計窮矣,惟陛下哀憐!」帝曰:「我以偏兵率契丹、靺 鞨入遼東,而國可紓一歲,一策也。我以絳袍丹幟數千賜而國,至,建以陣,二國 見,謂我師至,必走,二策也。百濟恃海,不修戎械,我以舟師數萬襲之;而國女 君,故為鄰侮,我以宗室主而國,待安則自守之,三策也。使者計孰取?」使者不 能對。於是遣司農丞相里玄獎以璽書讓高麗,且使止勿攻。使未至,而蓋蘇文已取 新羅二城。玄獎諭帝旨,答曰:「往隋見侵,新羅乘邅奪我地五百里,今非盡反地, 兵不止。」玄獎曰:「往事烏足論邪?遼東故中國郡縣,天子且不取,高麗焉得違 詔?」不從。玄獎還奏,帝曰:「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擭阱,怨痛溢道,我出 師無名哉?」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之兵度遼而克固善,萬分一不得逞,且再 用師,再用師,安危不可億。」兵部尚書李勣曰:「不然。曩薛延陀盜邊,陛下欲 追擊,魏徵苦諫而止。向若擊之,一馬不生返。後復畔擾,至今為恨。」帝曰: 「誠然。但一慮之失而尤之,後誰為我計者?」新羅數請援,乃下吳船四百柁輸糧, 詔營州都督張儉等發幽、營兵及契丹、奚、靺鞨等出討。會遼溢,師還。莫離支懼, 遣使者內金,帝不納。使者又言:「莫離支遣官五十入宿衛。」帝怒責使者曰: 「而等委質高武,而不伏節死義,又為逆子謀,不可赦。」悉下之獄。

  於是帝欲自將討之,召長安耆老勞曰:「遼東故中國地,而莫離支賊殺其主, 朕將自行經略之,故與父老約:子若孫從我行者,我能拊循之,毋庸恤也。」即厚 賜布粟。群臣皆勸帝毋行,帝曰:「吾知之矣,去本而就末,舍高以取下,釋近而 之遠,三者為不祥,伐高麗是也。然蓋蘇文弒君,又戮大臣以逞,一國之人延頸待 救,議者顧未亮耳。」於是北輸粟營州,東儲粟古大人城。帝幸洛陽,乃以張亮為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當副之,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 振為總管,帥江、吳、京、洛募兵凡四萬,吳艘五百,泛海趨平壤。以李勣為遼東 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副之,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 射、姜德本、曲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隸之,帥騎士六萬趨遼東。詔曰:「朕所 過,營頓毋飭,食毋豐怪,水可涉者勿作橋樑,行在非近州縣不得令學生、耆老迎 謁。朕昔提戈撥亂,無盈月儲,猶所響風靡。今幸家給人足,只恐勞於轉餉,故驅 牛羊以飼軍。且朕必勝有五:以我大擊彼小,以我順討彼逆,以我安乘彼亂,以我 逸敵彼勞,以我悅當彼怨,渠憂不克邪!」又發契丹、奚、新羅、百濟諸君長兵悉 會。

  十九年二月,帝自洛陽次定州,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 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帝坐城門, 過兵,人人撫慰,疾病者親視之,敕州縣治療,士大悅。長孫無忌白奏:「天下符 魚悉從,而宮官止十人,天下以為輕神器。」帝曰:「士度遼十萬,皆去家室。朕 以十人從,尚恧其多,公止勿言!」帝身屬橐房,結兩箙於鞍。四月,勣績濟遼水, 高麗皆嬰城守。帝大饗士,帳幽州之南,詔長孫無忌誓師,乃引而東。

  勣攻蓋牟城,拔之,得戶二萬,糧十萬石,以其地為蓋州。程名振攻沙卑城, 夜入其西,城潰,虜其口八千,游兵鴨淥上。勣遂圍遼東城。帝次遼澤,詔瘞隋戰 士露骼。高麗發新城、國內城騎四萬救遼東。道宗率張乂君逆戰,君乂卻。道宗以 騎馳之,虜兵辟易,奪其梁,收散卒,高以望,見高麗陣囂,急擊破之,斬首千餘 級,誅君乂以徇。帝度遼水,徹槓彴,堅士心。營馬首山,身到城下,見士填塹, 分負之,重者馬上持之』群臣震懼,爭挾塊以進。城有硃蒙祠,祠有鎖甲、銛矛, 妄言前燕世天所降。方圍急,飾美女以婦神,誣言硃蒙悅,城必完。勣列拋車,飛 大石過三百步,所當輒潰,虜積木為樓,結絙罔,不能拒。以衝車撞陴屋,碎之。 時百濟上金旐鎧,又以玄金為山五文鎧,士被以從。帝與勣會,甲光炫日。會南風 急,士縱火焚西南,熛延城中,屋幾盡,人死於燎者萬餘。眾登陴,虜蒙盾以拒, 士舉長矛舂之,藺石如雨,城遂潰,獲勝兵萬,戶四萬,糧五十萬石。以其地為遼 州。初,帝自太子所屬行在,舍置一烽,約下遼東舉烽,是日傳燎入塞。

  進攻白崖城,城負山有厓水,險甚。帝壁西北。虜酋孫伐音陰丐降,然城中不 能一。帝賜幟曰:「若降,建於堞以信。」俄而舉幟,城人皆以唐兵登矣,乃降。 初,伐音中悔,帝怒,約以虜口畀諸將。及是,李勣曰:「士奮而先,貪虜獲也。 今城危拔,不可許降以孤士心。」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戮,略人妻孥, 朕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能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一城乎。」獲男女凡萬、 兵二千。以其地為岩州,拜伐音為刺史。莫離支以加屍人七百戍蓋牟,勣俘之。請 自效,帝曰:「而家加屍,乃為我戰,將盡戮矣。夷一姓求一人力,不可。」稟而 縱之。

  次安市。於是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 帝曰:「彼若勒兵連安市而壁,據高山,取城中粟食之,縱靺鞨略吾牛馬,攻之不 可下,此上策也。拔城夜去,中策也。與吾爭鋒,則禽矣。」有大對廬為延壽計曰: 「吾聞中國亂,豪雄並奮,秦王神武,敵無堅,戰無前,遂定天下,南面而帝,北 狄、西戎罔不臣。今掃地而來,謀臣重將皆在,其鋒不可校。今莫若頓兵曠日,陰 遣奇兵絕其餉道,不旬月糧盡,欲戰不得,歸則無路,乃可取也。」延壽不從,引 軍距安市四十里而屯。帝曰:「虜墮吾策中矣。」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以突厥 千騎嘗之,虜常以靺鞨銳兵居前,社爾兵接而北。延壽曰:「唐易與耳。」進一舍, 倚麓而陣。帝詔延壽曰:「我以爾有強臣賊殺其主,來問罪,即交戰,非我意。」 延壽謂然,按甲俟。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 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 張幄朝堂,曰:「明日日中,納降虜於此。」是夜,流星墮延壽營。旦日,虜視勣 軍少,即戰。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 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 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帝按轡觀虜營壘曰:「高麗傾國 來,一麾而破,天贊我也。」下馬再拜,謝氵兄於天。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 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帝曰:「後敢與天子戰乎?」惶汗不得對。帝料酋長 三千五百人,悉官之,許內徙,餘眾三萬縱還之,誅靺鞨三千餘人,獲馬牛十萬, 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乃驛報太子,並賜 諸臣書曰:「朕自將若此,云何?」因號所幸山為駐蹕山,圖破陣狀,勒石紀功。 拜延壽鴻臚卿,惠真司農卿。候騎獲覘人,帝解其縛,自言不食且三日,命飼之, 賜以屩,遣曰:「歸語莫離支,若須軍中進退,可遣人至吾所。」帝每營不作塹壘, 謹斥候而已,而士運糧,雖單騎,虜不敢鈔。

  帝與勣議所攻,帝曰:「吾聞安市地險而眾悍,莫離支擊不能下,因與之。建 安恃險絕,粟多而士少,若出其不意攻之,不相救矣。建安得,則安市在吾腹中。」 勣曰:「不然。積糧遼東,而西擊建安,賊將梗我歸路,不如先攻安市。」帝曰: 「善。」遂攻之,未能下。延壽、惠真謀曰:「烏骨城傉薩已耄,朝攻而夕可下。 烏骨拔,則平壤舉矣。」群臣亦以張亮軍在沙城,召之一昔至,若取烏骨,度鴨淥, 迫其腹心,計之善者。無忌曰:「天子行師不徼幸。安市眾十萬在吾後,不如先破 之,乃驅而南,萬全勢也。」乃止。城中見帝旌麾,輒乘陴噪,帝怒。勣請破日男 子盡誅。虜聞,故死戰。江夏王道宗築距闉攻東南,虜增陴以守。勣攻其西,撞車 所壞,隨輒串柵為樓。帝聞城中雞彘聲,曰:「圍久,突無黔煙。今雞彘鳴,必殺 以饗士,虜且夜出。」詔嚴兵。丙夜,虜數百人縋而下,悉禽之。道宗以樹枚裹土 積之,距闉成,迫城不數丈,果毅都尉傅伏愛守之,自高而排其城,城且頹,伏愛 私去所部,虜兵得自頹城出,據而塹斷之,積火縈盾固守。帝怒,斬伏愛,敕諸將 擊之,三日不克。

  有詔班師,拔遼、蓋二州之人以歸。兵過城下,城中屏息偃旗,酋長登城再拜, 帝嘉其守,賜絹百匹。遼州粟尚十萬斛,士取不能盡。帝至渤錯水,阻淖,八十里 車騎不通。長孫無忌、楊師道等率萬人斬樵築道,聯車為梁,帝負薪馬上助役。十 月,兵畢度,雪甚,詔屬燎以待濟。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 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詔集戰骸葬柳城,祭以太牢,帝臨哭,從臣皆 流涕。帝總飛騎入臨渝關,皇太子迎道左。初,帝與太子別,御褐袍,曰:「俟見 爾乃更。」袍歷二時弗易,至穿穴。群臣請更服,帝曰:「士皆敝衣,吾可新服邪?」 及是,太子進潔衣,乃御。遼降口萬四千,當沒為奴婢,前集幽州,將分賞士。帝 以父子夫婦離析,詔有司以布帛贖之,原為民,列拜歡舞,三日不息。延壽既降, 以憂死,獨惠真至長安。

  明年春,藏遣使者上方物,且謝罪;獻二姝口,帝敕還之,謂使者曰:「色者 人所重,然愍其去親戚以傷乃心,我不取也。」初,師還,帝以弓服賜蓋蘇文,受 之,不遣使者謝,於是下詔削棄朝貢。

  又明年三月,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 副之,自萊州度海;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 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次南蘇、木底,虜兵戰不勝,焚其郛。 七月,進達等取石城,進攻積利城,斬級數千,乃皆還。藏遣子莫離支高任武來朝, 因謝罪。

  二十二年,詔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 自海道入。部將古神感與虜戰曷山,虜潰;虜乘暝襲我舟,伏兵破之。萬徹度鴨淥, 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虜懼,皆棄邑居去。大酋所夫孫拒戰,萬徹擊斬之,遂 圍城,破其援兵三萬,乃還。帝與長孫無忌計曰:「高麗困吾師之入,戶亡耗,田 歲不收,蓋蘇文築城增陴,下飢臥死溝壑,不勝敝矣。明年以三十萬眾,公為大總 管,一舉可滅也。」乃詔劍南大治船,蜀人願輸財江南,計直作舟,舟取縑千二百。 巴、蜀大騷,邛、眉、雅三州獠皆反,發隴西、峽內兵二萬擊定之。始,帝決取虜, 故詔陝州刺史孫伏伽、萊州刺史李道裕儲糧械於三山浦、烏胡島,越州都督治大艎 偶舫以待。會帝崩,乃皆罷。藏遣使者奉慰。

  永徽五年,藏以靺鞨兵攻契丹,戰新城。大風,矢皆還激,為契丹所乘,大敗。 契丹火野復戰,人死相藉,積屍而冢之。遣使者告捷,高宗為露布於朝。六年,新 羅訴高麗、靺鞨奪三十六城,惟天子哀救。有詔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 方率師討之。至新城,敗高麗兵,火外郛及墟落,引還。顯慶三年,復遣名振率薛 仁貴攻之,未能克。後二年,天子已平百濟,乃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力何、右武衛 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率諸將出浿江、遼東、平壤道討之。龍朔元年, 大募兵,拜置諸將,天子欲自行,蔚州刺史李君球建言:「高麗小丑,何至傾中國 事之?有如高麗既滅,必發兵以守,少發則威不振,多發人不安,是天下疲於轉戍。 臣謂征之未如勿征,滅之未如勿滅。」亦會武后苦邀,帝乃止。八月,定方破虜兵 於浿江,奪馬邑山,遂圍平壤。明年,龐孝泰以嶺南兵壁蛇水,蓋蘇文攻之,舉軍 沒;定方解而歸。

  乾封元年,藏遣子男福從天子封泰山,還而蓋蘇文死,子男生代為莫離支,有 弟男建、男產相怨。男生據國內城,遣子獻誠入朝求救,蓋蘇文弟淨土亦請割地降。 乃詔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偘為行軍總管, 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左監門將軍李謹行殿而行。九月,同善破高麗兵,男生率師來 會。詔拜男生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又以李勣為遼東 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契苾何力、龐同善併力。詔獨孤卿雲由鴨淥道,郭待 封積利道,劉仁願畢列道,金待問海谷道,並為行軍總管,受勣節度;轉燕、趙食 廥遼東。明年正月,勣引道次新城,合諸將謀曰:「新城,賊西鄙,不先圖,餘城 未易下。」遂壁西南山臨城,城人縛戍酋出降。勣進拔城十有六。郭待封以舟師濟 海,趨平壤。三年二月,勣率仁貴拔扶餘城,它城三十皆納款。同善、偘守新城, 男建遣兵襲之,仁貴救偘,戰金山,不勝。高麗鼓而進,銳甚。仁貴橫擊,大破之, 斬首五萬級,拔南蘇、木底、蒼岩三城,引兵略地,與勣會。侍御史賈言忠計事還, 帝問軍中云何。對曰:「必克。昔先帝問罪,所以不得志者,虜未有邅也。諺曰: 『軍無媒,中道回』。今男生兄弟鬩很,為我鄉導,虜之情偽,我盡知之,將忠士 力,臣故曰必克。且高麗祕記曰:『不及九百年,當有八十大將滅之。』高氏自漢 有國,今九百年,勣年八十矣。虜仍荐饑,人相掠賣,地震裂,狼狐入城,分穴 於門,人心危駭,是行不再舉矣。」

  男建以兵五萬襲扶餘,勣破之薩賀水上,斬首五千級,俘口三萬,器械牛馬稱 之。進拔大行城。劉仁願與勣會,後期,召還當誅,赦流姚州。契苾何力會勣軍於 鴨淥,拔辱夷城,悉師圍平壤。九月,藏遣男產率首領百人樹素幡降,且請入朝, 勣以禮見。而男建猶固守,出戰數北。大將浮屠信誠遣諜約內應。五日,闔啟,兵 噪而入,火其門,郁焰四興,男建窘急,自刺不殊。執藏、男建等,收凡五部百七 十六城,戶六十九萬。詔勣便道獻俘昭陵,凱而還。十二月,帝坐含元殿,引見勣 等,數俘於廷。以藏素脅制,赦為司平太常伯,男產司宰少卿;投男建黔州,百濟 王扶餘隆嶺外;以獻誠為司衛卿,信誠為銀青光祿大夫,男生右衛大將軍,何力行 左衛大將軍,勣兼太子太師,仁貴威衛大將軍。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 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 護,總兵鎮之。是歲郊祭,以高麗平,謝成於天。

  總章二年,徙高麗民三萬於江淮、山南。大長鉗牟岑率眾反,立藏外孫安舜為 主。詔高偘東州道,李謹行燕山道,並為行軍總管討之,遣司平太常伯楊昉綏納亡 餘。舜殺鉗牟岑走新羅。偘徙都護府治遼東州,破叛兵於安市,又敗之泉山,俘新 羅援兵二千。李謹行破之於發廬河,再戰,俘馘萬計。於是平壤痍殘不能軍,相率 奔新羅,凡四年乃平。始,謹行留妻劉守伐奴城,虜攻之,劉擐甲勒兵守,賊引去。 帝嘉之,封燕郡夫人。

  儀鳳二年,授藏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還遼東以安餘民,先編僑內州者皆原 遣,徙安東都護府於新城。藏與靺鞨謀反,未及發,召還放邛州,廝其人於河南、 隴右,弱窶者留安東。藏以永淳初死,贈衛尉卿,葬頡利墓左,樹碑其阡。舊城往 往入新羅,遺人散奔突厥、靺鞨,由是高氏君長皆絕。垂拱中,以藏孫寶元為朝鮮 郡王。聖歷初,進左鷹揚衛大將軍,更封忠誠國王,使統安東舊部,不行。明年, 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稍自國。至元和末,遣使者獻樂工雲。

  百濟,扶餘別種也。直京師東六千里而贏,濱海之陽,西界越州,南倭,北高 麗,皆逾海乃至,其東,新羅也。王居東、西二城,官有內臣佐平者宣納號令,內 頭佐平主帑聚,內法佐平主禮,衛士佐平典衛兵,朝廷佐平主獄,兵官佐平掌外兵。 有六方,方統十郡。大姓有八:沙氏,燕氏,[B125]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 {艹曰}氏。其法:反逆者誅,籍其家;殺人者,輸奴婢三贖罪;吏受賕及盜,三倍 償,錮終身。俗與高麗同。有三島,生黃漆,六月刺取沈,色若金。王服大袖紫袍, 青錦褲,素皮帶,烏革履,烏羅冠飾以金花。群臣絳衣,飾冠以銀花。禁民衣絳紫。 有文籍,紀時月如華人。

  武德四年,王扶餘璋始遣使獻果下馬,自是數朝貢。高祖冊為帶方郡王、百濟 王。後五年,獻明光鎧,且訟高麗梗貢道。太宗貞觀初,詔使者平其怨。又與新羅 世仇,數相侵,帝賜璽書曰:「新羅,朕蕃臣,王之鄰國。聞數相侵暴,朕已詔高 麗、新羅申和,王宜忘前怨,識朕本懷。」璋奉表謝,然兵亦不止。再遣使朝,上 鐵甲雕斧,帝優勞之,賜帛段三千。十五年,璋死,使者素服奉表曰:「君外臣百 濟王扶餘璋卒。」帝為舉哀玄武門,贈光祿大夫,賻賜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表冊 其子義慈為柱國,紹王。

  義慈事親孝,與兄弟友,時號「海東曾子」。明年,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 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帝遣司農丞相里玄獎齎詔 書諭解。聞帝新討高麗,乃間取新羅七城;久之,又奪十餘城,因不朝貢。高宗立, 乃遣使者來,帝詔義慈曰:「海東三國,開基舊矣,地固犬牙。比者隙爭侵校無寧 歲,新羅高城重鎮皆為王並,歸窮於朕,丐王歸地。昔齊桓一諸侯,尚存亡國,況 朕萬方主,可不恤其危邪?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所俘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 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

  永徽六年,新羅訴百濟、高麗、靺鞨取北境三十城。顯慶五年,乃詔左衛大將 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 軍龐孝泰發新羅兵討之,自城山濟海。百濟守熊津口,定方縱擊,虜大敗。王師乘 潮帆以進,趨真都城一舍止。虜悉眾拒,復破之,斬首萬餘級,拔其城。義慈挾太 子隆走北鄙,定方圍之。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孫文思曰:「王、太子 固在,叔乃自王,若唐兵解去,如我父子何?」與左右縋而出,民皆從之,泰不能 止。定方令士超堞立幟,泰開門降,定方執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五十八人送 京師,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戶七十六萬。乃析置熊津、馬韓、東明、 金漣、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長治之。命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城,左衛郎將王文度為 熊津都督。九月,定方以所俘見,詔釋不誅。義慈病死,贈衛尉卿,許舊臣赴臨, 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授隆司稼卿。文度濟海卒,以劉仁軌代之。

  璋從子福信嘗將兵,乃與浮屠道琛據周留城反,迎故王子扶餘豐於倭,立為王。 西部皆應,引兵圍仁願。龍朔元年,仁軌發新羅兵往救,道琛立二壁熊津江,仁軌 與新羅兵夾擊之,奔入壁,爭梁墮溺者萬人,新羅兵還。道琛保任孝城,自稱領軍 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告仁軌曰:「聞唐與新羅約,破百濟,無老孺皆殺之;畀 以國。我與受死,不若戰。」仁軌遣使齎書答說,道琛倨甚,館使者於外,嫚報曰: 「使人官小,我,國大將,禮不當見。」徒遣之。仁軌以眾少,乃休軍養威,請合 新羅圖之。福信俄殺道琛,並其兵,豐不能制。二年七月,仁願等破之熊津,拔支 羅城,夜薄真峴,比明入之,斬首八百級,新羅餉道乃開。仁願請濟師,詔右威衛 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發齊兵七千往。福信顓國,謀殺豐;豐率親信斬福 信,與高麗、倭連和。仁願已得齊兵,士氣振,乃與新羅王金法敏率步騎,而遣劉 仁軌率舟師,自熊津江偕進,趨周留城。豐眾屯白江口,四遇皆克,火四百艘;豐 走不知所在。偽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率殘眾及倭人請命,諸城皆復。仁願勒軍還, 留仁軌代守。

  帝以扶餘隆為熊津都督,俾歸國,平新羅故憾,招還遺人。麟德二年,與新羅 王會熊津城,刑白馬以盟。仁軌為盟辭曰:「往百濟先王,罔顧逆順,不敦鄰,不 睦親,與高麗、倭共侵削新羅,破邑屠城。天子憐百姓無辜,命行人脩好,先王負 險恃遐,侮慢弗恭。皇赫斯怒,是伐是夷。但興亡繼絕,王者通制,故立前太子隆 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附杖新羅,長為與國,結好除怨,恭天子命,永為籓服。 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仁願,親臨厥盟,有貳其德,興兵動眾,明神監之,百殃是降, 子孫不育,社稷無守,世世毋敢犯。」乃作金書鐵契,藏新羅廟中。

  仁願等還,隆畏眾攜散,亦歸京師。儀鳳時,進帶方郡王,遣歸籓。是時,新 羅強,隆不敢入舊國,寄治高麗死。武后又以其孫敬襲王,而其地已為新羅、渤海 靺鞨所分,百濟遂絕。

  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橫千里,縱三千里,東拒長人,東南日本, 西百濟,南瀕海,北高麗。而王居金城,環八里所,衛兵三千人。謂城為侵牟羅, 邑在內曰喙評,外曰邑勒。有喙評六,邑勒五十二。朝服尚白,好祠山神。八月望 日,大宴齎官吏,射。其建官,以親屬為上,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兄弟 女、姑、姨、從姊妹,皆聘為妻。王族為第一骨,妻亦其族,生子皆為第一骨,不 娶第二骨女,雖娶,常為妾媵。官有宰相、侍中、司農卿、太府令,凡十有七等, 第二骨得為之。事必與眾議,號「和白」,一人異則罷。宰相家不絕祿,奴僮三千 人,甲兵牛馬豬稱之。畜牧海中山,須食乃射。息穀米於人,償不滿,庸為奴婢。 王姓金,貴人姓朴,民無氏有名。食用柳杯若銅、瓦。元日相慶,是日拜日月神。 男子褐褲。婦長襦,見人必跪,則以手據地為恭。不粉黛,率美發以繚首,以珠彩 飾之。男子翦發鬻,冒以黑巾。市皆婦女貿販。冬則作灶堂中,夏以食置冰上。畜 無羊,少驢、■,多馬。馬雖高大,不善行。

  長人者,人類長三丈,鋸牙鈎爪,黑毛覆身,不火食,噬禽獸,或搏人以食; 得婦人,以治衣服。其國連山數十里,有峽,固以鐵闔,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 千守之。

  初,百濟伐高麗,來請救,悉兵往破之,自是相攻不置。後獲百濟王殺之,滋 結怨。武德四年,王真平遣使者入朝,高祖詔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持節答齎。後三 年,拜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

  貞觀五年,獻女樂二。太宗曰:「比林邑獻鸚鵡,言思鄉,丐還,況於人乎?」 付使者歸之。是歲,真平死,無子,立女善德為王,大臣乙祭柄國。詔贈真平左光 祿大夫,賻物段二百。九年,遣使者冊善德襲父封,國人號聖祖皇姑。十七年,為 高麗、百濟所攻,使者來乞師,亦會帝親伐高麗,詔率兵以披虜勢。善德使兵五萬 入高麗南鄙,拔水口城以聞。二十一年,善德死,贈光祿大夫,而妹真德襲王。明 年,遣子文王及弟伊贊子春秋來朝,拜文王左武衛將軍,春秋特進。因請改章服, 從中國制,內出珍服賜之。又詣國學觀釋奠、講論,帝賜所制《晉書》。辭歸,敕 三品以上郊餞。

  高宗永徽元年,攻百濟,破之,遣春秋子法敏入朝。真德織錦為頌以獻,曰: 「巨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止戈成大定,興文繼百王。統天崇雨施,治物體含章。 深仁諧日月,撫運邁時康。幡旗既赫赫,鉦鼓何鍠鍠。外夷違命者,翦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耀巡萬方。維岳降宰輔,維帝任忠良。 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唐。」帝美其意,擢法敏太府卿。

  五年,真德死,帝為舉哀,贈開府儀同三司,賜彩段三百,命太常丞張文收持 節弔祭,以春秋襲王。明年,百濟、高麗、靺鞨共伐取其三十城。使者來請救,帝 命蘇定方討之,以春秋為隅夷道行軍總管,遂平百濟。龍朔元年,死,法敏襲王。 以其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授法敏都督。

  咸亨五年,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帝怒,詔削官爵,以其弟右驍衛員外 大將軍、臨海郡公仁問為新羅王,自京師歸國。詔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 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窮討。上元二年二月,仁軌破其眾於七重城, 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斬獲甚眾。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買肖城,三戰,虜 皆北。法敏遣使入朝謝罪,貢篚相望,仁問乃還,辭王,詔復法敏官爵。然多取百 濟地,遂抵高麗南境矣。置尚、良、康、熊、全、武、漢、朔、溟九州,州有都督, 統郡十或二十,郡有大守,縣有小守。開耀元年,死,子政明襲王。遣使者朝,丐 唐禮及它文辭,武后賜《吉凶禮》並文詞五十篇。死,子理洪襲王。死,弟興光襲 王。

  玄宗開元中,數入朝,獻果下馬、朝霞、魚牙、海豹皮。又獻二女,帝曰: 「女皆王姑姊妹,違本俗,別所親,朕不忍留。」厚賜還之。又遣子弟入太學學經 術。帝間賜興光瑞文錦、五色羅、紫繡紋袍、金銀精器。興光亦上異狗馬、黃金、 美髢諸物。初,渤海靺鞨掠登州,興光擊走之,帝進興光寧海軍大使,使攻靺鞨。 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贈太子太保,命邢以鴻臚少卿弔祭。子承慶襲王,詔 曰:「新羅號君子國,知《詩》、《書》。以卿惇儒,故持節往,宜演經誼,使知 大國之盛。」又以國人善棋,詔率府兵曹參軍楊季鷹為副。國高弈皆出其下,於是 厚遺使者金寶。俄冊其妻朴為妃。承慶死,詔使者臨吊,以其弟憲英嗣王。帝在蜀, 遣使溯江至成都朝正月。

  大曆初,憲英死,子乾運立,甫丱,遣金隱居入朝待命。詔倉部郎中歸崇敬往 吊,監察御史陸珽、顧愔為副冊授之,並母金為太妃。會其宰相爭權相攻,國大亂, 三歲乃定。於是,歲朝獻。建中四年死,無子,國人共立宰相金良相嗣。貞元元年, 遣戶部郎中蓋塤持節命之。是年死,立良相從父弟敬信襲王。十四年,死,無子, 立嫡孫俊邕。明年,遣司封郎中韋丹持冊,未至,俊邕死,丹還。子重興立,永貞 元年,詔兵部郎中元季方冊命。後三年,使者金力奇來謝,且言:「往歲冊故主俊 邕為主,母申太妃,妻叔妃,而俊邕不幸,冊今留省中,臣請授以歸。」又為其宰 相金彥升、金仲恭、王之弟蘇金添明丐門戟,詔皆可。凡再朝貢。七年死,彥升立, 來告喪,命職方員外郎崔廷吊,且命新王,以妻貞為妃。長慶、寶曆間,再遣使者 來朝,留宿衛。彥升死,子景徽立。大和五年,以太子左諭德源寂冊吊如儀。開成 初,遣子義琮謝,願留衛,見聽,明年遣之。五年,鴻臚寺籍質子及學生歲滿者一 百五人,皆還之。

  有張保皋、鄭年者,皆善鬥戰,工用槍。年復能沒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 其勇健,保皋不及也。年以兄呼保皋,保皋以齒,年以藝,常不相下。自其國皆來 為武寧軍小將。後保皋歸新羅,謁其王曰:「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清海, 使賊不得掠人西去。」清海,海路之要也。王與保皋萬人守之。自大和後,海上無 鬻新羅人者。保皋既貴於其國,年饑寒客漣水,一日謂戍主馮元規曰:「我欲東歸, 乞食於張保皋。」元規曰:「若與保皋所負何如?奈何取死其手?」年曰:「饑寒 死,不如兵死快,況死故鄉邪!」年遂去。至,謁保皋,飲之極歡。飲未卒,聞大 臣殺其王,國亂無主。保皋分兵五千人與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禍難。」年 至其國,誅反者,立王以報。王遂召保皋為相,以年代守清海。會昌後,朝貢不復 至。

  贊曰:杜牧稱:「安思順為朔方節度時,郭汾陽、李臨淮俱為牙門都將,二人 不相能,雖同盤飲食,常睇相視,不交一言。及汾陽代思順,臨淮欲亡去,計未決。 旬日,詔臨淮分汾陽半兵東出趙、魏,臨淮入請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 陽趨下,持手上堂,曰:『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邪?』及別, 執手泣涕,相勉以忠義,訖平劇盜,實二公之力。知其心不叛,知其心,難也;忿 必見短,知其材,益難也。此保皋與汾陽之賢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貴我賤, 我降下之,不宜以舊忿殺我。』保皋果不殺,人之常情也。臨淮請死於汾陽,亦人 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於己,年且寒飢,易為感動。汾陽、臨淮,平生亢立, 臨淮之命,出於天子。榷於保皋,汾陽為優。此乃聖賢遲疑成敗之際也。世稱周、 邵為百代之師,周公擁孺子而邵公疑之,以周公之聖,邵公之賢,少事文王,老佐 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邵公且不知之。苟有仁義之心,不資以明,雖邵公尚 爾,況其下哉!」嗟乎,不以怨毒相槊,而先國家之憂,晉有祁奚,唐有汾陽、保 皋,孰謂夷無人哉!

  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師萬四千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而居,東西五月 行,南北三月行。國無城郛,聯木為柵落,以草茨屋。左右小島五十餘,皆自名國, 而臣附之。置本率一人,檢察諸部。其俗多女少男,有文字,尚浮屠法。其官十有 二等。其王姓阿每氏,自言初主號天御中主,至彥瀲,凡三十二世,皆以「尊」為 號,居筑紫城。彥瀲子神武立,更以「天皇」為號,徙治大和州。次曰綏靖,次安 寧,次懿德,次孝昭,次天安,次孝靈,次孝元,次開化,次崇神,次垂仁,次景 行,次成務,次仲哀。仲哀死,以開化曾孫女神功為王。次應神,次仁德,次履中, 次反正,次允恭,次安康,次雄略,次清寧,次顯宗,次仁賢,次武烈,次繼體, 次安閒,次宣化,次欽明。欽明之十一年,直梁承聖元年。次海達。次用明,亦曰 目多利思比孤,直隋開皇末,始與中國通。次崇峻。崇峻死,欽明之孫女雄古立。 次舒明,次皇極。其俗椎髻,無冠帶,跣以行,幅巾蔽後,貴者冒錦;婦人衣純色 裙,長腰襦,結髮於後。至煬帝,賜其民錦線冠,飾以金玉,文布為衣,左右佩銀 長八寸,以多少明貴賤。

  太宗貞觀五年,遣使者入朝。帝矜其遠,詔有司毋拘歲貢。遣新州刺史高仁表 往諭,與王爭禮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還。久之,更附新羅使者上書。

  永徽初,其王孝德即位,改元曰白雉,獻虎魄大如斗,碼硇若五升器。時新羅 為高麗、百濟所暴,高宗賜璽書,令出兵援新羅。未幾孝德死,其子天豐財立。死, 子天智立。明年,使者與蝦蛦人偕朝。蝦蛦亦居海島中,其使者須長四尺許,珥箭 於首,令人戴瓠立數十步,射無不中。天智死,子天武立。死,子總持立。咸亨元 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 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又妄夸其國 都方數千里,南、西盡海,東、北限大山,其外即毛人云。

  長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寶,遣朝臣真人粟田貢方物。朝臣真人者, 猶唐尚書也。冠進德冠,頂有華四披,紫袍帛帶。真人好學,能屬文,進止有容。 武后宴之麟德殿,授司膳卿,還之。文武死,子阿用立。死,子聖武立,改元曰白 龜。開元初,粟田復朝,請從諸儒受經。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即鴻臚寺為師,獻大幅 布為贄,悉賞物貿書以歸。其副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 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聖武死,女孝明立,改元曰天平勝寶。天寶十二載, 朝衡復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新羅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貢。 孝明死,大炊立。死,以聖武女高野姬為王。死,白壁立。建中元年,使者真人興 能獻方物。真人,蓋因官而氏者也。興能善書,其紙似繭而澤,人莫識。貞元末, 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其學子橘免勢、浮屠空海願留肄業,歷二十餘年。使者高 階真人來請免勢等俱還,詔可。次諾樂立,次嵯峨,次浮和,次仁明。仁明直開成 四年,復入貢。次文德,次清和,次陽成。次光孝,直光啟元年。

  其東海嶼中又有邪古、波邪、多尼三小王,北距新羅,西北百濟,西南直越州, 有絲絮、怪珍雲。

  流鬼去京師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 窮。人依嶼散居,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蚤寒,多霜雪,以木廣六寸、長七尺系 其上,以踐冰,逐走獸。土多狗,以皮為裘。俗被發。粟似莠而小,無蔬蓏它谷。 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東南航海十五日行,乃至。貞觀十四年,其王遣子可 也余莫貂皮更三譯來朝。授騎都尉,遣之。

  龍朔初,有儋羅者,其王儒李都羅遣使入朝,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俗樸陋, 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以鐵齒杷土。初附百濟。 麟德中,酋長來朝,從帝至太山。後附新羅。

  開元十一年,又有達末婁、達妒二部首領朝貢。達末婁自言北扶餘之裔,高麗 滅其國,遺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東北流入黑水。達姤,室韋種也,在 那河陰,凍末河之東,西接黃頭室韋,東北距達末婁雲。

譯文

高麗,本是扶餘的別種。其地域:東邊跨海可到新羅,南邊渡海可到百濟,西北渡遼水與營州接壤,北邊是....。其國君住在平壤城,也稱作長安城,即漢時的樂浪郡,距離京師有五千多里,順山勢環繞作為外郭,南邊濱臨氵貝水,王就在其左側建築宮室。還有國內城、漢城,稱之為別都。河流有大遼、少遼:大遼源於....西南山中,南流經安市城;少遼源於遼山西,也南流,還有梁水源自塞外,西流與少遼會合。還有馬訾水,源於....的白山。水色如鴨頭,故稱鴨綠水。流經國內城之西,與鹽難水會合,又西南流至安市,最後入海。平壤在鴨綠水東南,用大船渡人。並依仗此水為天塹。

  官職共分十二級:大對盧(或稱吐扌卒)、郁折、太大使者、帛衣頭大兄、大使者、大兄、上位使者、諸兄、小使者、過節、先人、古鄒大加。郁折,主管地圖戶籍;帛衣頭大兄,掌管國政。所謂帛衣,乃指先人。三年一換,若政績卓著就不換。

  到交替之時,如有不服就互相攻擊。王則關閉宮門守衛,聽憑得勝者任該職。

  州縣共有六十個。大城設置一亻辱薩,有如都督;其他的城設置處閭近支,也叫道使,有如刺史。下有參佐,分掌各事。還有大模達,有如衛將軍;末客,有如中郎將。

  全國分五部:內部,即漢時的桂婁部,也叫黃部;北部,即絕奴部,或叫後部;東部,即順奴部,或叫左部;南部,即灌奴部,也叫前部;西部,即消奴部。

  王穿五彩服,用白羅做冠,皮帶都用金扣。大臣戴青羅冠,次一級戴絳羅冠,插兩根鳥羽,用金銀雜色扣。衣服窄袖,褲子大腳口,用白皮帶,穿黃皮鞋。百姓們則穿粗布衣,戴便帽。婦女頭上用巾幗裝飾。民俗喜歡下圍棋、投壺、踢球。

  進餐時用籩、豆、..、簋、..、洗等用具。

  人們倚山谷而居,用茅草蓋屋,只有王宮、官府、佛廬才用瓦。貧民冬天都做一長坑,下面燒微火以取暖。其治國之道,用嚴刑峻法,所以很少有犯罪的。如有叛國的,用許多火炬燒灼身體,然後斬首,沒收財產;降敵、戰敗、殺人及搶劫的斬首;偷盜的賠償十倍;殺牛馬的沒收為奴婢。所以能做到道不拾遺。婚娶不用聘禮,有收聘禮的大家都認為可恥。父母死,服喪三年;兄弟死,喪期只一個月。

  民間有眾多祭祠,祭祀靈星神、日神、箕子神、可汗神。國城東有個大穴,叫作神隧,每年十月,王都要親自祭奠。人民愛好學習,即使是窮家小戶,也學習認真努力。通衢大道都建有大屋,稱之為局堂。

  未婚的子弟都在此集中,讀書習射。

  隋朝末年,其王高元死,異母弟建武即位。武德初年,兩次派使臣入朝獻貢。

  高祖寫信給王修好,約定高麗人因故留在中國的將護送他們回國,中國人因故留在高麗的也請讓他們回國。於是高建武搜尋全部留於此的亡命華人,將他們交還有司,前後將近萬人。三年後,皇帝派使者去委任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還派道士帶了天尊像及道法前去,為他們講《老子》。建武非常高興,帶領國人一起聽講,每日都有幾千人。皇帝對左右說「:名實之間應該相符。以前高麗雖然稱臣於隋,但終於抗拒煬帝,哪裡稱得上是臣子呢?我的目的在於使人民安居樂業,何必一定要他們對我們稱臣?」侍中裴矩、中書侍郎溫彥博勸諫說:「遼東,周時是箕子的封國,魏晉時猶在故封之內,不可以不稱臣。況且中國與夷狄,就好像太陽之與眾星,不可以降尊。」高祖的想法作罷。第二年,新羅、百濟上書,說建武封閉道路,使他們不能入朝,且又多次侵擾他們。皇帝詔令散騎侍郎朱子奢持節前往調解。建武謝罪,請求與兩國和好。

  太宗擒獲突厥的頡利,建武派使者入朝慶賀,同時獻上封域圖。皇帝詔令廣州司馬長孫師去收葬隋朝時戰死者的骸骨,毀掉高麗所埋的大墳。建武擔心會打他,於是築長城一千里。東北起自扶餘城,西南迄于海。後來,派太子桓權入朝獻特產,皇帝賞賜甚厚。詔令陳大德持節前去答謝慰勞,同時暗察情況。

  大德到了高麗,對各官守都有厚贈,因此得以了解其國內的所有情況。見到客居於此的華人,就一一告訴他們親戚的存亡情況,以致人人感動得流淚。所以大德所到之處,士女們都夾道觀看。建武陳列大規模武裝部隊讓大德觀看。大德回來匯報情況,皇帝很高興。大德又說:「聽說高昌滅亡時,高麗的大對盧曾三次至館,禮貌甚周。」皇帝說:「高麗,地只有四郡,我發兵幾萬人攻遼東,各城一定來相救。我用水軍從東萊泛海到平壤,是十分容易的事。只是天下剛剛太平,我不想再勞動人民。」

  有個叫蓋蘇文的人,或稱作蓋金,姓泉氏,自稱是水裡湧出來的,用以惑眾。

  他生性兇猛殘暴,他的父親是東部的大人、大對盧。死後,其職位該由蓋蘇文繼任,但是國內人民不喜歡他,因此不能任職。蓋蘇文向人民叩頭道歉,請求讓他暫代此職,如果有不稱職的地方,再被大家罷免也不懊悔。人民同情了他,讓他繼任。蓋蘇文任職後,依然兇殘不講人道。各位大臣與建武商議準備除掉他。

  蓋蘇文知道了,把各部的兵力都召集攏來,假稱要大閱兵,還陳列豐盛的酒宴請大臣們來檢閱。大臣們到了後,蓋蘇文把他們全殺了,共有一百多人。接着就馳馬入宮殺了建武,分其屍,丟在溝里。

  改立建武弟弟的兒子藏為王,自己任莫離支,掌管國事,有如唐朝的兵部尚書、中書令的職務。蓋蘇文的形象魁梧英俊,有一部漂亮的大鬍鬚,他的衣服、帽子都用金子裝飾,身佩五刀,雄赳赳的左右都不敢仰視。他要貴人跪伏在地上,踏着貴人的背上馬。出入都要陳列儀仗及軍隊,開路者大聲呼喊驅趕閒人,行人們都因害怕而逃竄,甚至自投坑谷。

  皇帝聽說建武被手下人所殺,為他難過,派使者持節前往弔祭。有人勸皇帝討伐蓋蘇文,皇帝不想在喪事中出兵討伐。乃委任藏為遼東郡王、高麗王。

  皇帝說「:蓋蘇文殺君竊國,我攻取他是很容易的。不過我不願意辛苦人民,怎麼辦?」司空房玄齡說:「陛下兵強力壯,藏而不用,是實踐『止戈為武』的道理。」

  司徒長孫無忌說:「高麗沒一個人來告難,那就賜書安撫一下,不提他國內發生的問題,只撫恤活着的人。他們一定會感恩聽命的。」皇帝說「:好的。」

  正好新羅派使者上書說:「高麗、百濟正在聯合,準備侵擾我國,希望能得天子的保護。」皇帝問:「怎麼樣才能免禍呢?」使者說:「我們毫無辦法了,只求陛下憐憫我們。」皇帝說「:我派一支隊伍率領契丹、....兵入遼東,你們國家可以緩和一年。這是一個辦法。我賜給你國絳袍丹旗幾千,裝佩陳列起來。那兩國見了,會認為我的軍隊到了,一定會退走。

  這是第二個辦法。百濟自恃有海,所以軍械準備不多。我用幾萬水軍去打他;你國是女王,所以被鄰國欺侮,我派宗室去主持你國,待國家安定了再交你們自己管理。這是第三個辦法。你看用哪一種辦法好呢?」使者無法回答。皇帝乃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了璽書去責備高麗,要他們不去打新羅。使者還沒有到達,蓋蘇文已攻取了新羅的兩個城。玄獎宣諭皇帝的旨意,蓋蘇文回答說:「往日隋侵略我們時,新羅藉機奪了我五百里地。

  今日不把地全部奪回來決不罷兵。」玄獎說「:過去的事不要再計較了。遼東原本是中國的郡縣,現在天子尚且不取,高麗怎敢違抗旨意?」蓋蘇文不聽。玄獎回來據實匯報,皇帝說:「莫離支殺了國君,殘虐其下屬如驅獸入坑阱,百姓怨聲載道,我出師還怕無名嗎?」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發兵渡遼,一舉成功固然很好;但萬一不能速決,將會繼續發兵,則安危不可臆測。」兵部尚書李責力說:「不,過去薛延陀侵擾邊陲,陛下打算追擊,魏徵苦諫後作罷。當初如果窮追下去,不讓一馬生還就好了。後來他們又來騷擾,至今是一憾事。」皇帝說「:確實如此。不過因一念之失而埋怨,以後還有誰為我出主意了?」新羅多次請求援助,於是發吳船四百艘運糧,詔令營州都督張儉等調幽州、營州的兵及契丹、奚、....的兵出討。正遇遼水泛濫,撤軍。莫離支害怕了,派使者獻金,皇帝不接受。使者又說「:莫離支派官員五十人入朝宿衛。」皇帝怒責使者:「你等本獻身高武,而不為他殉節死義;而今又與叛逆者同謀,罪不可恕。」將他們全部下獄。

  於是皇帝準備親征,召長安的老人告慰說「:遼東原是中國的疆域,而莫離支叛殺其主,我準備親自去處理。現在向父老們保證:你們的子或孫跟我去的,我會照顧他們的,不用擔心。」當即厚賜布、粟。群臣都勸皇帝不要去。皇帝說:「你們的意思我知道。離本而就末,舍高而取下,棄近而去遠,三者都是不祥之舉,伐高麗就是這樣的事。不過,蓋蘇文殺他君王,又殺害大臣以逞己意。他一國之人都伸頸待救。勸我不去的人只是還不了解情況。」於是北運糧到營州,東儲糧古大人城。皇帝到達洛陽,派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當做副總管,派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振為總管,統率江、吳、京、洛等地召募之兵四萬人,吳船五百艘,泛海去平壤;派李責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做副總管,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必艹何力、阿史那彌射、姜德本、麴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統帥騎兵六萬去遼東。皇帝下詔:「我所過之處,行營安頓不要通告地方,飲食不需山珍海味,河水淺可以徒涉的不要架橋。行宮不是靠近州縣的不得令學生、老人夾道迎接。

  往日我提劍平亂,當時百姓家無一月糧,所到之處尚極靡費。如今有幸家富人足,只怕更要為餉軍操勞了,所以趕牛羊來以供軍用。我有必勝把握五個:以我大軍擊他小軍,以我有道伐他無道,以我國安乘他國亂,以我逸軍敵他疲軍,以我民樂抵他眾怨,還怕不能取勝嗎?」又調撥契丹、奚、新羅各君長的兵會合。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皇帝從洛陽到定州,對左右說:「現在天下大定,只有遼東尚未賓服。其後代因兵馬強盛,又有謀臣誘勸出兵征討,喪亂由此而起。

  這次我親自征伐,決不留遺患給後代。」

  皇帝坐在城門口,軍隊走過時,對每一個人都加撫慰,有害病的,皇帝必定親自去看望,下令州縣治療,士兵們十分歡欣。

  長孫無忌上奏「:天下的符節魚契均隨陛下來此,而宮官只有十人,會使天下以神器為輕。」皇帝說「:度遼水來此的士兵有十萬,他們都拋家別親,我有十個隨從,還因多而有些慚愧呢。你不要再說了。」

  皇帝親佩弓箭,還結兩箭袋在鞍後。四月,李責力渡過遼水,高麗都閉城堅守,皇帝發大量酒肉讓士兵飽餐,於是結帳幽州之南,詔令長孫無忌誓師,引兵東進。

  李責力攻克了蓋牟城,得戶二萬,糧十萬石,以其地列為蓋州。程名振攻沙卑城,夜攻入城西,全城潰敗,俘虜八千人,並派兵在鴨綠江上游弋。李責力圍困遼東城。皇帝到達遼澤,詔令收葬隋時戰死而未掩埋的骸骨。高麗集中新城、國內城的四萬騎兵來救遼東。道宗率領張君耣迎戰,君耣退卻,道宗帶領騎兵猛殺過來,高麗兵敗退。道宗攻占橋樑,收集散兵,登高而望,見高麗兵陣中雜亂喧鬧,急攻,一舉而破,斬首一千多人,又誅殺君耣示眾。皇帝渡過遼水,下令撤掉橋樑,以堅士兵之志,紮營馬首山。皇帝到城下,見士兵挑土填塹,為他們分擔,對那些擔得重的,皇帝親自在馬上為他們幫一把力。群臣都震驚而感奮,爭先恐後地搬土塊送去。遼東城內有個朱蒙祠,祠內有鎧甲、利矛,胡說這是前燕世時天降之物。那時,圍城正緊,城中用美女裝扮成女神,說什麼朱蒙心情好,城市必能受福完好。李責力將拋車排列城下,用車拋大石,可飛出三百步以外,石落處人物均被砸壞。高麗架木為戰樓,結粗繩網,都無法抵禦飛來的大石。李責力又用衝車撞其樓閣,無不傾塌。這時,百濟奉上漆金鎧,又用玄金做山五文鎧,讓士兵披着隨後。皇帝與李責力會合,鎧甲在陽光下閃閃耀眼。這時,南風緊吹,士兵縱火燒城西南。火勢延入城中,房屋幾乎燒盡,被燒死的人約有萬餘。戰士登城,高麗人蒙着盾抵禦,士兵們用長矛搗,且用擂石拋擊如雨。城破,俘獲強兵一萬人,百姓四萬人,糧食五十萬石。列其地為遼州。當初,皇帝從太子所居的行宮起,每三十里置一烽火台,並與太子約定:攻下遼東,點烽火通報。這一天,烽火直傳入塞內。

  王師進攻白崖城,城背山臨水,十分險峻。皇帝紮營西北。高麗酋長孫伐音暗中來請降,但城中尚意見不一。皇帝賜他一面旗,說:「如果全城能降,就把旗豎在城樓上。」不一會兒,旗子豎起來了,城內的人都以為唐兵已經登上城樓了,於是投降。當初,伐音請降後曾經後悔。

  皇帝氣他反覆,乃與王師約:城破後城中人物都給各將。現在伐音降,李責力說:「戰士所以奮勇向前,為的是想得到敵方的財物。現在城即將攻破,不能接受投降辜負了將士們。」皇帝說「:將軍的話說得不錯,不過,縱兵殺戮,搶人妻兒是我不忍見到的。將軍麾下有功的,我用國庫中東西賞賜他們,大概可以為你贖下這一城吧。」受降後,獲男女一萬人,兵二千。皇帝即以其地列為岩州,委任伐音為刺史。莫離支調加屍的人七百名戍守蓋牟。李責力將他們全俘虜了。這些人都要求隨軍效力。皇帝說「:你們的家都在加屍,你們為我作戰,他們都會被殺的。

  夷滅一家人而求得一個人之用,是不可以的。」發給糧食讓他們回家。

  皇帝進駐安市。高麗北部亻辱薩高延壽、南部亻辱薩高惠真率高麗及....的兵十五萬來援救。皇帝說「:他們如果將兵憑據高山,連接安市而堅守,取城中糧吃,縱....兵搶掠我們的牛馬,我們進攻將不能取勝,這是他們的上策;整個城乘夜色離去,這是他們的中策;如果要與我刀兵爭鋒,那就要成我的俘虜了。」有個大對盧為高延壽謀劃「:我聽說前不久中國大亂,英雄並起,其中秦王最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面稱帝,北狄、西戎無不臣服。現在傾國而來,謀臣重將都集中在此,其鋒銳不可當。現在最好是屯兵不戰,曠日持久,暗中派遣奇兵絕其糧道。不要十天半月他們糧盡,那時他們欲戰不得,欲歸無路,我們就可以取勝了。」高延壽不聽。領軍在安西四十里外屯紮。皇帝說「:敵人落到我的計策里來了。」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帶突厥一千騎兵試與之交手。高麗人常將....的尖兵打先鋒,社爾的兵與之交手即敗。

  延壽說:「唐兵容易打。」前進三十里,挨着山麓列陣。皇帝下詔書給高延壽「:我因為你們國內有悍臣殺害國君,所以來問罪。雖有交戰,非我本意。」延壽相信,按兵不進。皇帝夜裡召集各將,派李責力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五千人在城西嶺列陣擋敵;長孫無忌、牛進達率精兵一萬人從狹谷出擊敵背;皇帝自己帶四千騎兵偃旗息鼓到敵營北山上。與各軍約定「:聽見鼓聲同時舉旗。」又命令在朝堂旁扎一大帳篷,說:「明天中午,在此地接納降敵。」當天夜裡,流星墮落延壽軍營。第二天早上,敵人看李責力人馬不多,就出戰。皇帝望見長孫無忌那邊塵土飛揚,就令鼓角並作,兵旗齊舉。敵惶惑無措,準備分兵抵禦,但隊伍已經亂了。李責力用步兵長槍擊敗敵人,長孫無忌擊其後背,皇帝則從山上馳下。賊人因之大亂,斬首二萬。延壽收集餘眾背山堅守。無忌、責力合力包圍。又拆掉橋樑,斷他歸路。皇帝在馬上觀察敵營壘,說:「高麗傾國而來,一戰而敗,是天助我也。」於是下馬再拜謝天。高延壽等估計勢窮,舉眾來降,入轅門後,跪着前行,拜手請命。

  皇帝問「:以後還敢與天子抗敵嗎?」延壽惶懼無法作答。皇帝選拔了酋長三千五百人,全部授以官職,允許他們內遷。其餘三萬多人全部放還。誅殺....三千多人,獲馬牛十萬、明光鎧一萬件。高麗全國震驚,後黃城和銀城兩城人民全部遷走,以致幾百里內沒有人煙。皇帝手書由驛使飛報太子及各臣:「朕為將如此,汝等以為如何?」因稱皇帝所到的山為駐蹕山,畫破陣圖,刻石紀功。授官高延壽為鴻臚卿,高惠真為司農卿。巡守兵抓到個偵察人送來,皇帝為他解綁。那人說已有三天沒吃東西了,皇帝命讓他飽餐,賜他麻鞋,對他說:「回去告訴莫離支,若想知軍中消息,可派人到我這裡來。」皇帝每次紮營,都不挖塹築壘,只是派巡邏而已,士兵們運糧,雖只單人匹馬,高麗人也不敢掠奪。

  皇帝與李責力商議下一步進攻方案,皇帝說「:我聽說安市地險而兵強,以前莫離支打他都不能勝,這才與他交好。

  建安自恃地勢險絕,糧多而兵少,若出其不意而攻之,必能勝。得到建安後,則安市在我掌握之中了。」李責力說:「不。我們的糧食囤積在遼東,而卻西去擊建安。

  賊人將會堵住我們的歸路,不如先攻安市。」皇帝說:「好的!」乃攻安市,但不能攻下。高延壽、高惠真獻計:「烏骨城的亻辱薩已年邁,一攻即得。烏骨城攻克了,平壤城就易得了。」眾臣也認為張亮軍在沙城,召他一夜就能到。假若攻取烏骨,渡過鴨綠江,迫其腹心,確是好主意。長孫無忌說:「天子親征,不宜行險僥倖。如果前去烏骨,安市有十萬兵馬在我背後。不如先破安市,再向南進軍,這是萬全之策。」此計作罷。安市城中見到皇帝的旗幟,就登城鼓譟謾罵。皇帝怒,李責力請求城破之日將男子殺盡。敵人聽說此事,人人死戰,道宗築土山攻城東南,敵人就將城加高;李責力攻城西,用撞車撞破的地方,高麗即刻就紮起木柵成樓。皇帝聽見城中雞豬之聲,說:「圍城很久,煙囪里都不冒煙了,今日雞啼豬叫,一定是殺了給士兵吃。他們將會夜裡出城的。」詔令嚴加警戒,到半夜,城中幾百人縋出,全部被抓獲。道宗用樹枝裹土堆積起來,距城只幾丈遠,派果毅都尉傅伏愛守望。土山自高處倒壓在城上,城塌。恰好伏愛私離所守,高麗兵從城缺處出來,占有了土山並將它塹斷,聚火圍盾固守。皇帝極為生氣,斬殺伏愛,命諸將攻撲,三天都不能攻下。

  皇帝下令班師,將遼、蓋兩州的人全部內遷。兵過安市城下,城中屏息偃旗,酋長登城拜辭。皇帝讚賞他能堅守,賜絹百匹。遼州尚有糧十萬斛,士兵也不能全部取走。皇帝行至渤錯水,泥濘路斷,八十里不通車馬。長孫無忌、楊師道等率領一萬人斫草填塘,連車作橋。皇帝也在馬上背柴草幫助勞役。到十月,才全部渡過來。天降大雪,詔令在道邊燃火等待渡沼澤之人。啟行時,士兵十萬人,馬一萬匹,及歸,人死了一千多,馬匹死了十分之八。水師七萬,死了也有幾百人。詔令集中戰死者葬在柳城,用太牢祭奠。皇帝前往哭悼,眾臣也都流淚。皇帝等人飛馳入臨渝關,皇太子在道邊恭迎。當初,皇帝與太子告別時,身穿褐袍,說:「待回來見你時,再換此袍。」

  這袍已是兩季沒換,有的地方已經破了。

  群臣請皇帝換袍,皇帝說:「兵士們都衣服破爛,我能穿新衣服嗎?」到這時,太子送上乾淨衣服才換。遼東城降眾有一萬四千人,該收為奴婢,先集中在幽州,準備分賞給戰士。皇帝可憐他們父子夫婦離散,就命有司用布帛贖下,赦為百姓。

  降眾列隊拜謝歡呼,三天不止。高延壽降後,因憂鬱而死,只有高惠真到了長安。

  第二年春天,高藏派使者來獻土產謝罪,並獻二美女。皇帝下令送還,對使者說「:美色,是人所喜歡的,但我可憐她們離開父母兄弟而傷心。我不能留她們。」當初班師時,皇帝曾將弓服賜給蓋蘇文,他收下了,但沒派使者來表謝,於是下令削棄朝貢。

  貞觀二十一年(647)三月,詔令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做副總管,從萊州渡海;令李責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副總管,率領營州都督兵,由新城道進軍。

  駐軍南蘇、木底,高麗兵拒戰不勝,李責力縱火燒毀其外城。七月,牛進達等攻克石城,進攻積利城,斬殺幾千人。水陸兩軍都回朝。高藏派兒子莫離支高任武來朝謝罪。

  貞觀二十二年(648),又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任副總管,從海道入高麗。

  部將古神感與高麗兵戰於曷山,高麗敗;乃乘夜色偷襲王師的船,又被伏兵擊敗。

  薛萬徹渡鴨綠江,前往泊灼城,在距城四十里處紮營。高麗人害怕,拋棄房舍城市而去。大酋所夫孫來迎戰,萬徹將他斬殺,於是圍城,擊破援兵三萬,班師。

  皇帝與長孫無忌商議「:高麗為阻撓王師入境,兵民死亡不少,田歲不收。蓋蘇文築城牆建工事,手下飢餓勞累而死的不少,國家困窘至極了。明年發三十萬人馬,你任大總管,一舉就可殲滅了。」於是詔令劍南大力造船,蜀人願給錢江南,請代為造船,每船用縑一千二百匹。巴、蜀人民極為不安。邛、眉、雅三州的獠人起來造反,調發隴西、峽內的兵兩萬將叛亂平定。當初,皇帝決定征討高麗,所以詔令陝州刺史孫伏伽、萊州刺史李道裕在三山浦、烏胡島存儲糧食、軍械,令越州都督製造大樓船戰艦。皇帝崩,征高麗事作罷。高藏派使者來弔唁。

  永徽五年(654),高藏用....的兵攻契丹。戰於新城,正遇大風,箭都被吹回來,契丹乘勢反擊,高麗大敗。契丹縱火郊野再戰,戰死者相枕藉,集中掩埋處理。契丹派使者報捷,高宗為之發露布於朝。永徽六年(655),新羅來訴高麗、....奪他三十六城,希望天子救援。皇帝詔令營州都督程名振及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師討伐高麗。到達新城,打敗了高麗兵,縱火燒毀外城及村落後回朝。

  顯慶三年(658),又派程名振率薛仁貴征高麗,未能取勝。兩年後,天子平定了百濟,乃派左驍衛大將軍契必艹何力、右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率眾將出氵貝江、遼東、平壤道去討伐高麗。

  龍朔元年(661),廣泛募兵,委任各將,天子準備親征。蔚州刺史李君球建議「:高麗不過是個小丑,何勞傾全國的兵力來對付?即使把高麗滅了,必須派兵鎮守。

  兵少了,聲威不振;多派兵,則人不安。

  天下將為戍守事疲於奔命。臣以為不如不去討伐他們、消滅他們。」正好武后也苦諫,親征乃止。八月,蘇定方在氵貝江大敗高麗兵,奪得馬邑山,進而圍困平壤。第二年,龐孝泰用嶺南兵駐守蛇水,蓋蘇文去攻,全軍覆沒。蘇定方撤圍而歸。

  乾封元年(666),高藏派兒子男福隨從天子去封泰山。這一年蓋蘇文死,其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他弟弟男建、男產與他不和,男生據守國內城,派兒子獻誠入朝求救,蓋蘇文弟淨土也請求割地入降。於是詔令契必艹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令左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亻品為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左監門將軍李謹行隨後而行。九月,龐同善擊破高麗兵,男生率師來會。詔令委任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爵封玄菟郡公。又派李責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契必艹何力、龐同善合力,還詔令獨孤卿雲、郭待封、劉仁願、金待問等人並為行軍總管,聽李責力指揮,又令將燕、趙的糧草轉運遼東。第二年正月,李責力引軍至新城,召諸將謀劃:「新城,是高麗的西鄙,不先攻下,其他的城就難辦了。」於是占據西南山,俯瞰城中。城中人將守將綁起來出降。李責力進軍,連拔十六城。郭待封用水軍渡海,直趨平壤。乾封三年(668)二月,李責力率領薛仁貴攻克扶餘城,周圍三十個城都望風請降。龐同善、高亻品、鎮守新城,男建派兵來襲擊,薛仁貴來救高亻品,戰於金山,不能取勝,高麗兵鼓譟而進,銳不可當。薛仁貴攔腰攻擊,大破高麗,斬首五萬。進而搗破南蘇、木礛、蒼岩三城,引兵一路攻城,來與李責力會合。

  侍御史賈言忠回朝匯報,皇帝問及軍事,言忠說:「高麗必平。過去先帝發兵問罪,所以不能如意的原因是高麗無釁可乘。俗話說『軍無媒、中道回』。如今男生兄弟相鬥,男生當我的嚮導,國內虛實,我已盡知;再加上將帥忠心,士兵效力,所以臣說必平。再說,高麗秘記中說『:不到九百年,定有八十大將傾滅高麗。』高氏自漢朝立國,至今已九百年;李責力年已八十,也正應驗。更兼高麗連年饑饉,賣人充飢,地震裂,狼狐入城、田鼠咬門各種怪異,人心驚惶,怎能不亡呢?」

  男建將五萬兵襲擊扶餘,李責力在薩賀水上將他擊破,斬首五千,俘獲三萬人,器械牛馬無數,進而攻下大行城。劉仁願領命與李責力會合,但誤了期。召回朝本該斬首,赦罪改流放姚州。契必艹何力於鴨綠江與李責力軍會師,攻克辱夷城,全力圍困平壤。九月,高藏派男產率首領一百人豎白旗請降,且請入朝,李責力以禮與之相見。而男建還在固守,每戰均敗。大將僧人信誠派人來約,願做內應。

  過了五天,打開城門,王師鼓譟而入,縱火燒城門,烈焰蔓延,男建計窮欲自殺,被捉未果。高藏也被擒。總共收取高麗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詔令李責力順道獻俘昭陵,然後凱旋。十二月,皇帝在含元殿,引見李責力等人並斥責俘虜之罪。因高藏政不由己,赦罪,任司平太常伯;男產先降,也赦罪,任司宰少卿;男建則流放黔州,百濟王扶餘隆流放嶺外;任獻誠為司衛卿,信誠為銀青光祿大夫,男生右衛大將軍;升任契必艹何力為行左衛大將軍,李責力兼太子太師,薛仁貴為威衛大將軍。分其地置都督九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再置安東都護府,選擇酋長中有功勞的任都督、刺史及令等職,與華人參治百姓,薛仁貴為都護,統兵鎮守。這一年因平定高麗,行郊祭禮,感謝天助。

  總章二年(669),遷徙高麗人民三萬人到江淮、山南。大長鉗牟岑率眾造反,立高藏的外孫安舜為王。詔令高亻品、李謹行並為行軍總管,率東州道、燕山道之兵討伐,派司平太常伯楊日方安撫收納逃亡離散之人。安舜殺了鉗牟岑逃到新羅。高亻品遷都護府到遼東州,在安市擊破叛軍,在泉山又勝一仗,俘虜新羅援兵二千人。李謹行在發盧河打敗叛軍,兩次戰役,殺、俘的達萬人。這時,平壤荒殘不堪,不能駐軍,高麗兵相率奔新羅,前後共四年才平亂。當初,李謹行將妻子劉氏留守伐奴城,高麗人攻來,劉氏披甲率兵堅守,高麗兵退,皇帝嘉獎她,封為燕郡夫人。

  儀鳳二年(677),委任高藏為遼東都督,封爵朝鮮郡王。回到遼東,治理當地人民,原先遷來分居於各州的高麗人也都送歸原地。將安東都護府遷到新城。

  高藏與....合謀反叛,事泄露,被召回流放到邛州。將他的人分散遷到河南、隴右各州,貧弱者則留在安東。高藏在永淳初年死,追贈衛尉卿,葬在頡利墓東,墓前豎碑。不少舊城併入新羅,高麗舊戶分散投奔突厥、....,從此,高氏君長絕代。垂拱年間,封高藏的孫子寶元為朝鮮郡王。聖歷初年,進任為左鷹揚衛大將軍,封為忠誠國王,讓他統率安東舊部,事竟不行。第二年,任高藏的兒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後漸漸自立成國。到元和末年,派使者來朝貢獻樂工。

  百濟,原本也是扶餘的別種,在京師東六千多里,大海之北,西是越州,南是倭國,北是高麗,都要渡海才得到,東邊則是新羅。王的居處有東西二城,官職有內臣佐平,掌管宣諭命令、接納奏書;內頭佐平,掌管庫藏;內法佐平,掌管禮儀;衛士佐平,掌管軍事;朝廷佐平,掌管刑獄;兵官佐平,掌管在外兵馬事。還有六方,每方統領十郡。國內有八家大姓:沙氏、燕氏、碬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日艹氏。其國法:叛逆者處死,抄沒其家;殺人的,送三名奴婢可贖罪;官人受賄及偷盜者,賠償三倍,還要終身監禁。

  風俗與高麗同。有三個島,產黃漆,六月割刺取汁,色澤如金。王穿大袖紫袍,青錦褲,素色皮帶,黑皮鞋,烏羅冠用金花為飾。群臣穿絳色衣,冠用銀花裝飾,禁止百姓穿絳紫色衣。有文字書籍,記時月之法與華人同。

  武德四年(621),王扶餘璋才派使者來獻果下馬,從此多次朝貢。高祖冊封他為帶方郡王、百濟王。五年後,來獻明光鎧,同時控告高麗阻塞進貢道路。太宗貞觀初年,詔派使者去調和其糾紛。

  百濟又與新羅有世仇,多次相互侵伐。

  皇帝賜璽書給王「:新羅,是我的蕃臣,是你的鄰國。聽說你們多次相互侵擾。我已詔令高麗、新羅言和,你該捐棄前嫌,不辜負我的心意。」扶餘璋上書致謝,但爭戰仍然不止。再派使者來朝時,獻鐵甲雕斧,皇帝慰勞甚厚,賜彩帛三千段。

  貞觀十五年(641),扶餘璋死,使者穿素服奉表告哀:「君之外臣百濟王扶餘璋卒。」皇帝為之在玄武門舉哀,追贈光祿大夫,喪儀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表前往冊封其子義慈為柱國。繼立為百濟王。

  扶餘義慈對父母孝順,與兄弟和睦,當時稱他為「海東曾子」。貞觀十六年(642),與高麗連手伐新羅,攻取四十多城,派兵守衛。又打算攻取棠項城以絕新羅入朝之路。新羅來告急,皇帝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了詔書去調解。後來聽說皇帝親征高麗,就乘機攻取新羅七城;後來,又奪取了十幾座城。就此不再朝貢。高宗立,才又派使者來。皇帝下詔書給義慈「:海東三國,建國都已很久,只是疆域犬牙交錯。近來彼此糾紛爭戰不得安寧,新羅的高城重鎮均被你吞併,以致窘困來我處,請你還地給他。古時齊桓為一諸侯,尚能存恤亡國;何況我乃萬國之主,豈會不恤危難?你所奪取的城鎮應還他,新羅所俘你的人馬也還給你。

  你若不肯聽命,那就聽憑你與新羅決戰,我將發契丹諸國之兵力,渡遼水深入。

  你該深思,別再後悔。」

  永徽六年(655),新羅又訴百濟、高麗、....奪取他北境三十城。顯慶五年(660),詔令左衛大將軍蘇定方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左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騎將軍龐孝泰及新羅兵前往討伐,從城山渡海,百濟守住熊津口。蘇定方猛擊,百濟大敗,王師乘潮張帆進發,直至真都城三十里外止。百濟傾軍抗拒,又敗。蘇定方斬敵首一萬多,攻克真都城。義慈帶了太子隆逃至北郊,定方將兵包圍。其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孫文思說:「王和太子都還在,叔叔自立為王,假如唐兵解圍而去,將會拿我父子怎麼辦?」與左右縋城而出,百姓都隨之離城,泰禁止不了。

  蘇定方令士兵把旗幟豎得高過城堞。泰開門降,定方擒得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五十八人送京師,平定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將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選其大酋長們治理;命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城,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九月,蘇定方獻俘虜,詔令釋放。義慈病死,追贈衛尉卿,允許舊臣去祭弔,詔令葬在孫皓、陳叔寶墓之東,委任扶餘隆為司稼卿。王文度渡海時溺死,派劉仁軌代為熊津都督。

  扶餘璋的侄子福信曾帶過兵,與僧人道琛據守周留城反叛,到倭國接回原王子扶餘豐立為王,其西部城都響應,引兵圍攻劉仁願。龍朔元年(661),劉仁軌調新羅兵去救援,道琛在熊津江建兩個壁壘。劉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攻,百濟兵逃入壁壘,爭過橋落水溺死的有萬人,新羅兵回去。道琛退守任孝城,自稱領軍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派使告劉仁軌「:聽說唐與新羅約定,攻破百濟後,不論男女老少都殺掉,把國土送給新羅。

  我們與其被殺,不如戰死。」劉仁軌派使者送信回答,說以利害,道琛十分倨傲,讓使者居於外館,揚言:「使者官卑,我是國家大將,按禮不能見他。」打發使者回去而不作答。劉仁軌因兵少,就休軍養威,要新羅來合力攻打。不久,福信殺了道琛,收並其兵,扶餘豐無力控制。龍朔二年(662)七月,劉仁願等在熊津擊破福信,攻克支羅城,夜裡逼近真峴,天明入城,斬首八百,新羅運糧之路遂通。仁願奏請增兵,詔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任熊津道行軍總管,發齊州兵七千人前往。

  福信專掌國事兵權,欲殺扶餘豐。豐率親信斬殺福信,與高麗、倭國聯和。仁願有了齊兵,士氣大振,與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派劉仁軌率水軍,從熊津江同時進軍,直趨周留城,扶餘豐率兵屯守白江口,四戰四敗,戰船四百被燒,扶餘豐逃走,不知去向。偽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率領殘兵及倭國人投降,各城也都歸順。劉仁願帶軍回朝,劉仁軌代為鎮守。

  皇帝委派扶餘隆為熊津都督,讓他歸國,撫平新羅的舊怨,招還流亡之人。

  麟德二年(665),扶餘隆與新羅王在熊津城相會,歃白馬而盟。劉仁軌做盟辭:「以前,百濟先王認不清逆順,不與鄰國友好,不與姻親和睦,與高麗、倭國共同侵略新羅,攻破城縣,殺戮人民。天子憐恤百姓無辜受災,命使臣來修好,先王自恃險峻偏遠,侮慢不恭。天子震怒,發兵討逆伐罪,一舉而大定。但振興亡者扶續絕者,是王者的慣例,所以立前太子扶餘隆為熊津都督,使能守其祭祀,依倚新羅,永為友國,結好和親,消除宿怨。恭承天子之命,永為藩屬。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親臨此盟。若有背盟興兵動眾者,天神明察,將降百種災難,子孫不育,社稷失守。世世代代無人敢犯。」

  於是做金書鐵契,藏在新羅廟中。

  劉仁願等回朝,扶餘隆怕眾散力薄,也歸京師,儀鳳年間,進封帶方郡王,送歸本藩。這時,新羅強盛,扶餘隆不敢歸舊國,寄居高麗,死。武后又讓其孫扶餘敬繼襲王位,而其國土已被新羅、渤海....所瓜分,百濟就此滅亡。

  新羅,是弁韓的後裔。位於漢時的樂浪,東西有千里,南北三千里,東望長人,東南是日本,西接百濟,南濱海,北連高麗。王居於金城,周圍長八里,有衛兵三千人。他們稱城為「侵牟羅」,內縣為「喙評」,外縣為「邑勒」。全國有喙評六個,邑勒五十二個。朝服崇尚白色,喜好祭祀山神。每年八月十五,大設飲宴,賞賜眾官吏,比賽射箭。任用官吏,以親屬為上,其族名,用「第一骨」、「第二骨」來區別。姑、姨、表姐妹、侄女都可以聘為妻子。王族是第一骨,妻子也是同族人,生的子女也是第一骨,不娶第二骨的女子為妻,即使娶了,只能做妾。官有宰相、侍中、司農卿、太府令等十七級,第二骨的人也可以擔任。有事定與大家商議,稱之為「和白」,如有一人不同意就作罷。宰相家不斷俸祿,奴僮三千人,甲兵、牛、馬、豬亦相當數量。在海中山上放牧,需要食用就去射殺。貸穀米給人,到期償還不足,就以奴婢之役償還。王姓金,貴人姓朴,百姓有名無姓氏。餐具用柳杯,也用銅及瓦製作。元旦日互相慶賀,這一天要拜日月神。男子穿短衣及褲,婦女穿長袍,見人必跪,以手及地表示尊敬,不施粉黛,頭髮繞在頭上,用珠彩做裝飾。男子剪髮,用黑巾包頭。

  街市上售貨的都是婦女。冬天在堂屋中做灶坑,夏天則將食物放在冰上。牲畜沒有羊,少有驢、騾,多馬。馬雖高大,但不善馳騁。

  所謂長人,人高三丈,牙齒銳利,手指如鈎,滿身黑毛,不吃熟食,啃禽獸為食,有時還抓人吃,抓到婦女,就要她們縫製衣服。其國境內連山幾十里,有峽谷,用鐵做門,稱之為「關門」,新羅常派幾千弓箭手守衛。

  當初,百濟攻打高麗,高麗來求援,新羅發全部兵力打敗百濟,從此兩國相攻不止。後來擒獲百濟王,殺了,結怨更深。武德四年(621),王金真平派使者入朝,高祖詔令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持節前往答禮並送禮物。三年後,委任金真平為柱國,封爵樂浪郡王、新羅王。

  貞觀五年(631),來朝獻女樂兩名,太宗說「:近日林邑獻鸚鵡,它說想家,懇請我讓它回國,何況是人呢?」於是交付使者,讓她們回家。這一年,金真平死,無子,立女兒善德為王,大臣乙祭掌國事。詔令追贈真平為左光祿大夫,奠儀綢二百段。貞觀九年(635),派使者冊封善德繼襲父親爵位,國人稱她為聖祖皇姑。貞觀十七年(643),遭到高麗、百濟的攻打,派使者來討救兵,正逢皇帝親征高麗,詔令新羅率兵以分散高麗的兵力。

  善德派兵五萬人進入高麗南郊,攻克水口城報告皇帝。貞觀二十一年(647),金善德死,追贈光祿大夫,妹妹金真德繼承王位。第二年,派兒子文王及弟弟伊贊的兒子春秋入朝,皇帝委任文王為左武衛將軍,任春秋為特進。就此請求更改制度、服飾,跟隨中國的體制。皇帝拿出珍服賜他,又到國學參觀祭奠先聖先師,聽老師講課。皇帝賜給所印製《晉書》。

  兩人辭歸時,皇帝令三品以上的官都來餞行於郊外。

  高宗永徽元年(650),攻破百濟,派春秋的兒子法敏入朝。真德織錦做頌辭奉獻。頌辭為:「大唐開創帝王業,謀策英明興家邦。平息戰爭邊陲定,文明教化繼大綱。統一天下崇恩義,治理人民有良方。普施仁義同日月,循守氣運時泰康。帥旗赫赫威勢雄,征鼓皇皇武力強。外夷無識違帝命,頃刻剪覆遭天殃。

  幽顯淳厚君子風,遠近競相呈瑞祥。四時氣和慶昇平,日月五星耀萬方。泰山賜降神宰輔,天子委任賢忠良。三老五更成一德,昭我唐家國運昌。」皇帝讚賞她的心意,提拔法敏為太府卿。

  永徽五年(654),真德死,皇帝為之舉哀,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給彩緞三百。命太常丞張文收持節前往弔祭,由春秋繼襲王位。第二年,百濟、高麗、....合兵奪取了新羅三十城。春秋派使者前來求援,皇帝命蘇定方討伐百濟,任春秋為山禺夷道行軍總管,討平了百濟。龍朔元年(661),春秋死,法敏繼立。皇帝以其國列為雞林州大都督府,委任法敏為都督。

  咸亨五年(674),新羅接納了高麗的叛逆者,又掠取百濟的地據而有之。皇帝怒,詔令削法敏官爵,任其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為新羅王,自京都歸國。詔令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為副總管,發兵窮討新羅。上元二年(675)二月,劉仁軌在七重城大破新羅軍,又派....兵渡海攻打其南境,斬獲甚多。詔令任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紮買肖城,三戰新羅均敗。法敏派使者入朝謝罪,貢品一筐接一筐。金仁問反都,辭去王位,有詔令恢復法敏的官爵。不過,新羅奪取了不少百濟的土地,於是國境挨着高麗的南境了。設置尚、良、康、熊、全、武、漢、朔、溟九州,州有都督,統轄十或二十個郡,郡有大守,縣也有小守。開耀元年(681),法敏死,子政明繼立。派使者入朝,請求賜給唐禮及其他文章。

  武后賜給《吉凶禮》及文詞五十篇。政明死後,子理洪即位。死後,弟興光承襲王位。

  玄宗開元年間,多次入朝,獻果下馬。朝霞糹由、魚牙糹由、海豹皮等。又獻二女。皇帝說:「姑娘們都是王姑姐妹,來此要改變原來的習俗,離別親人。我不忍心留下她們。」於是賞賜甚厚,讓她們回家。興光又派子弟入太學學習經術。

  皇帝間或賜給興光瑞文錦,五色羅,紫繡紋袍,金銀精器,興光也奉獻特異狗馬、黃金、假髮等物。

  當初,渤海....攻掠登州,興光將他趕走。皇帝晉升興光寧海軍大使,派他攻....。開元二十五年(737),興光死,皇帝十分哀悼,追贈太子太保,命邢王壽以鴻臚少卿的身份前往弔祭。其子承慶即位。邢王壽行前,皇帝詔諭他:「新羅號稱君子國,懂得《詩》、《書》。因你是位宿儒,所以派你持節前去。去後應多演講經義,使他們知道大國之盛。」又因為新羅國人善於下棋,詔令率府兵曹參軍楊季鷹為邢王壽的副手。新羅的弈棋高手都不能勝過他,於是送使者很多金寶。不久冊封承慶妻朴氏為妃。承慶死,詔派使者前往弔唁,以承慶弟憲英即位,皇帝在四川時期,還派使者溯江而上到成都朝正月。

  大曆初年,憲英死,子乾運立,尚在幼年,派金隱居入朝待命。詔令倉部郎中歸崇敬前往弔祭,監察御史陸王廷、顧忄音為副使前往冊封乾運為新羅王、封其母金氏為太妃。正遇其國內宰相爭權相攻,國內大亂,三年後才安定。以後年年入朝貢獻。建中四年(783),乾運死,無子,國人共立宰相金良相嗣位。貞元元年(785),皇帝派戶部郎中蓋塤持節前往委任金良相為新羅王。這一年金良相死,立良相的表兄弟敬信承襲王位。建中十四年(793)敬信死,無子,國人立敬信的嫡孫俊邕為王。第二年,皇帝派司封郎中韋丹持冊去封王,還未到達,俊邕死,韋丹回朝。俊邕子重興即位,永貞元年(805),詔令兵部郎中元季方前往冊封。三年後,新羅使者金力奇來謝封,且說「:以前天子冊封先主俊邕為王,封其母申為太妃,封其妻叔為妃。但俊邕不幸早逝,那封冊現仍留在省中,臣請求賜與帶回。」同時又為宰相金彥升、金仲恭,王之弟蘇金添明請賜門戟,皇帝均同意。

  以後兩次朝貢。元和七年(812),重興死,宰相彥升立,來朝告喪,詔令職方員外郎崔廷前往弔祭、冊命新王,以其妻貞為妃。長慶、寶曆年間,兩次派使者來朝,且留下宿衛。彥升死,子景徽即位。

  大和五年(831),派太子左諭德源寂持節弔唁冊命。開成初年,景徽派兒子義琮入朝致謝,願留下宿衛。皇帝同意,第二年讓他回國。開成五年(840),在鴻臚寺學習的質子及學生中學習期滿的一百零五人全部遣返。

  張保皋、鄭年兩人都勇猛善戰,長於用槍。鄭年還能潛海,潛五十里不噎氣。

  其勇健方面,張保皋比不上。鄭年叫張保皋哥哥。兩人中保皋以年歲長,而年以武藝強,不相上下。兩人都從新羅來朝任武寧軍小將。後來張保皋回新羅,去見王說:「整個中國,所有人都把新羅人當奴婢。請求讓我鎮守清海,使賊人不能搶我們的人民去出賣。」清海,是海路上的要地。王撥給張保皋一萬人鎮守。自大和年以後,海上再沒有賣新羅人的了。張保皋受到國家的重視,而鄭年客居漣水饑寒交迫。一天他對戍主馮元規說:「我想回國,依靠張保皋。」馮元規說:「你和張保皋現在是在敵對雙方了,為什麼要去死在他手中呢?」鄭年說:「饑寒而死,不如戰死快當。何況是死在故鄉呢。」鄭年離開戍所,到清海,去見張保皋。兩人暢飲甚歡。宴飲未結束,傳來國內大臣殺王,國亂無主的消息。張保皋分五千兵給鄭年,握着鄭年的手流淚說:「除了你,沒有人能平定禍亂。」鄭年回到國內,殺死叛逆者,扶王繼立。王於是召張保皋為相,由鄭年代守清海。

  會昌年後,沒再來朝貢。

  評論:杜牧說:「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時,郭汾陽、李臨淮同為牙門都將。兩人不相容,雖同盤飲食,常斜眼相對,不說一句話。及至郭汾陽代替安思順,李臨淮打算離開,計劃還沒決定。過了十天,詔令李臨淮分郭汾陽一半兵東出趙、魏。李臨淮入內向郭汾陽告別說『:我死心甘情願,請求能免我妻兒一死。』郭汾陽下座,拉着李臨淮的手上堂,說『:如今國家有難,皇上西遷。除開你,沒有人能東伐取勝。哪裡是泄私怨的時候呢?』分別時,兩人握手涕泣,以忠義互勉。最後剷平大盜,實在是這二人之力。因為汾陽知道臨淮不會叛變。能知道他的心,不易啊;人有怨恨,必會見到對方的短處,而此時能知道對方的才幹,那就更不易了。這個新羅張保皋與郭汾陽同樣賢能。鄭年投奔張保皋時一定會想『:他貴我賤,我恭順對他,他不該因舊怨殺我。』張保皋果然不殺他,這是人之常情。臨淮行前讓汾陽殺自己,也是人之常情。

  張保皋任鄭年以重任,出於自己的決定。

  鄭年正在饑寒之中,易被感動。汾陽、臨淮,平時就對立。任命臨淮,出於天子。

  與張保皋相比,郭汾陽更難得。這都是聖賢遲疑決斷成敗之際。世人稱周公、邵公為百代師表。周公代幼年成王攝政,邵公懷疑他有野心。以周公之聖、邵公之賢,年輕時共事文王,老年時又共助武王,平定天下。周公之心,邵公尚且不知。若心懷仁義,不能借事表明,即使賢如邵公,尚有疑心,何況不如邵公的人呢?」

  啊,不因私怨而報復,能先國家之憂,晉有祁奚,唐有郭汾陽、張保皋,誰能說夷人中沒有賢能之人呢?

  日本,即古時的倭奴。距離京師有一萬四千里,在新羅的東南。國在海中,人民居住在島上。從東到西要走五個月,從南到北則是三個月的路程。國家沒有城郭,編木為柵欄,蓋草當屋頂。周圍有小島五十多個,都自有國名而臣附於日本。設大帥一人,管理統率各屬部。

  民間多女少男。有文字,崇尚佛法。官吏分成十二等級。王姓阿每氏,自稱最初的王叫天御中主,到彥氵斂時共傳三十二代,都以「尊」為號,住在筑紫城。彥氵斂的兒子神武立,改稱「天皇」,遷到大和州。以後依次即位的是:綏靖、安寧、懿德、孝昭、天安、孝靈、孝元、開化、崇神、垂仁、景行、成務、仲哀。仲哀死,傳位給開化的曾孫女神功。以後依次即位的是:應神、仁德、履中、反正、允恭、安康、雄略、清寧、顯宗、仁賢、武烈、繼體、安閒、宣化、欽明。欽明十一年時正是梁承聖元年(552)。欽明後傳位給海達、用明(也稱目多利思比孤),其時正是隋開皇末年(600),開始與中國往來。用明後傳位給崇峻,崇峻死,欽明的孫女雄古即位,後傳位給舒明、皇極。國內習俗頭髮梳成椎髻,不戴帽,赤足,用整幅的布遮在身後,富貴者戴錦帽;婦女着純色裙,長腰襖,頭髮束在腦後。隋煬帝時,賜其民錦線冠,上飾金玉,用花布製衣,左右兩邊佩銀花,每支長八寸,以花的多少分別貴賤。

  太宗貞觀五年(631),派使者入朝。

  皇帝憐恤他們遠道而來,詔令有司不要求每年納貢。派新州刺史高仁表前往宣諭撫慰。高仁表與王爭禮不得,不肯宣天子的詔令而回。很久以後,日本才附在新羅使者後上書朝廷。

  永徽初年,孝德即王位,改年號為「白雉」,進獻的琥珀有斗一樣大,瑪瑙也有五升容器那麼大。那時,新羅被高麗、百濟欺凌。高宗賜孝德璽書,命他出兵援助新羅。不久,孝德死,其子天豐財立,死後,子天智立。第二年派使者與蝦蟲夷一人同入朝。蝦蟲夷也居住在海島上。

  他們的使者鬍鬚長四尺多,頭上插着箭,叫人頂着葫蘆站在幾十步遠處,箭射出去沒有不中的。天智死後,子天武立;死後,子總持立。咸亨元年(670),派使者入朝慶賀平定高麗。後來漸習漢語,不喜歡「倭」的名稱,改名為「日本」。使者說,國家靠近日出處,所以起這樣的國名。有人說,日本是個小國,被倭所並,倭就是頂用了他們的國名。使者不說實情,所以產生懷疑。使者還妄夸其國方圓幾千里,南面西面都是海,東面北面有大山為界,山外是毛人國。

  長安元年(701),文武即位為王,改年號為太寶,派朝臣真人粟田貢獻特產。

  朝臣真人,有如唐的尚書,頭戴進德冠,頂上有花四枝,穿紫袍,系綢帶。真人好學,會寫文章,進退應酬均合禮儀有分寸。武后在麟德殿宴請他,任他為司膳卿,然後回國。文武死,子阿用立,死後,子聖武立,改年號為「白龜」。開元初年,粟田再次入朝,要求向儒者學經。詔令四門助教趙玄默就在鴻臚寺教他。粟田獻寬幅布為學費。後來將所得賞賜盡用來買書帶回。他的副朝臣仲滿仰慕中華不肯走,改姓名叫朝衡,歷任左補闕、儀王友,學得許多中華文化,很久才回國。

  聖武死,女兒孝明立,改年號為「天平勝寶」。天寶十二年(753),朝衡再次入朝。

  上元中,升任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新羅阻梗了海道,改經明、越州來朝貢。孝明死,大炊立;死後,以聖武的女兒高野姬為王,死後白壁立。建中元年(780),使者真人興能入朝獻特產。真人,是據官職而以之做氏的。興能擅長書法,所用紙像繭而更潤澤,沒人知道其製法。

  貞元末年,其王桓武派使者入朝。學生橘免勢、僧人空海願留下學習。在華二十多年,後來使者高階真人來,請求讓免勢等人一同回國,皇帝允許。後來為王者依次為諾樂、嵯峨、浮和、仁明。仁明即位時正當開成四年(839),再度入貢。

  後繼者為文德、清和、陽成、光孝。光孝即位時正當光啟元年(885)。

  日本東海島嶼中又有邪古、波邪、多尼三個小國。北近新羅,西北是百濟,西南挨着越州,產絲絮、珍怪。[2]

作品編纂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

參加編撰《新唐書》的其它作者,也都為北宋時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間曾公亮《進新唐書表》中所列之范鎮、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都是當時文壇知名人物。范鎮曾為翰林學士,文筆流暢,有《東齋紀事》等百餘卷流傳於世。王疇文辭嚴麗,一向為世所稱。宋敏求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於藏書,曾編《唐大詔令集》和《長安志》,對唐史十分熟悉。劉羲叟是著名天文學家,後來曾助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新唐書》用這些人主筆,自然文采粲然,體例嚴謹。另一方面,宋、歐等人在修《新唐書》時,態度也很認真。歐陽修負責〈本紀〉、〈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傳〉部分時間更長,前後長達十餘年。認真謹嚴的態度,體例和筆法、風格上顯得比《舊唐書》完整嚴謹得多。另外,《新唐書》在列傳的標名上也作了歸納整理,如把少數民族仕唐將領合併到「諸夷蕃將傳」中;把割據的藩鎮也歸到一起來寫等等。這樣,就使得眉目更為清楚。 《新唐書》以清新質樸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3]

作品影響

《新唐書》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科舉制度。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