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紋鷦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紋鷦鶯
Striated Prinia

Imran Shah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Prinia crinigera

目/科/屬  雀形/扇尾鶯/鷦鶯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約16cm/14-17g

別名:斑紋鷦鶯、布袋鳥,雌雄相似。虹膜橙褐色。嘴黑色。雌鳥下嘴基為肉色。腳粉肉色。

臺灣特有亞種striata

  • 繁殖期雄鳥:
  1. 體上大致暗褐色,頭上至背密佈暗色縱紋。尾羽甚長中央凸出。
  2. 臉淡褐色,有淡褐色眉線及暗褐色過眼線。
  3. 體下污白色,暗色縱紋。脇略有淡褐色。
  • 非繁殖期雄鳥似雌鳥,但嘴色會整體變淺,胸部縱紋減少,脇褐色變濃。
  • 雌鳥:似雄鳥,但羽色較淡,胸暗色縱紋模糊。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雄鳥,但羽色更淡,體下沾黃褐色,胸暗色縱紋不明顯或無,下嘴偏黃褐色。

棲地&習性

平地到中海拔山區。開闊的草叢山坡和山坡上散佈灌木及高莖植物之荒地。

性害羞,通常單獨或成對,在地面上或附近覓食。攀附芒草叢或高莖上鳴唱。

主要食物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昆蟲及其幼蟲。通常害羞和退休,通常單獨或成對覓食,在地面上或附近覓食,包括蚱蜢直翅目),螞蟻(膜翅目)為食。

繁殖

五月至十月的季節,大部分在雨季的五月或七月和八月。有起伏的歌曲飛行。男女共同建造的巢。[1]以芒草或草纖維為材料將巢築在離地不高的樹叢或芒草叢中。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在其大部分範圍內在當地都很普遍。

鳴聲

鳴聲偏高及刺耳,似「企油-、企油-、企油-」。

外觀相似性

斑紋鷦鶯與褐頭鷦鶯灰頭鷦鶯區別在頭及背上密佈的暗色縱紋。

分佈

亞種及分佈

  • P. c. striatula (A. O. Hume, 1873) – 阿富汗E(Jalalabad和Nuristan)和W巴基斯坦的山丘(Salt Range S to SE Baluchistan)。
  • P. c. crinigera Hodgson, 1836 – 喜馬拉雅山,從巴基斯坦北部(Murree Hills)E到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
  • P. c. catharia Reichenow, 1908 – 印度東北部(S&E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緬甸西北部和中國西南部(雲南西北部,陝西南部,四川西南部,湖南貴州)。
  • P. c. parvirostris (La Touche, 1922) – 雲南東南(中國)。
  • P. c. parumstriata (David & Oustalet, 1877) – 中國東南部,從江蘇南部和安徽南部到廣西和廣東,長江中下游到湖南N和四川紅盆地。
  • P. c. striata Swinhoe, 1859 – 台灣。[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南投縣的斑紋鷦鶯(20120919)
斑紋鷦鶯鳴叫

參考文獻